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穩定和持續性是中招體育考試健康發展的保障
1979年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在揚州召開,認識到“文革”10年動亂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影響,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普遍明顯下降。1980年鄭州市開始在部分重點初中進行小學升初中加試體育,達到合格標準就可以錄取。1984年在部分重點高中進行初中升高中加試體育,一些學習好體育相對較差的學生未被錄取,正值“文革”后恢復高考的起步幾年,在各種壓力干預下鄭州市最初的體育考試結束。1995年教育部在錦州召開《全國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體育現場會》。鄭州市進入新一輪中招體育考試,體育成績按照30分計入中招成績總分,學校和家長對學生日常體育鍛煉有了全新的認識,社會更加關注學校體育工作。2005年課改實驗區學校不參加體育考試,取而代之是將學生初中三年的體育過程性學習成績及學校自己測試成績進行等級評定,給出ABCD不同等級。不是課改實驗區的學校仍然實施中招體育30分計入總分錄取。其結果是課改實驗區學校的學生走了過場,進入高中后身體素質明顯低于非課改實驗區的學生。2006年鄭州市中招體育考試將分數折合成ABCD等級評定,參加體育考試的學生極其不認真,甚至有中途無故退出考試的現象,有些是省級示范性高中錄取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為C而文化課高分的學生。2007年中招體育考試在中央7號文件精神鼓舞下充滿信心,無論從考試各個方面都做了充分準備,中招體育成績以30分納入畢業升學總成績一次性錄取,學校為應屆畢業班學生提供更多的體育鍛煉時間,不少家長帶孩子參加社會舉辦的體育鍛煉班。同時,鄭州市又成為教育部2008年全國中招體育考試試點城市,鄭州市中招體育考試由30分升至50分計入升學總成績。
經過二十幾年的中招體育考試變化,使我們深感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影響。中招體育考試政策應該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服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值。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并不是取消體育考試,是通過考試方法取得科學檢驗學生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發展情況。中招體育考試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更加有利于學校體育發展,對家長和學生更加清醒認識到體育運動對人一生的發展是不可缺少的。
二、考試方法改革有利于中招體育考試向健康方向發展
中招體育考試操作方法與其它考試不同,人為的因素或多或少會讓社會產生種種疑慮。中招體育考試初期為了保證考試的公正性,考試由部隊軍人和武警擔任監考,由于專業技術和管理問題在考試過程中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從2002年起我們逐步組建以體育教師為主的考試隊伍,嚴格執行考試工作條例,做到考試五統一:即統一考試程序,統一考試標準,統一考試器材設備,統一考試用語,統一食宿管理。
考試器材也有較大的革新。從人工丈量到智能化測量儀器,成績單由原來人工填寫改為智能化IC卡信息全程自動輸入合成,學生和學校在考試結束時就可以拿到本場次考試成績所有數據資料,使考試成績誤差率從過去的百分之幾到現在的千分之幾,排除人為因素對考試產生的負面影響。
考試工作流程科學化體現人性化管理。我們對前后考試項目對考生心理狀況的影響,交換考試項目行走路線對考生體力的影響,以及待考時考生休息的條件等,做了充分的研究和實地測量,保證考生在一個較為安靜、寬松的條件下完成考試。
三、考試內容與教學結合,有利于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考試項目是考生較為關注的。鄭州市中招體育考試內容經歷三個階段的變革。最初以身體素質項目為主,50m、立定跳遠、鉛球。第二階段形態技能。第三階段素質項目與運動技能項目結合。這三種不同形式做法都與當時發展背景有著密切聯系。在多年中招體育考試研究中,我們發現考試項目設置與學生體育學習和鍛煉有著密切聯系,起到舉足輕重的導向性作用。目前我們體育考試不能直接反映體育課堂教學實踐情況,與學習結果是間接反映而不是直接性的,存在著一些學校以中招體育考試目標進行突擊訓練,這樣反而會影響正常課堂教學,造成學生心理對體育鍛煉的厭倦心態,為了解決這個普遍性問題我們采取以下辦法:
1.中招體育考試項目提前三個月公布,防止各學校提前備考而沖擊正常教學。由過去單一以素質項目為考試內容改為素質與技能相結合,必考項目與選擇項目相結合,既有統一又有自選,體現體育考試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2.以中招體育考試為契機,以薄弱項目為突破口,把800/1000m項目設為男女學生必考項目,有針對性發展學生心肺功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意志品質。事實證明,這種做法促進了學生積極鍛煉身體,身體狀況和心肺功能比過去大有改進。
3.考教結合是今后中招體育發展的趨勢,設置技能項目也能反映考生的身體素質狀況。籃球全場“8”字運球,排球自墊自傳,足球運球繞障礙物射門等,都能體現中招考試與平時教學的結合,通過中招考試也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考試成績標準科學性,有助于提高學生鍛煉積極性
現行中招體育成績標準多數采用《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有些標準過低有些過高,在多年中招考試中,我們仔細研究兩個《標準》,收集歷年考試數據進行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