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阿希實驗就是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實驗表明:(1)大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試保持了獨立性,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2)所有被試平均從眾行為百分比為35%。(3)大約有15%被試,從眾行為的次數占實際判斷次數的75%。在近十年中,我國社會心理學工作者也曾數度對從眾行為進行了研究探索,結果與經典實驗相似。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從眾行為較為普遍,有些促進了教學,利于學生的運動技能的掌握,利于良好班級氣氛的形成;但還有一些卻阻礙了正常的教學,破壞了優良的班級氣氛。本文通過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從眾的成因透析,讓廣大一線教師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從眾行為,以構建和諧課堂,實施有效教學。
一、從眾的概念
“從眾”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的影響,通過向社會壓力讓步,以使自己的認知及行為符合群體的、社會的標準和規范,通俗地解釋就是“隨大流”。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有一種天然的沖動去模仿他人的行為,這叫做從眾行為。
二、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從眾現象
1.對于“體育課”的認識,有同學認為,體育是非主科,上不上無所謂,考試是否合格不礙事,于是有些學生就會產生共鳴。
2.在體育教學中我們進行耐久跑教學時,常會發現當一部分學生停下來后,慢慢地會有更多的學生停下來。
3.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有些學生非常活躍,也非常熱愛體育運動,但有時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以致在整隊或進行集體練習時,他們甚至還在打球,對教師的單獨教育,他們也常常置之不理,但當教師向全班同學提出體育課堂紀律和相應懲罰措施之后,他們就會放棄自己的原有行為,進而與同學們保持一致的行為。
4.在進行跳馬、跳山羊等教學中,有些學生由于擔心受傷或出丑而產生退縮行為,于是有部分學生就會盲目跟從。
三、體育教學中學生從眾的成因透析
在事物的發展中,內因、外因共同起作用,缺一不可。對于中學生出現的從眾現象,我們可以從學生自身特點及外部環境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主觀原因
1)在體育鍛煉、練習過程中,他們希望與同學保持友誼,得到信任、支持與關心,渴望有所歸屬,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不愿被孤立。在很多場合中,他們為了滿足歸屬需要而從眾,以得到大多數人的心理認可和接納。如果不從眾或反從眾,則往往會受到群體(正式的群體如班集體或非正式的群體)中大多數人在情緒上的排斥,輿論上的譴責,繼而是孤立或拒絕與之交往,在心理上把他開除出群體。這種心理上的制裁,對身心正在發生劇變的中學生來說是莫大的打擊。為避免壓力,得到認可,他們可以不講原則,不問好歹地一窩蜂行動。屢見不鮮的哥們義氣、搞惡作劇等,就是其典型表現。當然,由于得到群體中其他同學的夸獎、激勵,也會出現群情激昂、同心協力做好事的現象。此時,如果有一位好的帶頭人,那么就會在他的號召下,吸引更多的人從眾,從而達到積極的有益于社會和他人的效果。因此,有無依賴與歸屬,影響著中學生從眾行為的出現與從眾的態勢。
2)許多基本的人格因素與學生從眾的產生有密切關系。智力因素就是其中之一。智商低者,容易接受他人意見或群體壓力影響而產生從眾心理與行為;同時,學生的情緒是否穩定也是一重要原因。如果學生焦慮多、情緒不穩定,就容易接受客觀環境與周圍同學壓力的影響或暗示;此外,學生對事物的分析、理解程度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自信程度都會影響學生的從眾行為。一般說來,知識面窄、基礎差、經驗不足、閱歷淺、自信度低、成功感弱、較自卑者,容易受眾人意見的影響,從而使自己的意見與行為表現得模糊不定。還要注意的是學生態度以及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也是影響其從眾心理與行為的又一原因。思想較保守、重視權威、墨守陳規者也容易屈服于群體傳統規范壓力而產生從眾。
2.客觀原因
1)學生所處的群體規模的大小及規模內意見的一致性程度。如果群體規模越大,形成某一意見或采取某一行動的人越多,則群體對個人形成的心理壓力就越大,學生個人也就越容易改變自己的觀點而采取從眾態度;相反,群體規模越小,則個人感受到的心理壓力越小,產生從眾的可能性也越小,進而容易形成反從眾行為。
2)群體凝聚力及群體在個人心目中的地位。群體凝聚力是指學生群體成員之間相互吸引的程度,它取決于群體中各個成員間的人際關系與群體目標在成員心目中的價值。如果群體的凝聚力越強,則群體內各成員(學生)間的依戀性、意見的一致性以及對群體規范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成文的或非成文的)從眾傾向越強烈。相反,如果群體是一個松散的組織,群體成員(各個學生)意見分歧,則個人從眾的可能性也就大大下降。此外,學生群體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越高,越注重群體的價值,對群體所懷的歸屬感越強烈,則越容易采取與群體行為一致的舉動。
3)群體行為結果與個人結果之間的差距。當學生處在一個群體中,個人對事件的認識與群體對事件的認識常發生沖突或差異,那么這種差異與學生的從眾反應相關。一般說來,當差距太小時,學生個體不會感受到群體壓力的威脅;而當差距太大時,則容易使學生尤其是那些在各方面獨立性較強的學生懷疑群體行為的正確性。這個時候,如果有人作出不同于其他大多數人的反應(即反從眾的反應),那么就會大大緩解他所面臨的壓力,使其減輕心理負擔,堅信自己的判斷,從而削弱從眾的傾向。一般說來,在認識與行為上中等程度的差異造成的從眾壓力最大。
四、體育教學中學生從眾行為對我們的啟示
在體育教學中中學生的從眾心理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其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從眾行為能適時地發揮集體的力量,從而實現預期的目標。二是有利于增強集體意識。在群體中大家同心協力,交流互補,容易產生新的思維方法,形成新的力量,即便群體內有個別不太自覺的后進者,也能在從眾行為的影響下,改變自己的觀念,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群體的目標。三是有利于良好學風、習慣的養成。體育骨干可以帶動身邊一部分人,并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
中學生從眾心理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從眾心理傾向一致的壓力,容易抑制學生個性發展,束縛思維,窒息他們的創造精神。
在體育教學中我們既要發揮“從眾”的積極影響,同時又要避免“從眾”的消極影響,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判斷能夠正確,并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在體育教學中,對于從眾我們應當盡量做到揚長避短,為此,筆者以為在教學中應當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體育教師要及時認真觀察,給予學生細致的體貼與關愛。“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沒有水就沒有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體育教師要在精神上鼓勵他們、學習上幫助他們,用愛心叩開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對教師產生穩定的信任感,這是教育的起點和基礎。
2)加強班風、學風建設,創造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制定人性化的體育課堂常規,建立規范的課堂教學秩序,增強中學生的凝聚力和對于集體和他人的使命感與責任心。同時,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期待”、“興趣誘變”等方法,消除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盲目從眾,從而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
3)發揮中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正向激勵作用。中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是個體社會化和心理發展的客觀要求。體育教師要善于發揮非正式群體的正向激勵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對非正式群體自發形成的良好輿論、行為規范應加以鼓勵引導,使其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對不良的輿論、規范,則應通過說理、說服等形式加以轉化或制止。
4)提高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行為的盲目性。體育教師應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善于選擇和利用適當的教育方式、方法與時機促使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只有學生的自我意識得到充分的發展與增強,學生的自我評價才會日趨成熟,才會在正確評價自己的基礎上適當調控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有高度的自覺性、自主性,而不至于人云亦云或隨意選擇。
5)組織學生參與體育群體活動,讓他們了解社會,增長社會經驗,增強辨別、判斷的能力。由于中學生在智力、情緒、性格、自尊心等方面的差異,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行為舉止,而社會態度、價值觀是人的心理活動中的最高層次,它最終決定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引導中學生參加體育群體活動,著重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增強其自我意識,提高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
實踐證明,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從眾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現象,體育教師只有掌握學生從眾的成因,才能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積極引導,才會使我們的教育達到良好的效果,讓學生得到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柯強.課堂教學中學生從眾行為的負效應及調控藝術[J],遼寧教育,2005(4).
2.時蓉華.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金盛華.當代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4.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