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聲語言激勵,勝過空洞說教
無聲的語言指運用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手勢、目光接觸等來傳遞信息。為了不破壞體育課的課堂氣氛和正常的教學進程,老師們經常喜歡采用無聲的語言對一些表現突出或有進步的同學進行激勵,對一些表現不夠好的同學進行提醒或批評。如在一年級小朋友剛剛入學上第一節體育課時,我都會和孩子們說“老師的眼睛會說話,如果老師是帶著微笑地看著你,證明老師在表揚你;如果老師沒有表情地看著你,證明老師在提醒你甚至在批評你,同時也希望你的眼睛能和老師的眼睛說話”,于是就會有很多的小朋友瞪大眼睛認真地看著我,關注著我,緊跟著我的眼睛。此時我會對其微笑,點頭,豎大拇指或走近學生身邊拍拍他的肩,學生就能感受到一種無聲的賞識、肯定和贊揚。當然對于個別開小差的同學我也會用注視將批評、不贊賞的信息傳遞給這些同學,學生能領會到:“老師提醒我,不能再這樣了。”保證了教學或練習的連續性,和語言訓斥相比,這種方式更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愛護和嚴格要求,因此更有實效性。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我一直在有意識培養和學生的無聲語言交流,特別是目光交流。用無聲語言激勵他們,并在每節課中不停地重復,落到實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課行為習慣,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無聲語言,往往勝過喋喋不休的空洞說教,更勝過無休止的嚴厲訓斥。
二、語言激勵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
簡潔、精煉、準確的激勵語言更適合低年級的孩子,對整堂課的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老師的意思,使老師的話更明了,孩子一聽就懂。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經常會用到一些激勵性語言,比如說“你真棒”、“真不錯”、“好樣的”、“繼續加油”等,都很好地增強了學生的信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是把一些激勵性語言編進兒歌或口令中,就更能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比如我是這樣教一年級小朋友立正稍息的,當我喊“立正”口令時,小朋友會說“小腳小腳小八字,小手小手兩邊放”,我會說“對對對,做對了”;當我喊“稍息”口令時,小朋友們會說“小腳小腳小橋洞,小手小手背后握”,我再說“棒棒棒,棒極了”。通過這樣的語言激勵,小朋友們都能夠很好地領悟兒歌的意思,按照兒歌的要求進行練習,動作自然而然也就做標準了。這些提示性、生動、淺顯的激勵性 “兒歌”、“口令”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課堂氣氛活躍,秩序井然,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課堂行為習慣和掌握新的運動技能。
三、運用語言激勵注重時機選擇
動機是學習過程的核心,激發動機則能誘發興趣,所以激發動機就成為體育教學的關鍵。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根據體育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特點適時運用語言激勵,教學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學習拍球時,有些女同學膽小、害怕,對皮球畏懼,出現了不樂意參與而且躲避的現象。這時,教師不要批評她們,而應該用期待的語言激勵她們:“皮球是很聽話的,你只要認真地對待它,它就會服從你,相信你會成為皮球的主人。”同時,在學生有進步和能勇敢地去參與時,可用“你拍得真棒”、“你的動作真精彩”等激勵的語言鼓勵她們。激勵語言在適當的條件下,發揮的作用是明顯的。但是如果不考慮教學內容和客觀因素的存在,在學生尚未成功或者進步時,教師就對學生采用不合時宜的語言激勵,不但起到激勵的促進作用,反而會出現“牽強、造作”的尷尬局面。
四、適量運用語言激勵,并要有針對性
運用激勵語言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和促進學生進步與發展。所以適量的運用激勵語言,能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如果在一堂課中,教師的激勵語言如同雪片一樣,就破壞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還會對這樣的激勵語言提出質疑,會認為教師是在諷刺、挖苦他。另外,教師隨意的激勵語言,不僅會降低教師的威信,而且會使激勵語言顯得空洞、教條、蒼白無力。針對性的激勵,能夠讓其他學生明白他為什么好,好在哪里。比如學生排隊時,我會說“張同學站得真直,小手緊緊地貼在大腿兩側”,其他學生就會馬上向他學習。再比如,學生在學習前滾翻時,我會說“李同學動作真漂亮,他團得很緊,滾得很圓”,同學們一聽就會更加清楚前滾翻時一定要使自己團緊,就像皮球一樣。如:“真可惜!剛才就是腿沒抬好,努力一下,腿抬高一點,動作就完成了!敢不敢再來一次?”通過比較明確的激勵,學生能很快地找出自己的問題或不足之處,加深對正確動作的印象,逐步找到動作感覺。
五、注重面向全體和個體差異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不應忽視的,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不僅是學法和教法所關心的問題,而且也是評價所關注的問題。教師運用激勵語言要在面向全體的同時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教學過程中對“點”和“面”的語言激勵能起到促進每一位學生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牟先濤.體育語言的藝術[J].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