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把握好“生成性資源”,科學課堂中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性資源不是教師預先設計的,而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活動即時產生的資源。理想的科學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的精彩往往來自精心預設基礎上的絕妙“生成”。在科學課教學中,把握好“生成性資源”,課堂中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成為一種“無法預約的精彩”。
1.錯誤——課堂生成的契機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錯誤本身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環節”,“由于錯誤,真理才會發現”,恩格斯也說:“要明確地掌握理論,最好的道路就是從親身的錯誤中、從親身經歷的痛苦經驗中學習。”課堂就是讓學生出錯的場所,這些“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是一種真實的、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把學生的錯誤作為資源加以利用,是真實的課堂教學的手段。在科學課堂上學生往往會出現一些錯誤,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財富”,變學生的錯誤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資源。通過學生的錯誤,教師不但可以發現學生所學知識的不足,還可以從中發現他們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例如《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一課,做連接電路的實驗,十個小組里有一個組的燈不亮。教師對此沒有簡單地說:“你們課后再試試吧”,而是讓該小組演示給全體同學看,大家一起分析、尋找失敗原因,幫助這個小組獲得成功。把握此資源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實驗需要嚴謹、細致的態度,同時也感受到了分享的快樂。又如《比較水的多少》一課,學生設計對比實驗時沒考慮要控制條件,教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孩子,而是讓他們自己在實驗中碰了釘子后,再總結出對比實驗的方法,這樣的學習過程一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利用學生生成的錯誤資源演繹的一堂精彩的課,對學生的錯誤不是去否定它,而是去利用它,讓學生在不斷地嘗試中去認識到自己的方法的不足,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學習愿望,這樣的教學對人的觸動更大,給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效果自然會更好。因此,面對錯誤的生成資源,教師千萬不要輕易放棄,任之流失,要及時捕捉學生出現錯誤的問題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錯誤資源,通過分析、比較,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體驗等方式,把錯誤資源化為一次新的學習契機。
2.意外——課堂生成之源
課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師常常遇到的。面對意外,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面對意外,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求異思維有一種直覺感悟的能力,要能敏銳地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教師要善于發現其中可利用的價值,把學生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意、批評的價值因勢利導,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服務。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的興趣并不在教材編寫者和教師設計的探究活動的原本意圖上,而是在活動中產生了的新問題上,并自行其是地開始研究。如《螞蟻》一課,筆者精心設計談話,引導學生在有水的水槽中放一個瓶蓋,把螞蟻放在瓶蓋上進行觀察,從而了解螞蟻的身體。可是在探究中,學生面前的螞蟻六神無主地亂爬,許多螞蟻都掉到了水中,這時學生的興趣不由地產生了偏移,有的組開始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并煞有介事地研究起來。有的組把掉在水中的螞蟻捏出來,發現螞蟻不動了——以為“死”了,可不到半分鐘的時間它又“活”過來了,“其他的螞蟻是不是也是這樣的”,他們不由地研究起來;有的組發現螞蟻從桌上掉到地上居然沒死,就開始討論“為什么這么高,螞蟻都不會摔死”……這些顯然超出了本課所要研究的范圍,然而學生卻研究得那么認真、專注。當他們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時,不但說出了螞蟻的身體是什么樣的,還說出了很多教師想不到、書上寫不出的東西。
這次課的經歷告訴我:在科學課中,學生產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偏移原來的研究目標,并不一定是一種壞現象,這遠比他們在教師手把手的指導下,完全按教師的意圖為教師做實驗、為教師討論問題更有意義。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命題、自己的研究,他們更有興趣,更有求知求解的欲望,因而他們會更認真地去探究,也會有更大的收獲。對小學生而言,在科學課的學習中,最重要的不在科學結論本身,而在于經歷尋找和得出結論的過程,在過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相反,如果硬將學生拉回原定的教學程序,學生的思維、言行自然會受到束縛,課堂也會因缺乏激情而失去生氣。
每當講到有關小動物的課時,學生們總是異常興奮。講《魚》一課,當學生們通過課件剛了解到魚鰾的作用時,“意外”發生了。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魚鰾里充滿了空氣,魚就會向上游,魚鰾里的空氣減少,它就會向下游動。那我怎么發現我家小區池塘里的死魚也浮在水面上呢?”“你這個問題提得實在是太好了!說明你不僅善于動腦而且善于觀察!” 于是我馬上調整了教學計劃,針對這個問題讓學生們展開猜測,“誰能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展開了猜想:“我認為魚死了之后鰾里是充滿空氣的,所以它漂浮在水面上”“我想魚死后就會躺下來,這樣它的身體與水的接觸面就會變大,浮力也就變大,所以它漂浮在水面上”……就這樣學生們你一句我一句地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更讓筆者意外的是孩子們的思維是那么的活躍。
3.開放——課堂生成的橋梁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步深入,課堂的教學環境變得更加寬松和諧,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開放。開放的教學內容,開放的教學空間,開放的教學時間,師生平等、教學相長,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自由度,讓每個學生的創造個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營造出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課堂成為師生心靈交融、情感呼應的園地。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有靈動的表現,生成無比的精彩。
我在教《溶解》一課時感觸頗深。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猜想有哪些方法使桌上準備的物體溶得快,然后通過設計攪拌、用熱水和把要溶解的物質碾細三種方法。學生匯報交流后,就放手讓學生自由研究。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看到學生的研究氛圍很濃,不是按我想得那樣一樣一樣地研究,而是在想辦法把這幾種方法組合起來一起玩。我眉頭一緊,這和我預設的發生了變化,怎么辦?趕緊一邊假裝巡視,一邊給予暗示,可學生研究得很投入,根本不理睬我,等學生研究得差不多了,只好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了。生1:我們是用兩個相同的杯子,一個倒入冷水,一個倒入熱水,水的高度一樣,然后放入相同量的鹽,發現熱水溶得快。生2:我們是用兩個相同的杯子,分別倒入相同量的冷水,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發現攪拌的溶得快。生3:我們組用兩個相同的杯子,倒入相同量的冷水,相同量的鹽,發現碾細的溶得快。實驗的結果都得出來了,卻還有一小組的手舉得高高的。師:你們組還有什么發現?生4:我們小組是往兩個杯子放入相同的水,一個是熱水,一個是冷水,相同量的鹽,往熱水倒的是碾細的食鹽,并不停地攪拌發現比其他組都溶得快。聽著孩子們的交流,我緊繃的心終于放了下來,學生不僅對物體溶得快的方法有了較深的理解,還想出了把幾種方法綜合起來玩的方法。說明他們的潛能是巨大的、可開發的,他們的思維在探究時有了一定深度,方法多樣化了,思維擴散了,教師的思維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此時學生的想法在老師的意料之外,超越了教師的預設,真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開放,讓學生迸發出了創造的火花,綻放出奇目的光芒。看來要真正解放學生,教師就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讓他們用自由的身姿舒展生命的愜意,徜徉在科學那色彩斑斕的海洋中,釋放自己的童真,讓學生在神思飛揚中真正地擁有自我。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更要成為信息的重組者、動態生成的推進者。動態的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走,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把握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切入點,遵循學生思維的起伏、情感的波瀾,隨時調整教學環節,靈活駕馭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常言道: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有實現師生在課堂中的真正涌動和成長,才能讓課堂教學更具生命的亮麗色彩!
(責任編輯:劉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