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真是一個極不平凡的年份,我們的民族,除了成功舉辦了兩個奧運會外,還遭遇了巨大的災難:從雪害到車禍,再從震災到尾礦庫潰壩,以及涉及全國多省市的毒奶粉事件,等等。這些不斷沖擊人們心靈的災難,無論其規模、強度、密度都令整個社會始料未及,對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影響也將是長久深遠的。
災難給我們的民族、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情感上的創傷,事實已經有目共睹,無需多言。但是如果能夠跨越創傷,從另一些方面看問題的話,我們也能發現,這些接踵而至的災難的到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和平、幸福和安寧時期無法觸及的新內容——對自然的認識、對民族的認識、對國家和社會的認識,以及對建立在種種災難基礎之上的關于人情、人性、人文乃至生命價值的認識,還有在認識的同時伴隨著的各種思考。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語文教師,這段時期我有意無意中感覺到,我們的教學內容悄然發生了許多的變化,我們的課堂環境悄然發生了許多變化,我們的學生也悄然發生了許多變化。在這種悄然發生的變化中,大多數語文教師都有著深切的共同感受,在難過的同時又不斷獲得某種欣慰。這種欣慰讓我們看到了災難對于教育的現實意義;對于作為承擔著母語教育重任的語文教育而說,我甚至感到災難可能是一種難得的學科建設契機——固然這種契機背后的現實令人痛心,但其在教育功能方面的穿透性不容我們忽視。
一、災難賜予我們一本難得的語文教科書
作為語文教師,平時我們或多或少會為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不足而困惑。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語文教科書自身的不利因素也確實是重要原因之一。教科書“內容相對穩定”的同時也決定了它與學生生活時代的某種脫離,正是這種脫離,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使得教科書對學生缺少足夠的吸引力,并逐步演變成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的嚴重不足。
但是當災難與我們不期而遇時,也為我們解決了一個困擾已久的問題,即教學內容的鮮活性問題。災難面前,自然所展示的無法抗拒的殘酷性是鮮活的;災難面前,生命所表現的脆弱和堅強是鮮活的;災難面前,民族和社會所體現的同情心、悲憫心和團結心是鮮活的。鮮活的內容,還包括災難發生后我們從媒體上接受到的那些令人刻骨銘心的視聽材料:小男孩敬禮的畫面,手機上母親的短信遺言,教師廢墟中用身體保護學生的定格的姿勢,以及總理飽含深情的撫慰和總書記發自內心的振臂高呼,等等。
這些鮮活的內容正好彌補了教科書的不足,也一下子拉近了學生和語文的距離。仔細想一想,災難發生后潮水般奔涌而至的信息中,有多少內容你可以說它們與語文教育無關緊要?再仔細想一想,這部難得的教科書的每一頁是不是寫著諸如悲痛、懷念、生命、珍惜、感動、無私、堅持、勇氣……這些語文教育的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又有哪一個不是我們早就迫切渴望通過語文教育寫進學生心靈的呢?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教科書至少帶給我們以下幾個方面的學科教育內容:文字內容(包括各種各樣的有關災難的文字信息);文學內容(包括詩歌在內的形式多樣的有關災難的文學作品);文化內容(包括思辨在內的豐富多彩的有關災難的文化素材)。
這部教科書其實早就有了名稱——《生命》或者《大愛》。雖然災難是這部教科書的始作俑者,但是國家、民族和每一個公民都是它的親筆撰稿者和編寫者,而我們的媒體包括眾多傳播信息的形式和手段,替代了紙質教科書存在的方式,社會也充分發揮了它的公共職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使這本教科書得到了最大空間的暢銷和重印。所以,如果給災難這部教科書以“難得”和“鮮活”的評價,我想這應該也是一種共識。當然作為共識的結果,更應該是要求我們用好、用足、用透這部教科書。
對于語文學科教育而言,我們的任務就是在珍視這部教科書的前提下,把它所賦予我們的寶貴教學內容用心地教到學生的心靈深處、生命的深處。
二、讓災難為語文學科教育環境帶來改善
如果說災難讓我們意外收獲了一部難得而鮮活的人文教科書,這也僅僅是讓我們從內容方面輔助了語文教育。事實上,災難遠遠不止于在內容上對語文教育進行填補,它對于語文教育環境建設所創造的契機,我認為更應當引起我們珍視。
這種契機對于語文學科教育環境改善的意義,首先體現在災難拓寬了語文教育學科的視野,并且極大地凸顯了語文教育的學科地位。課堂小環境方面,災難為語文教育帶來的豐富的人文教育內容,令以往讓師生相對感到平淡、空洞的語文課堂教育環境驟然變得鮮活和豐富起來。這種變化也必然直接激發老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積極性,語文教育的視野也驟然間開闊起來。而在學科的大環境方面,災難給語文學科帶來了豐富人文內容的社會教育責任,直接凸顯了語文教育的學科地位,這對于增添語文學習的使命感而言,正是一個難得的契機。
這種契機對于語文學科教育環境改善的意義,其次體現在災難使得語文學科知識、信息傳遞模式和語文學習方式的多元化讓語文教育環境充滿靈動性。以往的語文學習中,以教科書和教師為核心的信息傳遞模式,在災難時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媒體為主流的信息傳遞方式直接將信息傳遞給教育對象,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接收方式令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學習和思考積極性迅速增強。比信息接收多元化更能刺激這種積極性的,還有學習方式的多元化,如默哀、書寫寄語、朗誦、生命思辨、上網留言、課堂募捐,以及和災區學生共同學習,等等。在多元化學習方式讓課堂變得靈動的同時,我們還看到了較之更為可喜的改變:曾習慣于被動參與學習的同學主動學習的意識大大增強。
這種契機對于學科教育環境改善的意義,也充分體現在災難令我們的學科不得不重新定位學科教育的本質,重新審視學科教育“效率”的深義。如果說災難之前我們的語文學科教育環境確實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那么其本質原因也許就是一個:我們過分地將學科知識的掌握當成了首要任務。在這樣的前提下,語文學科教育的環境不可能真正出現生機勃勃的局面,因為教師是沉重的,學生是壓抑的。而在這樣的學科教育環境中,語文學科所肩負的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標常常被嚴重擠壓。所以,這種環境下我們所追求的學科教育的“效率”二字,是的確應該被打上引號的。
但是透過災難,當語文教師親身感受到學生那讓人吃驚的人文情懷,看到他們發自內心的參與熱情和認真的捐助表現時,每個語文教師都不會再將“分數”和“成績”當做評價學生和考量課堂學習效率的唯一。在這樣的前提下,許多語文教師一定會重新思考學科教育的本質,重新審視學科教育“效率”的深義。因為在這種特殊的時期,語文學科教育環境能讓我們的教育對象真正收獲什么,真正懂得什么,也許誰都會理解其分量到底有多重。我想,這種的思考審視應該有助于語文學科教育環境今后向更良性的方面發展。
三、災難促成教育對象人文情懷的積淀成熟
當然,我們關注災難時期語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變化,最終還是要落實在這樣一個問題上:語文學科借助災難這部難得的教科書到底能對教育對象的成長和學習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在我看來,災難以其鮮活而豐富的人文內容,必將促使我們的學生在情感上得到凈化,在思想上得到沉淀,在人格上得到填補,在生命價值觀上得到重塑。百年難遇的災難在給學生稚嫩的心靈帶來創傷的同時,也帶給我們的語文教育一筆不可多得的人文財產,這份財產能加速今天的學生多方面的成長和完善。
首先,是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對生命的珍惜。對于生活在正常時期的孩子來說,無論生活在農村還是都市,由于欠缺對災難的感受,也就欠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因此也往往談不上對生命的珍惜。正是因為這個前提,我們才經常目睹一些孩子對周圍的一切表現得滿不在乎,甚至對親人冷漠,對學習和未來的無所謂。而當災難降臨時,生命話題也活生生地擺在了孩子們的面前,舉國哀悼的場面和氛圍,電視和報紙上每天都在更新的傷亡數據……誰還會再對此無動于衷呢?因此,用災難來警醒孩子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對生命的珍惜,恐怕是一個意外卻極為有效的方式。
其次,是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確立。因為欠缺磨煉,今天的孩子心理和情感上的脆弱也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個大問題,而一代又一代孩子在困難和挫折面前的表現也越來越令人擔憂。很顯然,心理脆弱僅靠目前形同虛設的心理課難以解決問題。實際情況是,語文教師通常肩負著語文和心理教育的雙重責任。但是沒有鮮活的內容,再好的語文老師想要做好這兩件事效果都非常有限。然而在一個個生動的廢墟故事面前,在一個個同齡人在生命極限上搏斗的傳奇面前,學生們沒有理由不給自己的心靈補上困難和挫折教育這一課,沒有理由不為自己收藏堅強與勇氣。
再次,是責任意識的培養和大愛情懷的重新點燃。如何利用語文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學習的責任意識,幫助學生點燃這個時代愈來愈需要的大愛情懷,也是語文學科長期以來的困惑之一。但是在教材脫離時代、教學方式單一乏味、教學效率評價極為功利化的大環境下,在學生對語文欠缺熱情、對老師欠缺信任感的前提下,一切努力都似乎顯得沒有多少效力。但是當災難接踵而至,關于責任、關于愛、關于感動,甚至關于民族高于一切的鮮活的材料,隨即接踵而至。在這樣的材料面前,我們發現,以往的困惑在迅速化解,人文教育的崇高目標輕而易舉地被不期而遇的災難植入了學生內心。
當然,對于學生母語文化認同感的形成和人文素養的深度積淀來說,災難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災難發生后,網絡媒體上各種形式的文字表達方式,消息、通訊、評論、詩歌、散文、報告文字,甚至包括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方式,以及明星藝人們在演出現場集體的朗誦,等等,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開設語文補充課堂,目不暇接地為我們的學生提供豐厚的母語文化和人文素養。最為難得的是,學生們在災難這個語文學習和人文素養的大天地里,迅速成長和成熟了。
四、災難賦予了語文老師神圣的使命情懷
災難面前,語文教師應當懷有怎樣的教育意識?這是我們不能回避的話題,因為災難視野中的方方面面都與我們一直苦苦追求的某種境界密切相關,也與語文教育的若干學科困惑密切相關,更與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對職業理想的探尋密切相關。作為解決教學內容的困擾,災難是一個契機;作為突破學習方式的困擾,災難是一個契機;而對于我們語文教師沖出理念上的瓶頸,災難又何嘗不是一個難得的契機?我想,對此我們責無旁貸,應該有所作為。
作為人文傳播者,樹立向學生播種人間大愛的使命情懷。災難帶給我們民族、社會和國家巨大傷痛的同時,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大愛的鴻篇巨制。語文教師是最基層的人文傳播者,理應是最直接的人間大愛的播撒者。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我們有理由、也更有責任向學生的心靈深處播撒這一神圣的種子。作為基層的人文傳播者,我們應當更早、更牢固地樹立這種使命情懷。
作為民族一分子,樹立向學生澆灌民族信仰的時代情懷。語文教師同時也是母語的典范使用者,更有責任和義務向學生介紹、展示在災難面前華夏兒女所表現出的民族意志和精神。在民族深受災難創傷的時候,正是這種民族意志和精神讓全中國的華人和全世界的華人都團結在一起。這種時候,語文教師所展現的民族意志和精神最能影響學生,最能夠激發學生愛國和愛民族的情操。
作為學科教育者,樹立向學生進行價值培養的責任情懷。新課程標準將語文教育目標定為三個維度,其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幾個關鍵詞所包含的意義豐富而深刻,對語文老師而言在平時卻難以落實。但是在災難時期,我們想要實現這一學科的育人目標也許并不難,因為無論哪一個目標的實現都要借助相應的教育素材。最重要的是,作為語文老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航人,我們應當在此時忘卻功利、淡化分數,勇敢地把這種責任情懷牢牢地樹立起來。
自然,災難期間,作為語文學科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許還要有更多的意識需要樹立。也因種種客觀條件,我們在樹立災難時期語文教育者的特殊使命時,或者也會暫時失掉一些曾經固守的東西,甚至造成一些遺憾和疏漏。但我認為,相對于民族的大災難和災難時期那些失去的生命而言,相對于災難面前那些可歌可泣的人或事而言,我們的情感不可過于保守,我們的思維不可過于遲滯,我們的視野不可過于狹窄。也許,只有當災難過去很久以后,我們才會發現災難其實對于我們的學科教育是多么珍貴,而災難時期我們的所作所為又是多么值得回味。
溫家寶總理曾給災區學生親筆寫下“多難興邦”,這簡單的四個字可謂內涵豐厚。其實對于災難時期的中國教育而言,又何嘗不能說“多難興教”?災難時期的中國語文教育又何嘗不能從這幾個字中找到學科建設的深刻內涵?災難的發生已是無法挽回的事實,災難最終被越來越多的人遺忘也將是事實,但是,我們可以面對災難和遺忘災難,但決不能淡忘災難帶給我們的啟示。尤其是對我們的學科教育而言,這種啟示更不能淡忘,而災難送給我們的教育契機,我們更應當緊緊抓住在手,否則,失卻的將不僅僅是責任,不僅僅是使命。
?。ㄗ髡邌挝唬簭V東省深圳市北京師范大學南山附屬學校中學部)
?。ㄘ熑尉庉嫞褐烀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