新聞單位
應該成為遵守法律的模范
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原有的《勞動法》及勞動制度顯現出了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普遍存在著執法不到位的問題。2007年6月29日,全國人大通過了新制定的《勞動合同法》,隨后,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還將出臺一系列與其配套的實施細則。《勞動合同法》作為我國社會勞動用工制度的大法,對于協調勞動關系,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新聞單位來說,一方面肩負著宣傳好《勞動合同法》的責任,另一方面自身也要嚴格遵守這部法律。這種“雙重”責任要求新聞單位對《勞動合同法》的學習和執行必須率先垂范,首先要學習,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次要嚴格守法,不能“只說不做”。
那么,新聞單位的勞動用工狀況是否符合《勞動合同法》的要求呢?呂會長認為,就行業報的實際情況看,許多單位在勞動用工制度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諸多不規范的問題,譬如,有的不簽訂勞動合同或者簽了勞動合同也不執行,存在隨意性;有的守法不嚴,同工不同酬(同工指相同的工作數量和質量,下同),侵害勞動者權益;有的隨意制定試用期和實用期工資,等等。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地影響了新聞從業者的積極性,同時也極大地危害著一個單位的團結和凝聚力。這種危害可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潛在的“殺傷力”卻很大,不僅會造成人才的流失,更會使一個新聞單位人心渙散,喪失戰斗力。
據呂會長介紹,全國人大通過《勞動合同法》之后,引起了新聞單位的廣泛關注,作為報社的服務機構,行業報協會決定舉辦一次《勞動合同法》講座,結合報社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目前已經有許多會員單位紛紛報名,還有不少報社領導也要求參加,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報社對《勞動合同法》是十分重視的。
盤點新聞單位
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照《勞動合同法》,呂會長認為,目前,行業報在勞動用工制度上有三個方面需要特別注意進行規范化調整:
第一,一定要及時簽訂勞動合同。“不與勞動者簽定勞動合同,或者簽得很不規范、不嚴肅、甚至簽了合同也不執行?!边@是在當前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的問題。對于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第二,決定勞動者報酬不能少數人說了算?,F在較為常見的情況是,有的報社在決定勞動者勞動報酬時非常隨意,由本單位的勞資部門提出工資和福利標準,報社主管領導簽字后就照此執行。這種少數人拍腦袋的做法,存在許多漏洞,很容易造成同工不同酬現象。
對此,《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保險福利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此外,《勞動合同法》還對勞動用工中的試用期期限、試用期工資等一系列問題都做出了具體規定。
第三、勞務派遣報酬要以派遣單位所在地為標準。行業報絕大多數報社在北京,在各地也大都設立了記者站。這些記者站的工作人員無論是由北京派去的還是在當地招聘的,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勞務派遣單位跨地區派遣勞動者的,被派遣勞動者享有的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按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的標準執行” ,第六十三條還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秳趧雍贤ā分兄v的“報酬”包括工資和福利待遇等全部收入,在確定被派遣勞動者的報酬時,不能搞兩個標準,即在工資和福利待遇上分別選擇比較低的地區為標準。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呂會長認為,現在新聞單位在經營管理上雖然有一定的自主權,但是,這種自主權是在符合國家法律之下的自主權,而不是“土霸王”式的自主權,報社制定的各項用工和分配制度絕不可以違背《勞動合同法》,這一點,尤其要引起報社領導同志的注意。呂會長建議,新聞單位盡快對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全面檢查和修正報社的用工和分配制度,盡量做到早學法、早發現、早改正,以避免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后,陷入各種勞動訴訟糾紛之中。
理順勞動關系,
促進行業報事業健康發展
針對行業報勞動用工情況,呂會長根據長期以來的觀察和思考,從勞資關系、領導素質和人才培養三個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議。
以人為本,全面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黨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意義深遠。和諧產生力量,和諧成就大業。行業報相對于其他報紙而言,較多地存在計劃經濟的遺留,行政化管理,有等級差別之分。這種差別不能沒有,但決不能剛性化,搞成“官大一級壓死人”,只能“我說你聽”。一個報社不能沒有組織紀律,不能沒有制度,但制度必須公平、合理、合法。此外,僅靠紀律和制度也是不夠的,還要以人為本。人際關系也是生產力。人際關系和諧,就能產生合力,推動事業發展;反之,就會搞“窩里斗”,相互拆臺、自我抵消。目前,行業報首先要按照《勞動合同法》要求,全面清理和檢查內部的各項規章制度,理順勞動關系,真正從制度上體現出對勞動者權益的尊重和保護。這是推動行業報事業發展最根本、最基礎的工作。
行業報的領導者要成為既懂專業,又懂新聞的行家。行業報社的多數領導都是來自于各部委的司局級干部,對自己所在行業比較熟悉,但是對新聞業務比較陌生,需要再學習才能成為新聞業的內行,才能領導報社按照新聞規律辦報和經營。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管理上避免沿用機關化的思維方式和管理方式。
行業報應培養專家型的編輯、記者。這關系到行業報能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問題。行業報的輿論導向內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導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首位,但行業報作為某種行業或專業的傳媒,應該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同時做到產業導向、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正確,否則就有可能誤導企業、誤導消費者,久而久之報紙也就會失去權威性和公信力。而要做到產業導向、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正確,不僅需要能夠正確領會中央發展各行各業的方針政策,還需要做大量的市場調查和正確的分析判斷。這就要求行業報的領導者是內行,要求報社的編輯、記者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只有這樣,報紙才能不斷推出有專業水平和導向正確的文章,才能全面體現一張行業報紙輿論導向的全部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