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光緒三十年(1904),清帝國正處在風雨飄搖、日薄西山之時。為了慶賀自己的七十大壽,慈禧太后置社會要求改革科舉制度的呼聲于不顧,安排了會試,并親點劉春霖為狀元。不久,在袁世凱、張之洞等高官的強烈敦促下,清廷下諭,從次年即1905年起,全國廢止科舉考試。至此,歷經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取士制度壽終正寢。劉春霖也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
與數以萬計的進士和難以數計的秀才、舉人相比,八百多名狀元的確是一個不大的數字。然而,作為科舉取士中處于金字塔尖位置的狀元,無論高居榜首時的無上榮耀,還是他們在歷史上形成的巨大影響,都是一筆不可低估的文化遺產,一個無法用簡單的數字來描述的高貴群體。
令人尷尬的是,科舉考試的發軔者,竟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隋煬帝。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本是北周勛臣。面對四百年的戰爭分裂局面和年幼的周靜帝,楊堅當仁不讓地擔起了統一國家的重任,逼迫周靜帝“禪讓”帝位,建立了隋朝,并統一了南北。而那些出身豪門的北周遺老們,站在儒家道統的立場上,對楊堅稱帝說三道四,甚至還有人公開不服氣。為了煞掉那幫貴族士大夫的威風,楊堅對魏晉以來官位世襲的九品中正制進行了改革,不問門第不分貴賤,向社會各階層選官,試圖將傳統的貴族勢力排擠出政府機構。令楊堅沒有想到的是,對皇權政治構成致命威脅的不是貴族,而是他的親生兒子楊廣。楊廣革了親爹的命,但對親爹留下的選官辦法卻特別欣賞。正式登基后,楊廣將這一選官措施制度化,首創了明經、進士二科,考試內容為經義或時務,科舉取士制度正式形成。由此,士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被打破,一般地主子弟甚至寒門子弟,都有可能通過科考進入仕途,“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這種情況的形象寫照。
隋煬帝沒來得及選拔出一個狀元來,就死于部下之手。直到唐高祖武德五年即622年,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產生了,這就是孫伏伽。孫伏伽是隋朝進士,煬帝時任大理寺史,地位很低。唐武德初年,他上書唐高祖,提出廣開言路、廢除百戲散樂、請為皇太子及諸王慎選僚友。高祖十分高興,將其提拔為治書侍御史,還賜帛三百匹。后來,孫伏伽因上疏被免職,他以免官之身參加科舉。中狀元后,官授刑部郎中,仍多次上諫,幾上幾下,其為人頗有魏征之風。貞觀十四年(641年),官拜大理卿,成為朝廷重臣。
作為一種選官制度,科舉取士在中國封建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發展歷史,同樣經歷了漫長曲折的過程。隋唐兩代是其形成期。以煬帝創制進士科為標志,科舉制度正式產生。唐代常設的考試科目有十二種,但以明經和進士二科為主。宋代重文輕武,常人認為能考取進士才有真才實學,因此宋代的科舉尤以進士科最受重視。官員的增補主要得之于進士科,凡考取進士的立即授予官職。連皇帝挑選駙馬,權臣物色女婿,也優先從中考慮。到了元代,科舉取士經過了兩興兩廢,但最終還是采用這個選官辦法。蒙古人崇尚武力,科舉雖然能籠絡漢人,卻沒有真正受到重視,科舉制度出現衰落。明代是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無論是帝王的重視程度,還是考試的規模、形式內容的確定、監考的嚴格、錄取后的使用,都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地步。清代帝王入關后,為了有效地控制數額龐大的漢人,實現穩定的統治,科舉不分滿漢,平等錄用人才。但是,由于考試的內容狹窄、八股文的形式死板,與選拔人才的主旨相距太遠,這種選官制度最終被時代所淘汰。
與科舉興衰相對應,歷代的狀元受重視程度也不盡相同。
唐代、宋代初期和元代,狀元并不一定受朝廷重用。唐代狀元及第后,一般只授予九品官職。柳公權是書法大家,且胸懷大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中狀元后,朝廷只授予秘書省校書郎和中書舍人兼書詔學士等抄抄寫寫的官職,歷經憲宗至懿宗七朝,主要承擔皇家的文字書寫,政治抱負難于施展。著名才子王維,一生中擔任的最高職務是尚書右丞,屬正四品官員。唐代有姓名可考的狀元一百五十五人,位居宰輔之職的僅十一人。北宋初年狀元王嗣宗,初授只是一個下州的司寇參軍,屬州縣官中最低者,在官場上很不得志。元朝開科取士十六次,取左右榜狀元三十二人,除張起巖當過正三品禮部尚書外,大多未擔任要職。
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狀元的地位日益提高。不僅初授官職從優,而且升遷也較快,十幾年后擢至宰相的相當普遍。北宋狀元蔡齊及第后,真宗見其“堂堂偉岸、進退有法”,十分高興,特詔命派金吾衛士七人清道。兩宋有狀元一百一十八名,他們中除有民族英雄文天祥、愛國作家張孝祥、愛國學者陳亮外,還有堪稱朝中棟梁的呂蒙正、蔡齊、王曾、吳潛、王十朋,以及政績卓著、清廉正直的張貫、賈黯等,可謂群星璀璨、名臣輩出。一百一十八人中,在正史中個人有傳的達五十五人。明英宗時規定,非進士不能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中狀元者直接授翰林院修撰。明代共計有內閣成員約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出身的占十分之九。清代的狀元都是由皇帝欽定,并且新狀元照例授從六品翰林修撰,又因是皇帝近臣,升遷至宰相、尚書的不在少數。
二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千百年來,人們把大魁天下、高中榜首作為人生最大的喜事。唐代新進士及第后,官方即安排名目繁多的慶賀活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長安城東南曲江岸邊的杏花園內舉行的曲江賜宴,又稱杏花宴。孟郊中進士后,吟詩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曲江宴后,還要在大雁塔上題名留念。這種習俗一直到清代還在沿襲,瓊林賜宴、碑石題名,還要舉行盛大的臚唱傳名儀式。
從唐宋開始,皇帝及權臣把爭搶進士和狀元做女婿,當作家庭大事。雖然真正的狀元駙馬,歷史上只有唐武宗時鄭顥一人,但諸多文藝作品,卻將“中狀元、選駙馬”大肆渲染,至今許多民間戲劇仍常演不衰。王安石有詩:“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就是這種現象的寫照。
狀元不僅享用了許多美譽,更重要的是,及第不久即可平步青云,成為朝廷重臣。所以“每殿廷傳臚第一,則公卿以下無不聳觀,雖至尊亦注視焉。自崇政殿出東華門,傳呼甚寵,觀者擁塞通衢,人肩摩不可過,錦韉繡轂,角逐爭先,至有登屋下瞰者”。北宋文學家尹洙贊嘆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敵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矣!”
然而,榮登榜首成為狀元的,畢竟是極少數。一個泱泱大國,一千三百余年僅得狀元七百余人,平均兩年才出一名狀元,可謂鳳毛麟角,來之不易。
的確,在萬人爭過獨木橋的科舉考試中,有著多少學子的辛酸痛楚,有著多少儒生夢斷科場的遺憾?
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雖然試帖詩寫得好,并先于玄宗天寶十年考取了進士,但他在科場上并非一帆風順,也曾多次落第過。他的《長安落第》一詩,真切地表現了失意舉子的心情:“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數日鶯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傷心。”
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宋神宗時,蘇軾對一個名叫李鹿的考生很賞識。李鹿應省試,剛好蘇軾任主考官,評卷時,蘇軾把一份卷子誤認為是李鹿所作,很高興地在卷面上手批數十字,并對參加評卷的黃庭堅說:“是必吾李鹿也。”但拆封后發現考生是章持,李鹿反而落選了。李鹿的母親已七十多歲,聽說后大哭:“吾兒遇蘇學士知舉不及第,它日尚奚望?”于是閉門自縊而死,李鹿果然終生不及第。
唐詩人常建在《落第長安》一詩中嘆道:“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家鄉是那么美好,但我因為落第而滯留長安。時代如此圣明,而我進士未考上,成了可恥的失路之人。如果回去,恐怕連花鳥都會嘲笑我,只好在京城留住一年吧!
常建所嘆絕不是落第人的多心。范進中舉的故事,很生動地反映了社會的現實。中舉前,沒多少人瞧得起你;既成了舉人,自然是文曲星,連自己的岳父丈人,都感覺是打不得的。北宋宰相呂蒙正,小時家境貧寒,父母早亡,生活十分窘迫。考中狀元當上宰相后,一些有錢的鄰居攜禮物上門巴結,他寫了副對聯,說盡世態炎涼:舊時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今科僥幸,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王五馬六,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
如果說科舉考試全憑真才實學,沒有實現愿望,考生只能怨自己功夫不深。事實上,很多的時候,皇帝的一時好惡,主考官的主導思想,以及特定的選人環境,讓一些本來能榮登榜首者,最終與狀元失之交臂。
唐代科舉取士,推薦的人作用遠遠大于真才實學。應進士考試的士子,多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唐人朱慶馀曾向水部郎中張籍行卷,已得到張籍的賞識,臨要考試了,他擔心自己的文章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就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寫下一首詩,征求張籍的意見:“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張籍很明白寫詩人的意思,立即回詩:“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暗示朱慶馀不必為此次考試擔心。王維應試之前,得知太平公主預定名士張皋為狀元,頗為不滿,求岐王李范幫助。岐王引薦后,王維先奏琵琶,后呈詩作,公主驚其才識,答應推薦他為狀元。后王維果然高中。
北宋統治者盡管對科考定了許多條例,但有時連皇帝都很難遵守,常常不能秉公辦事,甚至把錄取考生視作兒戲。《玉照新志》記載,北宋初期,以先交卷為第一名,是不成文的慣例。開寶八年,太祖殿試,王嗣宗與陳識一同交卷,趙匡胤一時不好定奪,就讓王、陳二人手搏。結果,王嗣宗斗倒了陳識,成為狀元。到趙光義時,他認為先交卷者不免輕薄。考生李庶幾和孫何都有名氣,但李第一個交卷,被趙光義趕出考場,而定孫何第一。又一次,趙光義親自出題,并說此題深奧,不能求快,要認真研究義理。不多久,錢易第一個交卷。趙光義大怒,將錢易趕出考場。宋太宗銳意掃蕩舉子的輕薄之風,也許出于對選拔人才的慎重;但一概否定先交卷的考生,未免矯枉過正、失之隨意。
以文取士是錄取狀元的通則,但一些帝王往往憑自己的好惡決定取舍。明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考官建議定王艮為狀元,但惠帝以其貌丑而壓為第二名,定胡廣為狀元。明正統四年(1439年)己未科殿試,初議張和為狀元,皇帝特派太監到張和寓所看其相貌,發現張有眼病,遂改張和為施槃。明弘治九年(1496年),孝宗看到有個名叫朱希周的舉子,認為朱是國姓,希周二字是希望明朝統治能像周朝那樣國祚長久,取其吉利,即定為狀元。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殿試,閱卷大臣先定無錫進士吳情為第一,世宗不悅,說:“無情之人豈能居榜首?”又稱自己祈雨,夜夢聞雷聲,因此命遍閱各卷進士姓名,得秦鳴雷,世宗大喜,將其擢為狀元。當時流傳一句打油詩:無情舉子無情帝,鳴雷只好撿便宜。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殿試,蕭榮爵答卷最好,排在首位;駱成驤為傳臚。但兩人試卷開頭不同。駱卷起句:“臣聞殷憂所以啟圣,多難所以興邦。”當時甲午海戰失敗,中國正處在多難之秋,德宗看后十分感動,便把駱成驤定為第一,蕭榮爵改為第四。
三
宋真宗趙恒寫過一篇《勸學文》,赤裸裸地宣揚“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他以極端的利祿觀,引誘天下讀書人投身科舉考場,以博取功名。
在以科舉成為做官正途的時代,讀書人能考取狀元,的確找到了入仕的終南捷徑。但是,宦海沉浮,人生難料,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償、善始善終。相反,不少狀元命運坎坷、仕途曲折,成為悲劇主角。
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詞人張孝祥,二十二歲中狀元,可謂少年得志。但是,張孝祥中狀元帶有戲劇性。同科考試的,有秦檜的孫子秦塤。秦檜讓主考內定秦塤為狀元。但在最后時刻,高宗趙構不甘心作掛名的主考,要來干預此事,將排名第七的張孝祥擢為狀元。這對張孝祥來說,是件大好事。但他萬萬沒想到,此事卻得罪了秦檜,也給張家帶來一場災難。一年之后,張孝祥的父親被秦檜誣陷謀反而投進監獄。秦檜死后,許多政治陷害事件紛紛昭雪,張孝祥的父親獲釋出獄,他本人也很受重用,二十七歲作了中書舍人,專為皇上起草文書。然而,張孝祥中狀元的考官是宰相湯思退,而湯思退又是由秦檜一手提拔的,這種關系十分微妙可怕。當湯思退一黨被打擊時,張孝祥也因此受牽連而罷官。孝宗即位后,張孝祥重被起用為撫州知府,后又轉為朝散大夫、中書舍人、建康留守,因贊成張浚北伐金人被彈劾;起用不久,再因湯思退罷相,他受連累亦遭罷免。張孝祥死時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死后二十四年,陳亮高中狀元。這位著名思想家、政論家和愛國詩人,曾以一介布衣連續四次上疏,縱論時勢,反對議和,力主抗金,由此在政治上屢遭迫害,先后三次被捕入獄,備受打擊,幾近死去,幸得辛棄疾等人的營救,才重見天日。他五十一歲中狀元,未到任于次年病逝。
明朝狀元遭遇人生悲劇的,在歷代居冠。
科舉經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的,被稱為“連中三元”。能有如此殊榮的,一千三百余年間僅十八人,明代占二人,即黃觀和商輅。黃觀是洪武二十四年狀元,官至禮部侍中,與方孝孺、齊泰同受建文帝重用。燕王朱棣舉兵,黃觀奉旨起草詔書,勸燕王放下武器,解散軍隊,進京謝罪,言辭十分激烈。南京失守后,朱棣下令公布罪臣名單,黃觀名列第六。不久,其家被抄,其妻及兩個女兒投水而死。得知建文帝失蹤,燕王追兵已近,黃觀從容穿好朝服,東向而拜,縱身跳入羅剎磯的激流之中。明英宗正統十年狀元商輅,遭逢“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事件,并堅持同汪直等閹黨斗爭,屢受陷害,終身不能得志。
明武宗正德三年狀元呂柟,是明代著名理學家。他一生經歷三個昏君,為宦官劉瑾所不容,三次大起大落,終至回鄉著書講學。
呂柟下科狀元楊慎,是著名的學者、文壇巨匠,明朝四川唯一的狀元。其父楊廷和官至首輔,楊門一家三代先后出了六位進士,算得上豪門望族。然而,在明史上著名的“議大禮”之爭中,楊慎被嘉靖帝貶往云南永昌戍邊,充軍達三十五年之久。晚年,他在一首感懷詩中悲憤地寫道:“七十余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遷謫本非明主意,網絡巧中細人謀。故園先隴癡兒女,泉下傷心也淚留。”可嘆的是,他被嘉靖帝害了一生,卻至死不得醒悟。
與楊慎漫長的囚徒生活不同,明末狀元魏藻德大起大落,中狀元僅三年,即被崇禎帝擢拔為首輔。但在位只一個多月,李自成進京,魏藻德便成了起義軍刀下的冤鬼。
清朝統治者為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在科甲取士上,曾采用“旗不點元”策略,即參加漢文考試的八旗子弟不能進入前三名,狀元這個頭銜一向為漢人所得。但是,滿人崇綺卻在清朝主政二百六十多年后,第一個填補了這個空白。崇綺宦海沉浮,官至戶部尚書。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命崇綺等人留守京城,自己棄城逃亡。京都失陷,崇綺的兒子葆初讓全家人自焚,崇綺亦自縊于住所。
傅善祥是太平天國丞相,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北王韋昌輝血洗東王府,傅善祥不知去向。
真正在歷史上留下驚世影響的,是南宋狀元文天祥。
文天祥是宋代最后一名宰相。他試圖將王安石未竟的改革大業進行到底,卻因思想激進被屢屢革職。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大舉東下,他組織抗元義師赴臨安勤王。次年,在朝中大臣紛紛逃離、皇帝已寫好降書的情況下,他以右丞相兼樞密使身份奉命至元營議和,因堅決抗爭被扣留。脫逃后,他組織義軍抗元。年底兵敗被捕,他知大勢已去,決心以身殉國。他堅決拒絕元將張弘范等人的勸降,作《過伶仃洋》詩以明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被送往大都囚禁近四年,其間忽必烈恩威并重,手段用盡,但他卻誓死不降。在獄中,奮筆作《正氣歌》再名心志,并將遺囑系于衣帶之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在中國古代,當愛國、自尊與忠君相矛盾時,再優秀的知識分子也顯得底氣不足;在生與死、尊與卑、榮與辱需要抉擇時,再剛強的仁人志士也會心存猶豫;而文天祥則認為:“節,不必為君守,當為江山社稷守,為自身守!”其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為后世立下了人格和精神的標桿。
四
黃沙吹盡始見金。能高中狀元者,其智商自然不低。因而在歷代狀元中,不少人成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自然科學家和著名學者,為當世的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歷史長河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南戲《金釵記》是我國戲曲史上一個有名的戲曲。其主人公王十朋,作為忠臣的典型形象,不顧威脅利誘,與妻子堅貞不屈的愛情故事,通過舞臺傳遍城鄉。其實,真實的王十朋是宋高宗欽點的狀元。當時,金人覬覦宋朝已久,高宗和一些主和派的大臣心存僥幸,認為金國內亂已無心南侵。王十朋不顧自己位卑言輕,當著高宗的面,詳細地分析了金國內部形勢,出示他收集的金人準備南犯的秘密情報,大膽指出如心存幻想,后果將不堪設想。高宗被王十朋的錚錚直言所說服,久懸未決的重大國策由此確立。王十朋沒有滿足于自己的建議為皇上采納,不久又冒死上表,彈劾以功臣自居而橫行霸道的太尉楊存中,還建議取消多年來皇城邏卒察事的特務制度。一時間,王十朋成為敢說真話、正氣凜然的代名詞,民間還流傳了許多贊揚王十朋的詩歌。元朝狀元張起巖,也是以其仗義執言而著稱。尤其是在元英宗至治時期,他以正七品的監察御史身份,將生死置之度外,與正一品宰相倒剌沙仗勢欺人、貪污受賄的行為作斗爭,在朝野傳為佳話。
狀元宰相在歷朝中有八十余人,但能影響政局的不多。唐開元武狀元郭子儀,兩度任宰相,歷仕玄、肅、代、德宗四朝,在軍中屢建奇功。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以朔方節度使身份參與平叛,屢戰屢勝。唐肅宗時,收復兩京,主要依靠郭子儀所率的朔方軍隊。安史之亂平定后,他先后出征河中、邠州,防御回紇、吐蕃,捍衛京師。雖兵弱將寡,仍奮力作戰,屢敗敵軍,使京都安全無虞,百姓免遭涂炭。郭子儀戎馬一生,到八十三歲才脫下鎧甲。史書上稱:“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三十年”,是毫不夸張的。張溥說:“蜀漢之諸葛,唐之郭子儀,宋之岳飛,三人皆間世而一出者也。”
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的翁同龢,是清咸豐六年狀元,同治、光緒兩帝的老師。任刑部尚書時,他秉公執法,明察暗訪,終使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得以昭雪,一時朝野轟動,至今仍盛傳不衰。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最值得書寫的,是他對光緒帝改良主義的影響,以及他參與領導變法的積極行動。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正式頒詔,宣布實行變法,書寫了中國近代史上百日維新的壯麗篇章。而變法的詔書正是翁同龢起草的。雖然變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頑固派的強烈反抗,翁同龢被罷黜回鄉,但戊戌變法的巨大歷史影響卻不可磨滅。
考狀元為當官,這似乎是封建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傳統思維。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七百多名狀元,幾乎都是大大小小的官員。西夏狀元李遵頊發動宮廷政變,還做了十五年皇帝,即西夏神宗。但是,清光緒二十年狀元張謇卻不戀官場,中狀元后的第二年,即辭官專謀實業。他學習外國人搞股份制的辦法,積極籌措資金,1899年建成了南通大生紗廠,之后又陸續創辦了通海墾牧公司、江浙漁業公司、資生鐵冶公司和淮海銀行等十九家企業。到1921年,整個大生企業集團和各農墾公司的資本,達白銀二千四百八十三萬兩,成為二十世紀前期中國最大的私人民族資本家。張謇不僅在實業上取得前人未有的巨大成績,還熱心于文化教育、社會福利事業。1902年,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師范即通州師范;還創辦了通州女子師范學校和一批中小學、幼稚園;隨后,一批技術教育和聾啞學校相繼誕生。他成為中國近代新式教育的開拓者。毛澤東曾指出:“張謇是有功于國家的三位民族實業家中的一位。”
狀元畢竟不是思想家、文學家和科學家,但是,他們中的確涌現了許多在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方面造詣很深的杰出人才。南宋狀元陳亮提倡注重事物功力有補于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為永嘉學派創始人。五代后漢狀元王溥,撰《唐會要》一百卷、《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翔實,還正式創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為后世仿效,被《四庫全書》贊為“厥功甚偉”。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畫家王維,其詩被認為“自李vGMd8Y7L49q+04UEfoM1SebLJGWBpFVGi19SGBlQ3g0=杜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畫派之祖。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唐書法家柳公權,其楷書嚴謹渾厚、剛勁挺拔,其行書瀟灑流暢、如行云流水,與唐歐陽詢、顏真卿,元趙孟頫,并成“楷書四大家”,與顏真卿并稱“顏柳”。南宋詞人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云,具有深厚愛國色彩,同張元干并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唐狀元張又新撰《煎茶水記》,評議各種泉水煎茶優劣,是陸羽《茶經》之后又一部重要茶道研究著作。清狀元吳其濬擔任過多省巡撫,見多識廣,編著《植物名實圖考》,是一部圖文并茂的植物學巨著。
林子大了,什么樣的鳥兒都有。中國歷代狀元中,同樣也有敗類、奸臣。
宋理宗淳祐四年狀元留夢炎,為人奸詐,見風使舵,曾官至左丞相。1274年降元。對此,文天祥作《為或人賦》:“悠悠成敗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終。金馬勝游成舊雨,銅駝遺恨付西風。黑頭爾自夸江總,冷齒人能說褚公。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文天祥兵敗被俘,忽必烈十分敬重其才學和為人,把他視作上賓。就是在文天祥堅決不做元丞相的情況下,忽必烈也不打算殺害他,準備釋放他做道士。留夢炎卻阻止元大帝說:“天祥出,復為號召江南義士抗元,吾輩將置于何地?”由此堅定了忽必烈殺害文天祥的想法。留夢炎易官元丞相,不久即病死。浙江人十分痛恨這個敗類,說:“兩浙有留夢炎,兩浙之羞也。”直到明代,凡留姓子孫參加科舉,須先申明非留夢炎后代,才有資格參加考試。
明神宗萬歷狀元周延儒善于察言觀色、揣摩圣意,深受崇禎帝信任,一步步升為首輔。在他的關照下,姻親陳于泰成了狀元,哥哥做了錦衣衛千戶官,還徇私任用了一批貪官庸才。崇禎十六年,清兵北上,滿朝震驚。周延儒不得已請求督師,領兵后不去前線,卻駐扎在通州,不敢迎敵,每天同幕僚飲酒娛樂,而又頻奏捷報。崇禎帝不知內情,還特別嘉獎。后聽說清兵已離去,即上報稱已擊退敵軍,勝利凱旋。幾天后,錦衣衛指揮駱養性上疏揭發退師真相,給事中曹良直也參劾其十大罪狀。崇禎大怒,將他革職賜死。民間有歌謠唱道: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后賜繩。繩系延儒頸,一同狐狗頭。
五
古代狀元的分布,戲劇性地呈現出自北向南、相對集中和帶有家族性優勢等特點。
唐宋時期,北方籍貫的狀元數量較多,占明顯優勢;元明清三代,南方籍狀元在數額上卻形成絕對優勢。這種轉變,大約是從唐朝中后期開始。到了宋代,北宋皇族與主要大臣都是北方人,朝廷盡管在經濟上依賴江南,但選人的觀念卻存在偏見。出身陜西的寇準認為“南方下國,不宜多冠士”,甚至在確定狀元人選上,極力主張將南方籍的肖貫中更改為山東的蔡齊,還為此逢人夸口說:“又為中原爭得一狀元。”而在明清時期,這種選人的偏見與北宋正相反。明代陜西狀元呂楠的考卷,在會考中被同鄉考官康海列為第一,南方籍考官王鏊卻將其排在第六。為此,康海與王鏊爭辯說:“呂楠的文卷沒有人能比得上,只因他是北方人,就壓抑他的名次,是不公平的。”清代北方籍的狀元更少,因為歷科狀元都是南方人,1761年,乾隆帝將排名第三的陜西人王杰定作第一,使之成為西北諸省中清代唯一的狀元。
在南北區域變化的大趨勢下,狀元的分布還體現在集中于少數省縣,江蘇蘇州、昆山、無錫、武進,浙江杭州、紹興、湖州,安徽徽州,福建莆田,河南開封等地,都出現了五名以上的狀元。
明清兩代共有狀元二百零一名,蘇州地區就占有三十五名。蘇州狀元中,不乏文震夢、翁同龢等良相諍臣,也有史學家畢沅和外交家洪鈞等,祖孫狀元、兄弟及第、叔侄登甲現象亦屢見不鮮。文震夢是著名書畫家,文征明的曾孫,五十歲才中狀元。他不顧個人安危,多次上疏彈劾魏忠賢,同閹黨作不懈的斗爭,彰顯了他不畏強權的凜然正氣。畢沅是乾隆時狀元,雖仕宦功名不終,但學問無所不通,經史、文字、地理、金石等學俱有研究。尤其是歷時二十余年,撰《續資治通鑒》,為史學作出了重要貢獻。洪鈞是我國歷史上唯一擔任過出國使者的狀元。光緒十三年,他奉命出使俄國、德國、奧地利和荷蘭四國,成為清末著名外交家。洪鈞曾娶蘇州名妓賽金花為妾,為其生命的最后五年增添了許多傳奇浪漫。
安徽休寧是古徽州的一個山區小縣。但自宋嘉定到清末的六百余年間,本籍和寄籍的狀元共有十九人,僅清代一朝就出狀元十三人,成為有名的狀元縣。廣東南海黎涌村先后出了兩名狀元,是公認的狀元村。南漢時簡文會清廉務實,頗有政聲。五百八十年后,倫文敘高中狀元。倫文敘博學多才,教子有方,他的三個兒子都考中進士,有“一門四進士,父子魁三元”之譽。其家鄉村頭,還立有御賜“中原第一家”牌坊。
湖北黃岡也是著名的狀元之鄉,僅清代一朝就有劉子壯和陳沆兩位狀元。二人均才華橫溢,為官清正,頗負盛名,惜乎英年早逝,終為憾事。但黃岡的教育影響深遠,醫圣李時珍的故鄉蘄春縣,重文興教,人才輩出,成為全國著名的教授縣。
作為頂尖人才的標志,狀元的出現有其自身應有的規律。這種規律,與經濟發展和教育文化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黃河流域是最早開發的地區,因此黃河中下游也是古代政治和經濟文化中心。東漢以后北方頻發的戰亂,使其經濟受到沉重的打擊,唐代前期雖有所恢復,但安史之亂再次使之遭受破壞。隨著人口的流動和南方經濟區的開發,從唐代中期開始,南方地區特別是江南地區的經濟地位逐漸提升,狀元的數量也隨著增加。清代后期,珠江流域開發速度很快,來自嶺南的才子也越來越多,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不僅在科考中榜上有名,而且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區域人才的出現是以教育為前提的,而教育的成敗同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經濟越發達,教育的投入也相應增加,人均受教育的幾率增大,成才的機會也增多。江浙、福建、江西、四川等地既是人才最集中的地區,也是古代教育發展最好的省份。這些地方的私塾、公學、書院,普遍多于其他省份。福州人“其俗尚文詞”,泉州人“素習詩書”,興化人“以讀書為故業”,這些地方所出的狀元、進士都較多。
蘇州教育的一大轉折,是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名相范仲淹在此創建蘇州府學。隨后,縣學、社學、義塾、私塾遍及蘇州。由于小城鎮的發達,蘇州的書院數量眾多,僅吳縣、常熟、太倉、吳江和昆山共有書院五十六所,還涌現了一批以治學嚴謹著稱的書院,如紫陽書院,歷代掌院計二十七人全是進士,其中有清代史學家沈德潛、乾嘉名家錢大昕、近代改良家馮桂芬等。隨著文化世家的興起和文化名人的出現,刻書、藏書之風日盛,據統計,蘇州有藏書家五百七十六人。史學家顧頡剛說:“蘇州地主家庭訓練子弟適應科舉制度之才能,其技術性在全國為最高。”這種技術性,即應試技巧和訓練手段,僅從當時的時文選本出版的繁盛就可見一斑。為給考生提供八股文范文,有人將歷代科考中成功的文章收集出版,讓考生模仿學習。這種收集、模擬及強化訓練,竟逐漸成為一大產業。
六
“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新鮮”。黃梅戲《女駙馬》是一部婦孺皆知的古裝戲。它講的是才女馮素珍為追求瀟灑的公子李兆廷而女扮男裝考取狀元的故事。戲劇的內容雖是杜撰,但藝術的魅力,使人們不必計較故事的真實。
類似《女駙馬》的文藝作品在歷史上有很多。王實甫《風雪破廟記》,將北宋最有名的宰相呂蒙正小時住寒窯、吃齋飯、苦讀寒窗的故事,演繹得逼真而感人,影響了歷代無數的讀者觀眾。京劇《張協狀元》、《鍘美案》,豫劇《狀元媒》,越劇《狀元未了情》,楚劇《狀元袍》,蘇州評彈《落難公子考狀元》,河北梆子《狀元打更》等,一大批狀元悲喜劇生動傳神,催人淚下。
除文藝作品外,有關狀元的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是最受歡迎的鄉土文學。清朝狀元陳沆是湖北蘄水人。嘉慶年間,他去黃州鄉試,剛行至巴河岸邊,船上早坐滿了各鄉秀才。陳沆懇求艄公行過方便,將船開回岸邊,渡他一道過河。那艄公見是文質彬彬的書生,便樂呵呵地說:相公既是趕考,必是滿腹文采,如果你能作一首七言絕句,包含十個“一”字,老夫即刻調轉船頭,渡你過河。如若不能,那就請相公好生等候,等老夫先將這船上秀才送到黃州,上岸再喝二兩老酒,慢慢過來接你。陳沆一聽,急得直跺腳,忙說:小生遵命,請老人家把船撐回來,我即賦詩,也好當面請教。這時,恰好河心劃過一條漁船,只見一個老翁坐在船頭,身邊放著一根釣竿,雙手劃著槳,身子一俯一仰,還樂呵呵地唱著漁歌。陳沆靈機一動,當即吟成一首詩: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艄公和一船秀才拍手稱贊,高興地請陳沆上船趕考。
安徽太湖趙文楷也是清嘉慶時期的狀元。趙文楷自幼聰明好學,十歲即出口成章。但他家境貧寒,參加大比的頭一年除夕,家里連年飯米都沒有。萬般無奈,他扮成狐鬼在村里四處叫喊:“明年狀元趙文楷!明年狀元趙文楷!”村里不少人信迷信,認為除夕鬼叫是很靈驗的事情。不多時,許多鄉鄰帶上魚肉米面,紛紛上趙家看望趙文楷。第二年大比,趙文楷果然金榜題名。
明代《蓬窗類記》記載,蘇州城東的濰亭距城區三十里,而昆山又在濰亭東四十里,再往東去一百里是劉家港,已臨大海。每年海潮入劉家港,到昆山就停止了。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海潮到達昆山還不停止,一直漲到濰亭。人們都十分奇怪。剛巧,那年蘇州人黃由中了狀元。三年后的淳熙十一年(1184年),海潮又越過了昆山,那年昆山人衛涇也考取了狀元。就這樣,“潮到昆山,要出狀元”之語,傳了二百多年。奇怪的是,如果此地無人考取狀元,海潮也就沒有越過昆山。到了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有人在蘇州婁門外網住了江豚。江豚是生長在海里的魚類,是隨海潮來到蘇州的。當地官民彈冠相慶,到處傳誦“潮過濰亭,要出狀元”,果然第二年,蘇州人吳寬及第。當時,昆山驛門樓上有匾額題字為“問潮”,是期望海潮再過昆山。二十一年后的八月,海潮再過昆山,昆山縣令楊子器說:海潮已過昆山,遂將“問潮”匾額換為“迎潮”。次年,昆山人毛澄榮登榜首。這即是說,海潮四過昆山,正巧有四位蘇州人在海潮過昆山的第二年考取了狀元。又據《清稗類抄》載: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漁人在濰亭溪頭網了一條石首魚,此魚為海魚,說明這年海潮又到了濰亭鎮,這年,家住濰亭的彭啟豐殿試第一。再一次證實了“潮過濰亭出狀元”的預兆。
圍繞狀元的話題,古往今來,許多地方大做狀元文章。在古代,幾乎所有狀元故里都立有狀元牌坊;在圣賢祠里掛有狀元畫像,記載了狀元言行和文章、聯語;一些崇文重教意識強烈的地方,將五子登科、榮冠金榜的故事圖畫雕刻在各種建筑物上,印刷在門畫上,刺繡在孩子的衣服上,……是紀念先賢也好,是激勵后學也罷,都無一例外地構建了中國獨有的狀元文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和發展,狀元文化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旅游開發,商界運作,媒體熱炒,使狀元及第成為炙手可熱的時尚話題、朝陽產業。雖然古代科舉與當代高考有著本質的不同,但狀元情結總讓中國人揮之不去,戀戀不舍。狀元文化也如枯木逢春,梅開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