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對于傳統的粗放型單向流動的經濟發展模式而言,循環經濟是一種理想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減輕自然資源的壓力和環境保護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這種經濟模式運行中應發揮責任政府、法制政府及和諧政府的作用,為循環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內外部環境,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循環經濟;政府;地位;作用
一、循環經濟和政府的關系
(一)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導致政府承擔責任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傳統粗放型經濟的指導下,中國的環境污染已經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大氣、水體、土壤污染,直接威脅著人體健康。這種環境污染和破壞的誘因及結果往往是復雜的、隱蔽的、潛在的,有時是多個污染因子和污染源共同造成的。可是,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區分每個污染源的責任也是困難的;同樣,污染受害者也不是唯一的,有時甚至是區域性和群體性的,而受害者也很難采用法律手段或其他方法追回其污染損失。這種損失在環境產權不定、缺乏法規支持的情況下,不可能由生產者承擔責任,這時就需要政府的適當干預。然而,對于如此復雜的環境問題,需要哪一級政府進行干預,干預的程度如何,應該提供多少保護,人們一直在科學和經濟兩方面進行權衡。其結果是中國的環境保護費用大都由政府承擔,給各級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和財政壓力。
(二)自然資源的特點和產權制度的變遷決定政府的公權力職能
中國的人口、資源等國情,決定了中國繼續走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行不通的。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總量雖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再繼續走傳統粗放型經濟就會危害人類的健康。因此只有把經濟增長方式從“線性”轉為“循環型”,節約利用有效、有限的環境資源,保存后代人發展的能力,才能解決當前中國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和污染危害加劇的問題,才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就要求政府遵循循環經濟的總體性、系統性原則,宏觀調控、統籌規劃、有計劃、有目的地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環境資源的合理配置。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發生了從行政管理制度向法律制度的變遷,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自然資源產權的法律與法規,具體明確了自然資源由國家和集體所有,保證自然資源由政府供給的同時,規定自然資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