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實施無疑對于促進和激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養成體育鍛煉習慣,不斷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它不但明確要求將實施情況納入各級政府教育督導內容和評估指標體系,并作為對學校進行評優、表彰的基本依據,同時明確了核查、反饋的要求,公布各地實施情況,所以各級學校領導較為重視,參與測試的教師、校醫等也能夠積極配合、認真執行測試,在實際操作中取得了一些經驗,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一、在實施新《標準》中出現的問題
1.增設項目難以落實
新《標準》減少了必測項目,增加選測項目,使得新《標準》更加靈活,測試內容也更加豐富。但這些項目由誰來選定成為目前爭議的焦點,新《標準》規定“選測項目每年由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在測試前兩個月確定并公布。選測項目原則上每年不得重復”。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測試多是以學校為單位,項目的選定由學校統一選定,具體說是由學校體育組教師商討確定,選取的都是那些易操作、易組織及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項目。比如,在同類項目中,50米或立定跳遠項目會成為首選,而跳繩、籃球運球、足球顛球、排球墊球等新增設的運動技能項目,由于操作起來相對較為麻煩、學生技能掌握情況差異較大,難以成為一個單獨的測試項目等原因而難以實施,致使《標準》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的初衷喪失,也使本可通過選擇擅長項目達標的學生無法達標,影響學生達標成績和測試積極性。
2.數據真實性令人擔憂
新《標準》在實施測試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數據不準確。例如,很多學校肺活量測試是剛開學體檢時由校醫負責的,由于沒有事先告知學生肺活量也要算入《標準》測試成績里,在測試時很多學生沒有認真對待,導致肺活量成績偏低。測試人員缺少必要的培訓也是數據失真的另一個原因,許多參與測試的教師對項目設置、評分標準、項目測試規范及要求等都是一知半解。另外,由于測試時間較為緊張,許多學校都是拿起來就測,學生對于測試項目的要求缺少必要的了解和練習,技術動作規范沒有掌握,造成測試數據不準確,甚至還出現了傷害事故。還有的學校擔心成績不佳在上級的檢查評比中受批評,人為地將真實數據改成虛假的數據。
3.缺少測試后的反饋與指導
新《標準》要求在具體的組織實踐中,樹立不以測試為最終目標,而應把測試結果作為指導體育教學實踐的重要依據。實際上,很多體育教師不了解測試的目的和意義,大多都是為了測試而測試,能夠完成數據上報就萬事大吉了。對學生缺少必要的成績反饋和引導,許多學校測試成績根本不公布,更缺少對“困難生”的過程追蹤指導,這些學生等到下次測試還是困難依舊。眾所周知,制定《標準》測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最終歸結到:測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檢驗體育鍛煉效果。由于缺少了必要的反饋與指導,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測試成績,也難以進行比較,無法有效檢驗體育鍛煉效果,迷失努力的方向,不利于學生有的放矢地設定自己的鍛煉目標,不利于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鍛煉策略和制定切實可行的鍛煉計劃。
4.對測試成績不夠重視
《標準》明確規定“測試成績達到‘良好’以上者,方可參加各級三好學生(優干)評選”。促使學生重視測試并加強平時的體育鍛煉。然而一些班主任老師不了解情況,甚至還有的明知故犯,根本不把測試成績當回事,還存在著“學習好一切都好”的思想,看重的僅僅是文化課成績,很多“三好”“優干”生都是體育測試成績沒有達到標準要求的學生。對于“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學生畢業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達不到50分者要按肄業處理”的規定,一些學校校長也特別關照:“凡是出現不及格的學生要和教務處、班主任商量后再定。”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數據的水分,從某種程度上也打擊了學生測試的積極性和日常鍛煉的自覺性。
二、針對實際問題采取的對策
1.組織好《標準》的學習和培訓
培養業務素質高的測試人員隊伍是順利實施《標準》的根本保證,參與測試工作的教師應認真領會和掌握《標準》的精神,掌握各項測試操作的要領,保證工作質量。并要求測試人員掌握各項目正確的測試方法,培訓材料可以使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中介紹的測試操作方法進行培訓,同時要求結合實際操作進行反復演練,不斷熟練;了解儀器使用中的常見問題,掌握常用的處理辦法,并及時記錄在案,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
2.測試項目應貫穿于體育課堂教學中
體育教學內容應與《標準》相結合,要將《標準》中的各個項目怎樣練習,怎樣測試教給學生,使學生全方位認識《標準》。在教學方法和游戲安排上把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項目穿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與《標準》有關的內容來進行教學,例如,在準備活動中可以安排一些練習身體柔韌性的壓腿、立位體前屈、俯腰等內容;進行一些模仿動物跳的游戲;進行一些拉過線、掰手腕等角力游戲。這樣,在學生熱身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提高了學生的各項素質,同時,這些小游戲有趣易學,學生在課外也能進行鍛煉。
3.做好反饋與指導工作
在進行《標準》測試的過程中,測試成績應及時向學生公布,以利于學生的補考和調整鍛煉方案,調動學生自我鍛煉的積極性。體育教師還應向家長和班主任及時反饋情況,爭取他們的支持和鼓勵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創造并形成促使學生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合力。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困難生”檔案制度,并將“困難生”承包到人,其所在班級的任課體育教師負責指導此類學生日常體育鍛煉工作。根據測試情況,體育教學內容應結合《標準》測試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對于達標薄弱項目可以適當增加課時。
4.增設項目應劃為一類
增設項目可謂是新《標準》中的一個“亮點”,然而如何實施卻是一個難題。筆者認為應該將跳繩、籃球運球、足球顛球、排球墊球等新增設的運動技能項目設為一類,并和其它幾類選測項目區分開,其它幾類選測項目由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提前兩個月確定并公布,對新增設的這一類,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可以任意挑選一項進行測試,每位教師負責一個項目的輔導與測試,這樣才能達到《標準》和體育教學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目的,不僅解決了學生完全沒有自主權的問題,并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稟賦能夠獲得充分的發展。
5.加強對“三好”“優干”的檢查
對于達不到體育標準的“三好”、“優干”評選問題,除了多和班主任溝通,使其了解情況之外,還應爭取學校領導的支持,學校體育組要協同教務處,報著對學生負責任的態度,嚴格把好檢查關,對不符合條件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堅決退回。對測試成績的重視,不僅涉及到《標準》能否順利實施,還關系到平時的體育教學能否順利開展,體育成績只有體育教師自己重視了,學生才有可能重視體育科目和加強體育鍛煉,某些班主任老師才不可能亂來,有的時候的確需要體育教師“較真”與“爭取”的意識,以提升體育學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