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我們欣喜地發現體育課堂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中少了些秩序,少了些威嚴;多了些自主,多了些歡笑。但在這貌似熱鬧、自主的課堂教學背后,總覺得和“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有一定的距離。最近筆者隨意聽了幾堂體育課感觸頗深,這個本該人人喜歡并積極參與的課程,至今卻仍有一部分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究其原因,固然有教學體制方面的因素,但不可忽視的是,不注重個體差異,不面向全體學生的老套、陳舊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已嚴重阻礙了學生對體育課堂學習的興趣,從而導致了學生的消極性言行的發生,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索的問題。
現擷取幾個片段:
案例1“老師!我退出!”
在一節二年級的體育課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老師組織學生進行20米跑步比賽,強強和鋒鋒兩位小朋友突然說:“老師,我退出!”然后老師有些蘊怒,“趕快重新跑!”兩個孩子有些不情愿,但還是硬著頭皮重新跑了起來,可是在接下來的課堂里我發現這兩個小朋友就再也沒有了笑容。
背景鏈接:
強強是個小胖子,因為比較胖,氣力是大的,但是碰到仰臥起坐、跑步、爬竿等項目時,總是能躲就躲,他,很好勝,而面對自己沒有把握獲勝的活動,一般都不參加,缺少一種耐挫力。
鋒鋒則是個小個子,個小人瘦,一般的活動項目他還過的去,可是碰到力量型的活動項目,或者競爭比較激烈的項目,他就對自己失去信心。
解析:
“老師,我退出!”蘊涵了多少話語?是孩子有一種抵觸情緒,對老師的方法不適宜?還是因為學習內容枯燥,對活動的內容沒有興趣,不能引起他們的強烈的需求?或者是因為自身條件的影響,無法完成而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更或許是因為身體不適,無法完成學習?而我們的教師總是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學生,完全不顧及學生的想法和思想。
對策;磁化內容,增強教學吸引力
《新課標》多次提到,以目標達成為前提,教師可以自主地選擇教材,也就是教師的自主權大大增加,不要唯教材第一,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源于教材,優于教材,寓娛樂于體育,寓情感于體育,增加教學的吸引力。
1.與生活相鏈接
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技能、技術的積累,盡可能地利用周邊體育資源條件,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獲得愉快的體育活動體驗,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動機,那樣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肯定會有很大的吸引力。
2.與趣味相融合
對體育運動項目進行趣味化改造是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的。在校的學生年齡都比較小,興奮和抑制過程在大腦皮質容易擴散,神經活動的強度和集中都較弱。這就要求我們在改造運動項目時要努力使原本枯燥單調的競技項目趣味化,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體育帶給他的歡樂。如在平時教學中,短跑是屬于既累又單調的運動項目,如果讓學生在跑道上單調地一趟趟地跑,學生的練習熱情肯定不高。反之,我們如果把短跑和各種接力、抓人、大魚網等游戲結合起來,那學生的上課情景一定會大不一樣。
3.與潮流相接應
我們都會發現,學生現在最感興趣的并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游離于教材之外平時游戲玩耍活動中,比如前段時間流行的溜溜球、打保齡球、投飛鏢,現在流行的呼啦圈等都是學生的最愛。如果在教學中有選擇地攝取這些內容作為課堂教學,效果肯定是很好的。
四年級學習投擲壘球課中,經過準備活動后,老師開始講授學習新課的內容和要求說:“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上一步投擲壘球,首先我們得復習一下肩上屈肘投擲的動作,看誰的動作好……”學生中發出一陣騷動,嘀嘀咕咕的“又這樣學,真沒勁!”“投壘球要投死我們了!”但是說歸說學生還是去拿來壘球,接下來教師講解要領,示范,學生跟練,然后組織集體練習,小組比賽,教師累得滿頭大汗,學生在教師的統領下機械地練習,練習的次數也比較少,學生沒有充分的玩的時間,談不上有什么高興、興奮……
解析:“又這樣學,沒勁!”告訴我們學生已經開始厭煩這種方式的教學,他們渴望老師能給他們一種嶄新的教學方式,給他們一個自由放飛的空間,不要層層束縛。
對策:變化方式,提高教學有效性
我們的新課改強調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它呼喚與之相適應的新教學組織形式的誕生。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們應該推出許多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構建氣氛民主、便于交流的開放性課堂,有利于改變教師對課堂的壟斷地位。
1.玩中樂,樂中玩
學生多把體育理解為“作為玩的運動和游戲”,而教師則通常認為是“作為教材的運動和游戲”。陳舊的教學方法為了完成技術技能的傳授與目標的達成,往往會低級地重復那些毫無樂趣的教材。這樣,學生的理想思維與現實產生了偏差,進而導致厭學。而新課程的改革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作為體育的體育”用恰當的方式去轉換去取代“作為玩的體育”提供了機遇。例如: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是發展快速奔跑能力,那就大可不必跑幾次50米加速跑就了事,而是可以用玩的形式如籃球、足球帶球快速跑、游戲等來結合“玩”與“教育”。
2.動而學,學而動
學生喜歡的事情是讓他們自己動,這是他們自主發展、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以往過于強調的心率曲線與運動密度,現在似乎也并不太注重了。但有一點,學生絕不喜歡冗長的講解和繁瑣的示范,他們只希望自己能“動”起來,從中得到“身”與“心”的鍛煉,形成一種積極參與運動的意念。我們在具體的操作中要真正落實,必須時刻給自己提醒:別忘了體育課是以身體鍛煉為第一的課。講得少一點,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學習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