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全國中小學生系列廣播體操培訓工作已圓滿結束,在教授中學生廣播體操“舞動青春”過程中,積累了以下教學方面的經驗和體會,借此與同行進行交流和探討。
一、簡明扼要介紹該操的結構和特點
在教授動作之前,應介紹該操的動作結構和特點,便于學員(生)建立完整的動作概念,了解操的主題寓意,以便在教學中能夠圍繞操的特點,通過動作的學習、情緒的調動以及表現力的激發等手段,提高學習興趣,賦予操生命與活力。
“舞動青春”包括預備節和8節操(每節操為8個8拍動作),每節動作均為AB/AB結構。該操在保持規范、舒展等廣播體操基本特點的基礎上,通過設計一些簡單、新穎而富有彈性的不對稱動作、變奏動作及大幅度動作,形成了該套操規范、舒展、流暢而富有青春動感的風格和特點,體現了和諧年代中學生健康、快樂、自信、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二、嚴格規范基本“手型”和“站立姿態”
廣播體操教學中“手型”(掌型和拳型)的規范既是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教學中翹指和分指是最常見的問題,需時時加以強調和提示;此外“基本站立姿態”在教學中也是一個需提示的重點。舒展挺拔的站立姿態是保持體操動作規范及良好精神風貌的基礎和條件。直膝、夾臀、收腹、立腰、展胸、沉肩是廣播操站立姿態的基本要領,學習動作前可要求學員(生)體會和練習。
三、應用分解教學方法,清晰每一個動作的方向、路線和控制位置
教授每一個動作,可應用分解教學法,先分別教授下肢動作、上肢動作,再進行完整動作的學習。教授上肢動作時,首先應通過慢動作示范并結合講解(講解動作時正確應用術語),交代清楚動作的起始位置、方向、路線和結束位置,同時提示手心面對的方向,尤其是教授移動路線較長或當體位改變時的動作,如第六節腹背運動第二個八拍的1-4動作,以保證動作的規范性、準確性和協調性。此外,在“舞動青春”中的預備節和整理運動中,涉及到手臂勻速移動的動作,且要求動作灌滿音樂或節拍,相對于一般學員(生)有一定難度,需重點提示和練習。
四、要求做好每一個(節)動作的結束姿勢
在廣播體操成套動作中,上一個(節)動作的結束姿勢就是下一個(節)動作的開始。因此,每一個動作的結束姿勢是動作與動作之間、操節與操節之間順利銜接轉換的關鍵環節,在教學中應加以強調和重視。尤其是每節操中第二個八拍的第8拍動作均要求回到直立位,以保證成套動作的熟練性和流暢性。
五、善于總結動作規律,幫助學員(生)熟記動作
在“舞動青春”體操動作中,每一節操之間均有規律可循。總結動作規律,并在教學中加以應用,有助于學生記憶和完成動作,提高教學效果。如《舞動青春》廣播操中除整理運動外,每一節動作均以左腳開始啟動,且邁左(右)腳、收左(右)腳;又如第一節和第二節開始的下肢動作均為左腳側伸點地,右腳屈膝支撐,節奏為兩拍一動轉換為一拍一動;第三節和第四節開始動作均向前邁步同時兩臂前擺至上舉;第五、第六和第八節動作均有向側的邁步動作,且均在3-4拍開始邁步等等。
六、在掌握動作的基礎上,強調人體“端點”部位動作和表現力
人體的端點部位動作主要指頭、手和腳的動作。端點部位動作完成得好壞,直接反映出一套操的規格質量和風格(尤其是頭的動作)。而學員(生)在學習和練習動作時,對這些部位的動作一般都缺乏控制意識和控制能力,不時出現腳偏離正常位、勾腳及頭手分離等錯誤動作。端點動作一般在學生較熟練掌握成套動作的基礎上加以強調和要求。首先是頭的動作,在每一節操中,頭的轉動或抬(低)頭等配合動作均有具體要求,需認真按要求完成,同時做操時愉快的面部表情及情緒的調動也是教學中應注意的方面,旨在提高動作的表現力;其次是手的動作,手的動作主要是手型的規范、手型的變換及手心方向等細節要求,如果不加以強調和規范,則容易混亂;最后是腳的動作,腳的外開、腳的回位、腳點地或腳離地時腳面繃直等細節,也是教學中應該歸納和強調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