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教師在我的心田就播下了一顆種子,一顆愿為人師的種子。這顆種子在老師愛的雨露和陽光下,漸漸地生根、發芽,終于結出了果實,于是,我也成了一位教師。
記得我剛走上講臺時,可謂是躊躇滿志,想要干出一番大事業。可是不久,我就發現教師這個職業不像我曾經想象的那么偉大和美好。我教的是美術學科,平行班級多,一個教案得上五六遍,甚至十幾遍,有時感覺實在是枯燥無味;又因為是所謂的副科,學生學習沒什么壓力,常常不聽勸導而違反紀律。一度,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產生了迷惘,失去了信心。一段時間里,我好像在混日子,上課、備課、批改,僅僅為了應付。就在我渾渾噩噩的日子里,卻一直有個問題縈繞在心間:既然做教師這樣沒意思,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心甘情愿地做老師?而且一干就是幾十年?時光在流逝,我也一直在揣度。漸漸地,我發現了教師這個職業的魅力所在,也逐漸喜歡上了教師這一行。
與我諸多跳槽的同學朋友相比,我可能錢沒他們掙得多,沒有他們物質生活豐富,但是,我覺得做教師有著豐富的精神生活,讓我感到很自在。在愉快的暑假和寒假課余時間里,我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緒,進行關于教育教學及對人生的思考等,也可以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繪畫、聽歌、旅游、上網、做菜等。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學校是一方凈土,我可以在和諧寬松的環境下,和學生、同事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并且,我擁有一種特殊的“權力”,即榮獲“全美教授”的彼得?基?貝得勒說的:“我有權力去提醒別人注意,去展開有趣的話題,去問那些難以回答的問題,去表揚一個大膽的回答,去譴責掩蓋真理的行為,去向學生推薦書籍,去指出前進的道路。”我也行使著這樣的權力,享受著這樣的權利,并為此著迷。
這些是我選擇做教師的理由,但并不是最重要的理由,真正讓我堅定地從事教育、力爭做一名好教師緣自這樣一件事情。我曾意外地受到邀請去參加一個學生考取大學后舉行的宴會,宴會主人是我任教初二時教過的學生。僅僅因為我曾鼓勵過她,僅僅因為我替家境不是很寬裕的她墊付了美術作品的參賽費用。此后的她就把信任完全給了我,與我談心,向我訴說歡樂和煩惱,把我當成了朋友甚至親人。直到她考入市高級中學,她還抽空來看望我,每年的教師節,她總會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親手制作精美的賀卡送給我。那溫馨感人,充滿感恩色彩的話語不禁讓我汗顏。這次謝師宴,又與我這個初二教過她美術的老師有什么關系呢?要說愛,我所給予她的是那么微薄,可是,她的回報卻是如此豐厚!若是把這看作是買賣,人世間,難道還有比這更劃算的買賣嗎?
這就是愛的付出和收獲啊!因此,我才真正理解了著名教育家馬卡蓮柯說過的“沒有愛便沒有教育”這句話的深刻內涵——愛才是教育的真諦,只有真正將愛付諸社會、付諸教育、付諸學生的教師才可以做一名好老師。
譚千秋、殷雪梅等優秀教師,他們用愛為我們作出了表率。“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更是師愛的終極體現。這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寬容的愛,會在學生和老師之間建構起心靈的紐帶。相互信任會影響到學生身心發展、人格形成,人生道路的選擇,甚至有可能會改變其一生!在學生眼里,教師是神圣的、高尚的,教師一句關心的話,一個愛撫的動作都給學生無比的幸福和溫暖。教師應把這神圣的愛撒向每一個學生,感動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愛是相通的,愛是雙向的,我們愛學生,也同時能獲得學生的愛。我們所給予的愛會在學生的心田里漸漸滋生、放大,衍生出對學習的愛、對書本的愛,還有對人性和親情、友情的愛。這樣的愛讓人幸福,讓世界更美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張白紙,只要我們用愛心去描繪,去添彩,就會收獲讓人無法不去迷戀的幸福和愛!我在這愛里回味、快樂和幸福著。這樣,我又怎舍得離棄教育,放棄教師職業,拋棄學生呢?
當然,為了愛得堅實厚重,我們得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加強專業修養,積極參與培訓,堅持繼續教育,積極參與教科研,進行踏實的課題研究等,都不失為行之有效的途徑。在提高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當代各種知識的發展,力求知識更新,增強自己的知識儲量和文化底蘊,及時給予學生新知識,激勵學生探索求知,勇于接受挑戰,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每當聽到學生發自肺腑的話語,看到學生凝望恩師的淚滴,知道昔日的“壞”孩子學業有成,體味到來自學生的幸福感受時……我就再也離不開教師這個職業。做一名教師,是我一生無悔的選擇!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市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余曉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