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一些公開課、教學研討課與真實課堂的反差甚遠,課堂教學追求的是表面的浮華和熱鬧,缺少對實際問題的思考。雖然其中的一些理念可以借鑒,但是他們的教學設計只是形成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表面繁榮景象,在實際教學中的可操作性往往不強。其實,精心打磨的所謂優質課、示范課只是一種呈現教學高度的特例,它未必就適用于日常課堂。我們應呼喚課堂教學早日返璞歸真,即呼喚教學的原生態。那么,應怎樣構建日常的原生態課堂呢?筆者認為,構建原生態的課堂應做到三點。
一、教學宜真不宜假
一節課就是一段鮮活的生命,生命的最佳狀態就是自然真實。新課程改革后為了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我們的課堂教學的花樣不斷翻新,“活而不實”、經不住品味的現象愈演愈烈。所以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回歸課堂教學真正的生命狀態,即回歸到課堂教學所需要的那種自然、和諧、真實的生命狀態。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樸實無華、真實有效、原汁原味,可謂“豪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見本色”。
原生態課堂強調師生交流、互動的真實過程,首先就要做到情感的真。既不以冷漠之心、防范之心處理交流障礙,又不以虛情假意廉價激賞學生;無論是情感溫和或嚴厲、外顯或含蓄,都應以真情對待學生。然后做到知識的真,即提供給學生認知沖突的機會,關注學生認知障礙,及時以恰當的方式疏通被阻塞的認知通道,不能為了環節的順暢而不顧學生真實的內心感受。真實的課堂過程不掩飾學生的認知矛盾與沖突,因為有著學生欲知而不達、教師欲施而不至的“缺憾”與艱難的互動摩擦,課堂才有了精神的力度與文化的厚重之感。還有氛圍的真,課堂氛圍是師生交流中一種自然而真實的情感氣息的流動,它因交流的內容不同、方式不同而給人的感受各異。或者說,并不是每一節課都是輕松、愉悅、熱鬧的,我們除了欣賞氛圍愉悅的課堂,還應認可“表情”嚴謹、氣氛“沉悶”的課堂。
有價值取向的自然生成是課堂教學回歸真實的根本方法。一節課想要真實,那就要敢于同學生的思維去碰撞,在碰撞中才會有自然的生成。要讓學生去體驗、去感悟,他自己得出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有生命力的,不要假生成!要有價值取向,生成不是你想出什么就是什么,要有一定的價值取向。通過文本,挖掘它內在的審美價值,挖掘它的真、善、美。學生在生成的過程中,出現認識偏差是正常的,教師作為引導者一定要注意文本的價值取向。這個價值取向就是課程的“真”。
真實,是新課程的起點,也是新課程的方向。每一位教師都應關注課堂教學的真實,以“真”為貴,這樣的教學才會呈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真美。
二、教學宜簡不宜繁
當前不管是公開課,還是調研課,抑或評優課,課堂上必有電教媒體,動作表演更是頻繁更換,看得學生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教學目標繁多,東抓一點,西抓一點,各教學環節如蜻蜓點水,一節課下來,留在學生記憶里的僅僅是浮光掠影。其實一切改革,其終極目標都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教育改革同樣如此。真正的課程改革應是多做“減法”——減掉那些附著在教育驅體上各種各樣的外衣,讓教育現出自己的真身,而不是做太多的“加法”。
俗話說,大道至簡。簡約是最美的,課堂教學不宜搞得太花,啥都有的時候其實往往一無所有。課堂不要刻意追求“完美”,也許一節課只要有一點深刻的東西就足夠了。簡單是一種境界,簡單的背后其實是深刻,是精要,是智慧;簡單折射出的是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刻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要平實簡樸,放棄一切與學生學習無關的贅物,丟棄一切對學生發展無用的“招數”,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一是教學手段的簡單化,能范讀的絕不用錄音代替,能板書的絕不用投影替換,能講清楚的絕不用媒體演示;二是教學目標要簡明實在,學習目標簡單,學生學得輕松,老師教得也輕松;三是教法設計求簡,要大線條,不要太多的學科整合。在原生態的課堂中,我們的教法設計一定是尊重學生實際,尊重教學目標,而不是為了形式上的華麗與氛圍的熱鬧而費盡心機。過于煩瑣而花哨的教學形式與手段使得教與學的重心發生偏移,甚至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因而原生態的課堂設計是基于凸顯教學本質內涵、“質”勝于“文”的實踐思考。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刪繁就簡的課堂是教學中的大氣度,領異標新的課堂是教學中的大智慧。
三、教學宜實不宜虛
以現今有些語文課堂為例,為開掘文本的人文價值,強化“人文的感悟”,教師在進行一篇課文教學的時候,更
多地讓學生把目光聚焦到對文本內容理解上,美其名曰這就是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給了學生以濃厚的人文關懷。其實,這種忽略語言學習、偏于人文性開掘而拋開語言文字本體的傾向,恰恰是把人文性給架空了,是一種舍本逐末、喧賓奪主的做法,是虛化語言文字學習的表現。這樣的教學勢必會造成語言文字本體的失落,落得兩敗俱傷。
其實,就語文學科來講,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所以,沒有了工具性又哪來的人文性?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在課堂上要恪守語文姓“語”不動搖,切不可丟掉語言文字這個本體,忽視對文本語言的理解、揣摩、積累和運用,對于文本中那些該抓的詞句,就要理直氣壯地抓;該咀嚼的地方,就要反復玩味,細嚼慢品。
事實上,在語文課中堅持不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也并不等于否定學科包含的人文性,不等于用機械的習題操練取代學生讀寫的語文實踐,不等于用煩瑣的分析肢解課文生動感人的整體形象。關鍵是我們要積極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來展開教學,在學生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給學生以人文關照。讓學生在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從而把人文性落實在工具性上面,使得兩者相得益彰,同生共構,促進著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讓我們丟棄華而不實、形似神異、依葫蘆畫瓢的膚淺做法,讓師生的真、教學的真在原生態的課堂教學中一次次地邂逅美麗。
(作者單位:1.山東省章丘市教師進修學校 2.山東省章丘市第四中學)
(責任編輯: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