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最少的時間盡快使學生掌握足球運球繞桿技術,是需要我們教練員去研究和學習的,以下是我對足球非專項基本技能訓練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熟悉球性、感知動作
1.熟悉球性
1.1 每天訓練開始前15分鐘,男生2~3人一個足球,女生每人一個足球,要求學生繞田徑場運球、傳球跑3~4圈。這樣的練習既可以當作訓練的熱身又可以熟悉球性。在學生對球有了一定感覺后可以增加難度,要求學生在跑動中使用兩腳腳內側交替運球。使用腳內側運球時必須注意兩點:第一,必須把腳尖向上勾,腳跟稍提起,膝關節稍向外打開;第二,用腳內側踢球的側后方使球運行的軌跡呈之字形。如果忽視了這兩點,當學生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后再糾正就很難了。
1.2 左右腳腳內側交替運球過障礙,障礙的設置:距離起點線4米插一支標桿,以后每隔4米插一支,共插5支標桿,這樣的設置既降低了難度,又接近于術科考核的要求。還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團隊比賽,提高訓練的趣味性。
2. 感知動作
2.1 距離起點線4米插一支標桿,以后每隔2米插一支標桿,共插十支標桿,距離第十支標桿8米劃終點線。要求學生從起點起跑,依次繞過十支桿,并沖過終點線。這樣的練習不宜過多,控制在3節課以內,每節課安排2~3次,只要學生體會到繞桿的方式就可以了,因為無球跑動和有球跑動差別是很大的。
2.2 在學生有一定的球性時就馬上開始運球繞桿練習,練習過程只要求使用左右腳交替運球而不作其它技術要求,次數控制在2~3次,讓他們對運球繞桿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再無球跑動,但要求想象自己腳下運著球,按有球的動作繞桿,這樣的練習可以控制在3節課以內。
二、技術動作學習
1.動作要領
第一,必須把腳尖向上勾,腳跟稍提起,膝關節稍向外打開;第二,用腳內側踢球的側后方使球運行的軌跡呈之字形;第三,支撐腳微屈身體重心稍降低;第四,過桿時身體稍向支撐腳一側側身;第五,從起點開始運球時,使用腳內側推球,膝關節向外打開與支撐腳成90度,身體和支撐腳腳尖正對出球方向;第六,過完第十支桿時使用與出桿方向相同的腳的腳背內側踢球正后方過終點,踢球腳隨球前邁,支撐腳迅速蹬地,全速通過終點線。以上的六點都有一個共同的要點要注意:運球時支撐腳要跨踏在球的前側方,使觸球一霎那球在身體正下方,支撐腳與球的距離大約是一個腳掌到一個半腳掌。
2.訓練方法、手段
1)感受踢球部位。這里包括踢球時腳所觸球的部位和球所觸腳的部位。對于個別球性差的學生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在地上劃一條約50cm直線,把球放在直線的中央,兩個人一組,一人踩著足球,另一人用腳內側輕踢球,要注意支撐腳的方向應指向運球方向,兩人交替練習,教師從旁指正。其他學生可以慢速地左右腳交替推球前行,在練習過程中感受觸球部位。
2)繞點練習。地上的點和桿最大的不同在于桿有一定的高度,會阻礙身體的運動,而點沒有高度則不阻礙身體的運動。因此在初學時我們可以采用繞點的方法。實驗證明,先進行繞點練習再進行繞桿練習比直接進行繞桿練習的效果好。

3)固定運球路線。剛開始練習繞桿時學生常因為怕撞到桿而有意把球往外運一點,這樣不利于過好下一個桿。為了使學生在學習階段能盡快糾正這個錯誤,可以采用限制學生運球路線來糾正。就是在距離桿的兩側約60cm畫一條直線,把學生運球的路線限制在兩條線內(見圖1)。剛開始練習時學生會不習慣,可以對他們降低要求,除要求在線內運球外,還可以通過降低運球速度要求以糾正運球節奏和步幅。這個方法除在繞桿練習中使用外,還可以在開始起步運球入桿中使用,方法是在起點線上畫一條直線直接繞過第一支桿到第一個轉折點,固定學生運球路線,使他們在一開始學習就能按一個比較規范、合理的路線練習。
4)出桿后的射門和加速跑練習。根據《2007年體育術科統考考試大綱》中“非專項基本技能考試—足球考試方法及評分標準”的要求,人和球必須都要通過標志桿間的終點線,方能計算成績。也就是說,在繞過最后一支桿、射門后,學生還必須跑過終點,這就要求學生在射門和起跑之間的動作必須連貫。對于這個動作的練習,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1.踢球跑。把球放穩,踢球后馬上以最快速度跑8~10米。要求:(1)使用與出桿方向相同的腳踢球;(2)踢球后踢球腳向前擺動并順勢邁出,支撐腳迅速地有力蹬地。2.繞最后兩支桿并射門跑過終點線。要求:(1)繞桿速度節奏放慢(熟練后可加快),體會運動中射門的感覺;(2)使用與出桿方向相同的腳踢球;(3)踢球后踢球腳向前擺動并順勢邁出,支撐腳迅速地有力蹬地。3.在第二個練習已經比較熟練的時候就可以進行繞最后5支桿的完整練習。要求:繞桿速度與全程練習速度一樣,著重體會在正常速度下射門和短距離加速動作的連貫與協調,同時還要注意擊球點。在射門練習中可以要求技術動作好的同學使用腳背內側射門,而對于協調性差技術動作不好的同學則要求使用腳內側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