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的形勢下,隨著教學目標的改變,教學內容與形式的變化,我們的教育教學需要進行調整,也需要我們很好地反思。
1.課前反思
也就是我們在課前圍繞教學工作的一系列思考,包括教學目標的制定、教材的分析、學生情況的分析、教學環境與社會因素等。教師備課時應先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教學經驗是對以前工作的總結,對后續的教學很有幫助,但經驗也有很大的束縛作用,它使我們只看到過去,缺乏對未來的展望。我們不但要借助于經驗,還應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未來的課堂上。
具體做法是:一是審視自己的教案設計思想是否與新的課程理念相適應,教學目標、內容與學生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否符合,分析和把握課堂教學的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這是我們反思的重點;二是現有的教學條件是否適應教學,教學資源能否滿足教學需要;三是制定教學策略,實際課堂教學中的同一個班的不同學生,各方面情況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應有不同的應對策略,實施分層次教學。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應立足于在教學目標、課標理念、學生具體情況等基礎上進行反思,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2.課中反思
在新課標下我們發現,課中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它的真正意義遠遠大于隨機應變的教學。課中反思,就是及時主動地審視、分析自己的教學目標制定是否合理,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的意愿,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己是否能夠全面地關注每個學生,整個教學模塊的計劃、目標、內容安排是否合理等。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很多無法預料的問題,如果教師能很好地把握與處理,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課堂中不斷審視和分析課堂的發展變化,反思與修正教學行為,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另外,教學已不是單純地強調學生的學習,還要將德育教育寓于教學當中,既要當好學生的良師,又要做好學生的益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德育教育、智育教育等方面全面審視和反思,使課堂教學既生動活潑,又井然有序地進行。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做出判斷,以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軌道運行。
3.課后反思
長期以來,教學一致強調課后總結。課后總結雖然具有一些反思因素,但它側重于對本節課教學內容和教學經驗的歸納與把握,而課后反思卻是從課前——課中——課后實施全過程的審視、分析和思考,它體現了認識的全過程。
一是審視、分析教學計劃和課程設計,思考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疑惑等對教學活動的影響;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態度,審視自己的行為態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和新課標要求,是否適應學生的具體要求等,這對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態度,提高教學水平,培養教師良好的教學行為習慣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分析、總結課前反思與課中反思的行為與后果,使這兩個階段的反思得到總結,達到更深的認識程度。因此,課后反思活動是一個再認識過程,也就是所謂的“認識的最高階段”,即理性認識階段。這個階段的反思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是我們的經驗理論化的過程。
總之,教學反思符合人的認識規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將理論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的過程,也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探究與發現,有待于我們共同探討。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長清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友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