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上海市教委正式對
外公布了《2008年上海市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工作實施方案》,體育成績首次以30分的分值被計入中考總分。
通過評價“指揮棒”的導向作用來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好習慣,這一初衷無疑是好的。但一些家長也提出了他們的擔憂:“體育中考”會不會加重學生的“應試”負擔,體育跑道是否會因此變成“搶分”的大道?
記者就《方案》對有關部門進行了專門的采訪,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莫負春的回答很明確:“體育中考”不是“應試體育”,因為它的重點不在“考”而在“育”。
改革強調過程而非分數
據上海市教委體育衛生科普藝術處處長平杰介紹,體育中考的30分由日常鍛煉和統一考試兩部分組成,分別為20分和10分。20分的“日常鍛煉”考核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過程。它的成績主要依托上海自2004年起推行的《中小學生成長記錄冊》對學生在“體育與健身課程教學情況”、“校園體育活動”、“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三個項目的記錄情況。
而在10分的統一考試中,每位學生將參加4個項目的考試,其中必測項目2個,選測項目2個,而每個項目的分值僅為2.5分。必測項目長跑和籃球都是定量的標準,而選測項目有速度力量和技術能力兩類,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確定自己成績最好或最穩定的項目,成績都必須由三個考務人員同時判定。
“學生只要認真上體育課,完成老師要求的鍛煉內容,并參與班級、年級、學校、社區組織的各類體育活動,要得到體育中考的高分并不難”,平杰表示。
目的重在培育激發而非選拔
上海市教委、體育局和衛生局對上海市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跟蹤監測顯示,上海學生的部分體能指標近年來呈連續下降趨勢,特別是耐力、爆發力以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等體能素質指標繼續呈下降趨勢。“孩子們不僅不會鍛煉,而且不愿意鍛煉”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問題。
“以評價為導向推進學校體育工作是必然的趨勢,但落腳點卻必須在培養習慣和激發興趣上。”依據這一思路,在穩步推進今年的“體育中考”工作的前提下,上海將探索從明年起在“統一考試”中改革“一考定分數”的模式,讓學生像“存銀行”一樣,學會一點“存”一點,通過多次考試累積這“10分”,讓每個學生都能以平常心輕松對待“體育中考”。
同時,考慮到每個學生在體育鍛煉方面的興趣和體質的不同,從明年起,上海將進一步拓展選測項目的內容,在今年已加入跳繩、武術等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的基礎上,添加游泳等項目,讓體育真正成為學生們生活的一部分。
考試只是手段之一而非全部
“考試只是推動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手段之一,并不能徹底解決學校體育工作中所面臨的全部問題”。上海市教委體衛藝處趙先廷認為,學生體質的好壞受遺傳、環境、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因素影響,需要長期、持續、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改善。
據他介紹,“每天鍛煉一小時”和“陽光體育”等各項工作的加強對“體育中考”的推進有很大的作用,而“學校場地、設施的全面開放”、“體育假期作業”、“學生參與自編課間操”等一系列創新項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中小學生與體育之間的距離。據上海市社科院的一份調查顯示,自開展“陽光體育”活動以來,上海中小學生熱衷體育鍛煉的指數明顯攀升,已有近四成學生認為學校里最崇拜的人是體育教師。這些都為體育中考的實施營造了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