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明清時期用于科舉考試的一種特殊文體。這種文體,有一個“敲門磚”的渾名。因為它除了在殿試以外的童生試、鄉試、會試中使用之外,任何公私文書和各種體裁的論著中,都不會采用,沒有任何實用價值。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所說的那樣:“這原非圣賢之制撰,焉能闡發圣賢之奧,不過后人餌名釣祿之階。”明清兩朝的讀書人,開蒙之后就學習它、鉆研它,只是為了用它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一旦考中,就將它棄如敝履,不復一顧,所謂“得第則舍之”。很多人甚至在晚年編輯自己的著作時,往往剔除早年為應舉而制作的八股文,活像我們現在為了備考而發行的“同步練習”,它廣泛流行于社會,泛濫天下,但只對求取功名的人在特定的時期才有意義。一旦離開這個環境,就毫無價值,甚至失去了立身之所。藏書家不取,目錄學不講,圖書館不收,覆瓿燒薪,是其最終的命運。
八股文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制義”或“制藝”,因為這是國家規定的考試文體,“制”有制度或規定的意思。八股文又叫做“時文”或“時藝”?!皶r”是當前、現在的意思,“時文”是與古文相對而言的,說明這種文體,不同于以前的文章?!八嚒笔侵付Y、樂、射、御、術、數“六藝”,“制藝”和“時藝”,是指當時學會八股文的寫作,和古代掌握禮、樂、射、御、術、數的技能,具有同樣的意義。
這一獨特的文體起于何時,始于何世,人言人殊,眾說紛紜。最早的甚至追溯到唐朝的“帖括”或“帖經”。更多人說它始于北宋的經義,尤其是南宋后期的經義,已經有了比較固定的格式;元朝王克耘的《書義矜式》,最先稱這種文體為“八比”,八股文就濫觴于這時?!睹魇?選舉制》說它是“太祖(朱元璋)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鼻宄踔麑W者顧炎武,說它始于明朝成化年間。八股文不是一種刻意創造的文體,不成于一時,更不會出自一人之手。宋朝的經義確定了其大致內容,南宋的格式奠定了其基本體式,元朝出現了“八比”的名目,明初被最高統治者認可并規范,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形成了比較嚴格的程式?!柏梳崞浞ㄈ彰?,其體日變,其弊亦遂日生?!保ā端膸烊珪偰俊肪硪话倬攀┧囊幏逗土鞅?,都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顯現的。
八股文還有一個名稱,這就是“四書文”。乾隆年間,方苞奉皇帝之命,選錄明清兩朝“詞達理醇,可以傳世行遠”的時文,編了一部41卷本的八股文選本,名為《欽定四書文》。這一名稱的得名,是因為八股文的出題范圍。
“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儒家經典?!八臅辈⑿?,最初是由于程顥、程頤兄弟的表章,朱熹為之作注,刊行《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從此確立。元朝確立了朱子之學的獨尊地位,以《四書集注》考察士子,明朝初年,朱元璋和劉基在制定科舉規范時,進一步強化了《四書集注》的意義。
八股文的題目,一律用《五經》《四書》中的原文,因而分大題、小題兩類。鄉試、會試多用《五經》命題,稱之為大題。童試只從《四書》中出題,稱之為小題。《四書》中可以作為題目的句子,為數有限,再加上童試的場次多,社會上到處泛濫著中式士子的優秀試卷選編——程文墨卷,還有的被人們寫成了可供模擬的范文,完整的句子都被使用殆盡??脊俦阆敕皆O法,出偏題怪題,甚至不惜割裂原意,將上下兩章、兩節互不相關的文句合為一題,或各取半句湊成一題。如嘉慶年間,鮑桂星為河南學正,割裂《論語》“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以“禮云玉”為題。咸豐年間,俞樾為河南學正,割裂《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以“王速出令反”為題。面對這樣的偏題怪題,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綴合成文,近乎文字游戲。如古書沒有標點和分段,在“夫子曰”、“孟子曰”之前,往往畫一個圓圈,作為兩段的界限。有試官居然以這個圓圈“О”為題,更有考生這樣做破題:“夫子未言之先,空空如也?!鳖櫻孜湓凇度罩?擬題》中感嘆說:“今日科場之病,莫甚于擬題?!?br/> 不僅題目要嚴格限定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內容的闡釋、經義的發揮,也必須以程朱學派的注釋為準。這里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只有亦步亦趨的規矩。這就意味著,要在科舉的路途上斬關奪將,一路凱歌,不僅《四書》要背得滾瓜爛熟,隨便說到哪句話,哪個字,甚至沒有關聯的兩個字,都要記得起來,知道出處(否則,不知所自,不明題意,就根本無從著筆);而且對朱注也要通曉(如果背離注釋的意義,自出機杼,擅生新義,就是觸犯大忌,即便寫得妙筆生花,也無濟于事)。
“時藝所論,皆孔孟之緒言,精微之奧旨。”為了寫好八股文,為了養成“中國人式的博學”,讀書人長期浸淫于《四書》《五經》之中,以“龍馬的精神、騾子的體力,又要像土鱉蟲那樣麻木不仁和駱駝那樣吃苦耐勞”,孜孜不倦地苦讀這幾十萬字的內容。通過古典的學習,他們受到儒家倫理的熏陶,從而服膺儒家的學說,把具有統治意義的最高價值體系,潛移默化到了自己的靈魂深處。
“八股文”或“八比文”的得名,則是由于它的形式。
每篇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但“八股”之名,并不是指這八個部分。破題是用兩句話,將題目的意義破開或點破;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義,而作進一步的說明,引申而言,使之曉暢。起講是議論的開始,首二字用“意謂”“若曰”“以為”“且夫”“嘗思”等開端,以圣人的口氣,主要內容是繼續闡明題意。明朝起講較短,清朝頗長,但無論長短,都要總括全題,籠罩全局?!叭胧帧庇址Q入題、領上、領題、落題,是用一兩句或兩三句散句,將文章引入正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議論,也是全篇的主干或核心。在這四段中,每段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稱之為八股文或八比文。
除文章結構有嚴格規定之外,八股文的字數也有限定。明萬歷時,限500字以內,清順治時定為550字,康熙時增為650字,乾隆時又改為700字。超過字數的不予謄錄,考官不會閱卷,最后不會錄取。
八股文這種嚴苛、機械的形式,最受時人的嘲諷和后人的詬病。本來,“文章無定格”,貴在鮮活,創意造言,各不相師。“立一格而后為文”,而且是如此嚴苛的清規戒律,“其文不足言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往往說八股文有形式而無內容。實際上,這種僵化、繁瑣文體的出現,是科舉制度在追求公平和公正過程中的必然結果。當試卷之外的干擾因素已經被排除,對公平的唯一影響,僅僅可能來自于考官個人的愛憎好惡;嚴定程式,客觀衡文,公正評卷,盡最大的可能,控制評卷過程中的誤差,就是科舉考試發展的內在要求。八股文最大特點,是它有一定的結構規定和字數限制,還有章法、股法、句法、字法、淺深、虛實、開闔、離合相生、襯貼、反正、關鎖等等寫作技巧,這使得對一篇八股文進行客觀評價成為可能。著眼于對這些具體的要素進行考量,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客觀性。
此外,八股文的這種程式,也起到了訓練思維的作用,鄧云鄉先生就稱它“是一種單科獨進的大運動量式的思維訓練教育”。除了訓練持久的記憶能力、敏銳的反應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之外,還有嚴整的思維能力、簡凈的表達能力?!鞍斯晌娜糇龅煤?,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學會了在如此嚴苛的格局中依然能游刃有余,在更加開闊的空間中,援筆行文就更能縱橫馳騁,一線到底,一絲不亂,理路分明,脈絡連貫,簡約能為一句,擴張能為萬言。
八股文的寫作,要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只讀幾部程文墨卷是無濟于事的,而必須有深厚的積累。方苞在《欽定四書文》的凡例中說:“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材于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灑濯其心而沉潛反復于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兼是三者,然后能清真古雅?!币_到理明、辭當、氣昌的境界,寫出清真古雅的好文章,就必須出入文史,縱貫古今,品匯百家,包羅無外。
八股文的巨擘王鏊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他在八股文上的地位,被一些人視為司馬遷之于史學、杜甫之于詩歌、王羲之之于書法,古今罕有,曠左未聞。清朝的四庫館臣說:“鏊以制義名一代,雖鄉塾童稚,才能誦讀八比,即無有不知王守溪者?!保ā端膸烊珪偰俊肪硪话倨呤唬┧匀绱?,就在于他的古文根底湛深,經術典雅猷潔。雖然寫作的是時文,但研索六經,泛覽百氏,卻絕對必要。只有這樣才能培植根底,寫出義理顯明、措辭恰切、氣勢豐盈和氣韻流暢的好文章。
歷代對八股文的嘲諷譏刺、攻訐痛斥,不外乎陳登原在《國史舊聞》中總結出來的七大罪狀:一是沉溺濫套,未嘗學問;二是渣滓細嚼,毫無滋味;三是依口胡說,重復沓疊;四是即使工巧,并非藝術;五是對于文學,反為阻礙;六是明知無用,聊以求官;七是即有法眼,準則無從。的確,八股文惡貫滿盈,罪孽深重,但它在弊端顯露無疑、淪為千夫所指之時,依然僵而不死,茍延殘喘,乃至廢而復興,幾起幾落,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最后廢止,這其中的況味,是我們不能因為它系惡名昭著的“八股”而忽略的。
(責任編輯: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