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后,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需要大量復合型、應用型的外語人才。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要堅持“以實用為目的,以夠用為度”的方針,以“因材施教”為原則,科學地設計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堂教學方法。
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理念為指導
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差別,就是培養目標的不同。前者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后者以培養普通專業型人才為主。這就要求高職英語課堂教學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理念為指導,在分析崗位能力要求的基礎上,準確合理地定位教學目標,設計英語課堂教學。高職英語教學應該強調培養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如何在學時不多的情況下,既傳授一定的英語知識,又培養一定的應用能力。合理地設計課堂教學,對所有的高職英語教師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這就首先要求高職英語教師要更新觀念、更新內容、更新體系、更新要求;其次,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使教學具有實用性和交際性;再次,要貫徹“邊學邊用、學用結合”的原則;最后要加大聽、說技能訓練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將英語應用能力的訓練體現于實用英語能力的培養之中。
二、以“因材施教”為原則
“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要求我們必須同時考慮中國的國情和高職學生的現實情況。由于英語并不是日常交際的語言,這使得高職高專學生和其他英語學習者一樣,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而高職學生英語水平普遍不高且參差不齊,學習英語的動力也不足。為此,要堅持“以實用為目的,以夠用為度”的方針,考慮到他們的實際接受能力,既不能貪多,也不能急于求成。實踐證明,過多的講授和過高的要求只能使學生感覺疲憊,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最后只能累垮老師,耽誤學生。現代教學理論強調“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主張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所起的作用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著”、“促進者”、“合作者”、“咨詢者”和“顧問”等多種角色。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要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一言堂的沉悶局面,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樹立起信心去面對未來的世界。
三、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指的是引導學生掌握課堂學習內容的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活動是貫徹于教學過程的主要活動。教師必須通過教學過程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因此,對教學過程的設計直接關系到教學任務能否完成,教學效果是否理想。下面就談談如何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理念為指導,設計高職英語課堂教學過程。
1.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某項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依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可以克服傳統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教學目標雖然不是直接的教學過程,但它對教學過程起主導作用。那么,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呢?這要看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例如,筆者根據高職學生整體英語水平較差且參差不齊的特點,對詞匯的學習要求學生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學習規律,首先接觸生詞,再通過上下文掌握詞義,最后學習掌握詞語。這樣做符合了高職學生學習語言的心理認知過程。
2.導入主題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英語課堂的導入通常要達到“3A”的功效,即:Aroused(啟發)、Advertise(引起注意)、Advance(促進)。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導入教學主題,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1)Aroused(啟發)。在講授一些人物傳記性的文章時,由于缺少故事情節,學生讀起來往往覺得索然無味。作為教師如果能夠巧妙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則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新起點大學英語基礎教程 讀寫教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一冊第六單元Audrey Hepburn 一文時,筆者首先給學生放映了《羅馬假日》開頭的精彩片段,學生的興趣很快被激發,學習這篇課文的熱情高漲,教學也就自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Advertise(引起注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一旦確定,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切入課文。還是以講授Audrey Hepburn一文為例,在看完《羅馬假日》的精彩片段以后,筆者要求學生回答幾個問題:A.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film? B.Who is the actress? C.Do you think the actress is very graceful? D.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the actress?這樣的幾個問題突顯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Advance(促進),即歸納總結。導入是課堂和諧進程的前奏。教師應該努力使其承上啟下,指引方向。因此教師無論采取何種方式,自己口述也好,引導學生歸納也罷,其歸納的最終目的之一不外乎表現在:簡單回顧所導入的學習內容,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導向。講臺如舞臺,教學如演戲,既具階段性,又不乏連續性。恰如其分的課堂歸納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索取。
3.實際操練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學好英語,需要多操練,反復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學好英語知識,熟練交際技能。在語言訓練過程中,要盡量使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相聯系,使操練成為有意義的交際活動,而教師正是這樣的設計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設計
在設計教學方法之前,我們應該首先認識到現代社會追求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靈活、充滿創新的過程。所謂“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就是要求我們根據具體的內容和不同的條件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可以采取靈活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實踐。
1.Performance(表演練習法)
英語課上不能只是為了教英語知識,而應該把英語作為工具,用于交際。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英語使用的過程,使用就是創造。在上聽力口語課時,我只進行簡要指導,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進行表演前的準備——表演——自編新對話——再表演,即課堂教學的交際化。當學生面對真實的交際場合時,他們發揮得非常自然,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表現欲望,課堂氣氛很活躍,熱情高漲。如我在教學“打電話”這一對話時:我就要求學生改成自己打電話,讓學生進行pair work,再與partner一起設計出不少于8句的電話對話,十五分鐘后,學生們都爭著上臺演示他們“創作”的“作品”。雖然學生在創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語言障礙,也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語言錯誤,但學生的興奮點被激活了。他們的創作欲得到了開發,表現欲得到了滿足,而且學生也體會到學英語的樂趣。
2.Discussion(討論式)
布魯姆建構主義理論之一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而討論式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教學中的民主平等,合作融洽,相互尊重信任,共同參與的師生關系,在學生的認識發展中能起著重要作用。如在做有關文章理解(如閱讀理解)方面的練習時,我通常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group work)每一個小組制定一個組長,在討論問題時,大家集思廣益,小組成員互相合作,有爭議時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共識,將小組結果作為集體智慧的結晶,向全班展示。再如,教對話和閱讀文章時,我只做一段簡短的講解,然后讓學生進入到分組活動階段,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這樣學生在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鞏固和強化了知識,同時教師有更充裕的時間去發現問題,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并進行個別輔導。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學生之間也因成功的合作,增進了友誼,客觀上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可以充分體現英語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教英語知識、學生學英語知識的場所,而且還是以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由英語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社會活動。使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互相幫助。
3.Outline(中心詞匯提綱式)
這種教學方法適用于文章內容豐富,語言突出的閱讀類課文教學。即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課上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找出重點中心詞匯或短語加以講解和訓練,讓學生將中心詞匯串起,并填充相關內容,形成完整文章,教師最后總結要點。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學會提綱挈領的閱讀方法,以及在語境中理解和記憶詞匯的方法。
五、結束語
總之,教師應該清楚地了解高職高專的現狀及發展方向。在教學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理念為指導,以“因材施教”為原則,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在既能各種英語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又能滿足涉外交流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孫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