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開始,山東省在全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省各校在學生作息時間變動的同時,課程表變動亦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初中語文課授課時數有較大幅度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擺在每位語文教師面前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語文教學效益太低,是近幾年來人們反思語文教育的共識。受現行教材體系限制,學生的閱讀量、寫作量普遍太少,很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根據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的規定:“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在語文課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拓展教材外延,密切課內外聯系,增加課外閱讀量,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課外閱讀,這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必然要求。
一、增加閱讀資源,激發閱讀興趣
學生不重視課外閱讀,作業負擔重沒時間閱讀,不知道如何閱讀,這是目前語文閱讀教學中較為普遍的現象。因此,筆者根據所教班級學生情況,每周抽出1~2節語文課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閱讀。由于學校圖書館存量有限,筆者便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借閱,并把學生的書籍統一組織起來,在教室內建立“讀書角”,開展“獻一本書,讀百本書”活動,資源共享,拓寬學生擁有精品的渠道,涉及書籍有優秀作文、小說、散文、童話、寓言等。大家一起行動,讀自己所喜歡的書籍,互相交流心得,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了保證學生閱讀內容的豐富多彩,筆者鼓勵家庭條件好的學生適當購買一些圖書,同時筆者在圖書館借閱一些圖書,做到“常讀常新”。學生讀完一本書之后,筆者讓學生把讀物互換。這樣在一些農村初級中學閱讀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學生也有選擇的空間,從而擴大了閱讀范圍,拓展了閱讀內容。筆者平時盡量減少學生課本作業量,每天盡可能布置一些閱讀性課外作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起來后,筆者又讓學生明確應側重的閱讀種類和閱讀內容,以減少盲目性,盡可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文學知識。實踐證明,學生的閱讀效果是較明顯的。
二、自主與引導結合,提升閱讀品味
新世紀語文教育培養的人才,應當是基礎扎實、修養豐厚、思維活躍、志向高遠、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發展型人才。他們應當精于讀、長于寫、敏于聽、善于說,有豐富的人文修養,有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積極的人生態度,有自主自立、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個性品質。閱讀古今中外最優秀的人文精品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途徑之一,必須通過學生自主的、創造性的、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實現。為了改變農村初中生閱讀名著少、閱讀量小的不良狀況,閱讀教學中,筆者特別注重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開展閱讀研討活動,營造“讀好書,好讀書”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在親身的閱讀體驗中,發展閱讀興趣,端正閱讀態度,培養閱讀習慣。為此,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知名人,讀名著”活動。鼓勵學生收集交流名人讀書名言,學生每天把自己收集所得在黑板上用粉筆字展示給大家,讓學生在名家名言收集交流中,感悟課外閱讀的真諦在于:開闊視野,培養閱讀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良好的品德,發展健康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自覺性。
同時,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閱讀規律,定期向學生推薦優秀的暢銷書籍,如《哈里?波特》,感動中學生的百篇優秀散文、優秀小說,如于丹談《論語》,劉心武講“紅學”……讓學生結合作品暢談自己的閱讀感悟,引導學生如何讀書。另外,結合課文延伸閱讀內容,引導學生課外自讀相關文章,如學習了朱自清的《春》,引導學生讀散文《綠》《荷塘月色》和散文集《歐游雜記》,并作點評;學習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組織學生欣賞《水滸傳》,并向學生介紹電影導演吳子牛將在“水滸故里”山東鄆城拍攝新版《水滸傳》的進展情況,并要求他們作讀書筆記。這樣,讀與寫結合,讀與評相融,既保證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質量,又提高了學生閱讀的品位,較好地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三、教給學生課外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學生“自主學習、自能讀書”的學習過程。它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自學能力,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這樣就能避免閱讀的盲目性、隨意性,提高閱讀效率,獲取更多的知識,進一步提高鑒賞能力,使課外閱讀真正收到實效。筆者引導學生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1)摘抄法:對文中好的詞句或段落,可摘錄下來,反復揣摩吟詠,為我所用。(2)圈點批注法:對書中重要內容、精彩之處可圈圈點點、勾勾畫畫,對原文疑難之處可作出注釋、闡發。(3)讀書筆記法:對書中內容可全抄、可摘錄、可寫感想,可不拘一格,或分類摘錄,或綜合分析評價。(4)交流法:開展新書推薦、辦班報活動。(5)讀書活動法:學校或班級可定期、不定期舉辦征文、練字、演講比賽、朗誦會等,鞭策、獎勵課外閱讀表現突出者。(6)自主選擇法:學生可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報紙、書籍,教師要多加指導。(7)多媒體利用法:有條件的學校和家庭可指導學生上網閱讀,但對其閱讀范圍和內容要有所限制。如武打、言情、動畫、偵破之類的書,大多屬于通俗、平庸、膚淺之作,不要讀;一些“名人”為追求“名利效應”而出的書,多粗制濫造,也應少讀。
在閱讀時,引導學生抓好三個結合。一是課內與課外結合;二是精讀與泛讀結合;三是在校閱讀與假期閱讀結合的模式。“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在課內閱讀中,筆者充分發揮“課本的例子”的作用,通過例子培養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通過泛讀,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通過精讀,培養學生的讀書思考習慣,讓學生學會感悟積累。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運用課內閱讀獲得的讀書方法,閱讀課外的相關文章。泛讀和精讀結合,要博覽群書、廣收信息,只求見多識廣,可采用泛讀法;要深入理解文章,感悟寫作規律,提高鑒賞水平,可采用精讀法。人類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學生的課外時間又極其有限。這樣,在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中就需要讓學生學會如何選擇閱讀的精品,如何運用精讀和泛讀的方法去讀這些“精品”。為此,筆者定期為學生提供精品目錄,定期舉行閱讀精品研討會,把握閱讀方向。形成了精讀與泛讀結合,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在校閱讀與假期閱讀結合的模式。
總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中,學校和語文教師要更加重視語文課外閱讀,進行正確引導,不斷探索與研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他們自覺、主動地去閱讀。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有較大提高。
(作者單位: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北城中學)
(責任編輯:劉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