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是純粹功利性嗎?大學教育是應試教育嗎?大學精神遺失了嗎?這些問題似乎司空見慣、老生常談,但是當我們對大學教育寄予無限期望而又不得不直面當下的教育實踐時,對于這些問題,除了深刻思考和反躬自省,我們別無選擇。
一、作為問學過程的大學教育
沖過擁擠的高考獨木橋進入大學之后,該以怎樣的姿態過好大學生活?這是莘莘學子必須認真面對和回答的問題。因為,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關乎人生未來的發展。義、利之爭貫穿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始終,大學教育也概莫能外。發端于西方的市場經濟是一種功利性的社會運作模式和社會生活方式,對于一切社會行為,甚至包括利他行為,一般都從利益的角度采取一種“有用”或“無用”的觀點來解釋,這種觀點也極大影響了人們對于大學教育功能的認知。如果你問: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將來找個體面的工作”、“畢業后考研、攻博、出國深造”云云,類似于“黃金屋、顏如玉”的說法是常見的回答,司空見慣以至于人們認為理所當然這就是大學的基本功能。有助于達成上述目標的知識被定義為“有用”的,否則即是“無用”的,涇渭分明,黑白分明。對于知識的評判標準變得剛性化和絕對化,在過分強調功利性的同時也忽略了大學教育的人文性特征,而后者恰恰是大學教育的基本精神。
相對于高中階段以應試為導向的教育,大學所提供的應當是一種幫助學生叩開學問殿堂之門的教育,我們把這一教育過程稱為問學之路。所謂立德、樹人、致知,應當是大學教育的本意。大學之道,首先在于正心立性、厚德載物、格物致知,在三者的基礎上,再來談如何達到教育的功利性目的,這才是大學教育完整的邏輯過程。而在極端功利心的驅使下,人們舍棄了這一邏輯過程,只要結果不問過程,單在職業訓練和應試上下功夫,導致大學人文教育的虛無化。大學教育首先是一種提高學生人文修養的教育,職業和金錢是人格修養的副產品。正如《大學》所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離開人文修養一味去尋求功利性的目的,是典型的舍本逐末。是故,葉兆言先生說:“我們在今天常會奇怪,過去的學人,怎么有那么大的學問。就說留學,這些年往國外跑的也不在少數,為什么今天學人的學術根底都戳穿不得。說穿了或許很簡單,這就是今天的學人,沒有前輩們活得那么純粹。知識是一種積累,而在今天,知識常常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稍稍學得了一點皮毛,就迫不及待地拿去換錢?!?br/>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我們不能指望學生一周之內學會微積分,不能要求學生半個月學完四書五經,也不能期望學生一個月內掌握流利英語。所有的學習過程都需要積累,即使所謂的“頓悟”或思想的靈光,也是建立在長期積累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的。平時上課不學習,復習時熬夜背筆記,考試也能得一個不錯的成績,這樣的事情不少學生都經歷過。但考試過后再回頭想想,臨陣磨槍、死記硬背的東西到現在還有多少會記得?死記硬背可能會給學生帶來高分,但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邏輯過程與思維方法我們卻沒有掌握。而這正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方法。大學階段的學習是一種問學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基本角色是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立法者,教師的作用在于通過選擇提供教學資料和內容,為學生的學習、思考和研究創設一個參考性的知識空間,培養學生的興趣,如果學生感興趣的話可以在這個空間中通過自主努力得到提升。
二、大學教育的交際性質
韓愈《師說》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边@對教師的社會角色和功能做了一個非常明晰的總結。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傳統意義上,教師是知識的權威,為是非標準的唯一評判者。但在我們當下所處的信息時代,大眾傳播和以互聯網所代表的新媒體傳播技術非常發達,各種知識領域日漸分化,即使是做博士水平的研究,所關注的也只是某個學科領域下的某個極細的分支問題,走出所在的研究領域之外,教師并不是專家,而是一個普通人。所以,現在的大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所承擔的“傳道、授業、解惑”這種角色,其實是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的。實事求是的講,在很多方面,教師所具有的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是不如學生的。比如在上《教育學》課時,有一個大三學生對筆者說,他想去一家網絡搜索公司實習,并撰寫了一篇關于中文搜索引擎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讓筆者幫他看一看,提些意見或建議。很明顯,這就超出了筆者的能力范圍。但是筆者還是愿意讀一讀,希望能從一個外行的角度來提一些問題。比如作為一個門外漢,筆者想了解一下百度和Google這兩個搜索引擎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將來的市場占有預期、互聯網搜索引擎的發展前景等。教師在看學生研究成果的同時,自己也學了不少東西,受益頗深,這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吧。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認識到,很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并不是教師擅長的,每個人擅長的領域是有限的。正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大學教育的“應試化”問題,是當前大學生、教師、媒體和社會公眾比較關心的話題,各種觀點可謂見仁見智。在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情況下,高中教育在很多情況下不得不淪為考試的附庸。但是,隨著擴招和大學畢業生求職競爭的加劇,應試教育開始向大學延伸。應試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育過程的單向度和教育目的的極端功利性,任由這種傾向在大學中蔓延,將貽害無窮。相比于中小學階段以知識學習和應試為導向的教育,大學教育更多地具有思想溝通的性質,人文社科、理科、工科領域莫不如此。這需要調整教師的教育思想,同時還要重新定位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和各自的角色。
在關于教師的角色定位問題上,一種通行的觀點把教師稱為“知識的傳播者”。漢語中的“傳播”意指“流通、擴散”,隱含著言說者主導的傾向;而“傳播”的英文對應詞為Communication在具有“流通、擴散”含義的同時,更多地具有信息的“分享、共享、互動”的意指。有一次在與一個外文專業的教師探討外語教學方法時,他提及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在國際外語教學研究和實踐領域的發展歷程,認為所謂的“交際”核心在于教會學生用英語思考和表達,表達又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新信息(New Information)、新知識(New Knowledge)、新思想(New Idea)。這一方法同樣適用于大學教學過程。在大學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智力發展基本成熟,師生之間進行信息、知識、思想的分享和互動具有更為堅實的基礎。大學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交際或溝通(Communicative)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沒有人可以是信息、知識和思想的壟斷者、立法者和判官,教學的效果是師生雙方互動的結果。這就是大學教育過程的交際性質。而且,這種交際過程應當是多維的,教與學的方法手段是互動溝通,最終達成的目的也是新信息、新知識、新思想的溝通交流?,F在,大學課堂中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現象,即幻燈片(PPT)使用過多過濫,教師成了課堂上的放映員,學生成了課堂學習的旁觀者,教師上課講幻燈片,下課學生拷幻燈片,這就是典型的依附于幻燈片(PPT-driven)的教學過程。課堂上的邏輯思考不見了,師生互動不見了,多的是光影的喧囂。
三、從問題和興趣出發
大學是一種分學科的教育,而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當我們面對和需要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時,問題本身和提出的解決方案卻是綜合性的。學科是我們人為劃分的,而外部世界卻是整體的。通過學科來看世界,得到的可能是一些割裂的景觀。對于此,我們必須保持警醒。我們所謂的學科系統知識,本身也許存在著一定的誤區,越是系統、越是完美,可能越限制人的思想。對于那些教育思想大家,如夸美紐斯、洛克、杜威、蔡元培等,我們可以把他們的思想歸結為幾個方面,難道我們總結過的所謂的思想體系就能真正涵蓋他們的思想嗎?這個體系是不是我們強加上去的?我們在理解別人思想的時候,自己先擺放好了幾個籮筐,符合甲條件思想觀點的東西放在甲籮筐里,符合乙條件思想觀點的東西放在乙籮筐里,不太符合自己標準的思想就忽視了或有意無意的回避了。于是我們得到的所謂思想體系可能是一個殘缺的體系,并沒有真正體會到人家思想的精髓。所以要保持警惕,總是學習、接觸某一學科理論體系,可能會導致我們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其他實踐或理論。在面對現實問題的時候,可以參考某個學科體系,但不要受體系本身的束縛。解放思想是無時無處不在的,在教學領域也是如此。這涉及到一個教學或研究的思路,即從問題出發。對學生來說,關鍵是在學習過程中(當然這個過程是個體的體驗過程)能不能發現新的問題,能不能自主探索一種妥善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問學興趣,并學會觀察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思維方法,這是教育的關鍵。
在大學課程里應當如何培養興趣和問題意識呢?一方面要通過微觀的教學過程來進行,另一方面大學的課程設置和學業評價也要考慮到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當前,大學實行的學分制是以各門課程簡單加和的方式來計算學生學業成績的。不管課程難度和創新性如何,只要上課時間是一樣的就可以拿到同樣的學分。在這種制度安排下,學生有選擇較容易過關的課程的激勵。而在西方教育發達國家,學生選修課程所獲得學分的多少,既與修習的課程門數有關,也與課程的難度密切關聯,即是以課程難度對學分進行加權。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選擇課程,他們就可以選修很少的課程就能拿很多的學分。而在我國的大學中,學分一般是按學科門數來定的,學生就可能專門去選輕松的課來學,容易出現為學分而學分的現象。在學生確定選修課程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點,發掘學生潛力,幫助學生確立學習和人生發展的目標。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發展和職業定向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應是耳提面命、亦步亦趨,而是要做學生生涯發展的引導者。
如果學生自己對于某個學科沒有學習興趣,教師是很難為學生劃定一個方向去努力的。在課堂上,教師所能做的,就是提供一種能夠啟發學生思考的材料,鼓勵學生就某個領域進行自主鉆研,自主提出問題進行思考,而不是提供一種現成的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那樣學到的只是僵死的教條,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發現的欣喜。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Herbert Spencer,1820年~1903年)一書中,斯賓塞認為:“痛苦的功課使人感到知識討厭,而愉快的功課會使知識吸引人。那些在恐嚇和懲罰中得到知識的人們,日后很可能不繼續鉆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獲得知識的人們,不只是因為知識本身是有趣的,許多成功的體驗促使他們進行自我教育?!闭\哉斯言!
四、知識的邊界與獨立思考
興趣具有倍增的性質,對一個問題的興趣會促使你研究相關的問題,并體會到更多的快樂。在做研究或論文中我們經常發現,在選擇一個感興趣的話題之后,由于知識積累的不足或方法論的缺失無法開展進一步的研究,開始階段速度很慢,遇到各種攔路虎是家常便飯,常會體驗到挫折感。心平氣和地逐漸深入下去,隨著知識的累積和方法的拓展,發現這一問學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發現的過程,曲徑通幽,柳暗花明。在這種情況下,興趣的逐漸增長,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正像學彈鋼琴或吉他,一時興起練個三五天甚至幾個月不難,難的是如何將興趣保持。剛學這些樂器時你會非常痛苦,因為既不懂樂理又不懂鍵盤弦品,很多人都過不了第一關。但過了一段時間,只要能夠把最初的入門階段堅持下來,打好基本的樂理和指法,你就可以一邊欣賞自己的樂曲一邊練習了。
這就是說,發掘學習的興趣、保持學習的樂趣,都需要不斷努力。而且,學習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把這一過程描述得很精辟: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通過這六個方面的學習,學生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死記硬背,學到的只是一堆僵死的符號,領會、運用算是學會了別人發現過的東西,而能夠對知識進行分析、綜合、評價,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思想。這里的思想指的是獨立的見解或創見。同時,在讀書、學習、思考、研究的過程中,一定要對知識本身保持一種警惕,要問它能解決什么問題,不能解決什么問題,它的邊界在哪里?“言必稱希臘”并不是一個能使我們真正獲益的路子,盡信書不如無書。
去年夏天,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刊物《百葉窗》就大學教育問題采訪筆者,在問到大學教學的性質和學習興趣培養等方面的問題時,筆者提出理想的大學課堂應當是這樣的:以興趣集中起來,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同時鄭重其事地探討這個領域內大家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教學氛圍應該是輕松快樂的;教師和同學應該是充滿激情的,而且應該是比較幽默和詼諧的;對學生的愛應該是大家所能感覺到的;教學的形式是師生互動的活動,不是僵死的知識;內容的學習要體現出教師和學生的活力;同時在教學互動過程中,師生都要體現出多樣的個性?,F代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消費至上充斥著我們這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作為教師、作為學生,不少人都失去了先賢所謂的“坐而論道”的耐心,市場經濟大潮下的功利觀也使得我們失去了“為公立學”的恒心。有人問季羨林先生:“您關于古代東方語言的研究對現在有什么用?”季先生說:“學問不能拿有用無用來衡量。當年牛頓研究萬有引力有什么用?”現在,面對大學教育出現的種種問題,面對功利性知識觀的詰問,我們是否還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來回答?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得不反思過度功利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看過教育電影《春風化雨》的很多人都為基廷老師那充滿激情的、洋溢著獨立思考與人文關懷精神的教學方式所打動?;⒗蠋熓且粋€標桿。在我們的人生中,總有一些東西讓人瘋狂,總有一些東西讓人沉醉。激情具有感染性。師生求知的熱情、知識所散發出的理性光芒,將指引我們在大學教育的問學之路上一路前行,一路歡歌。正如斯賓塞所言:“孩子,我無法牽著手把你從這里帶到那里,這條路你必須自己走去。我能夠真正向你承諾的,只是對你堅定不移的支持。我會給你一些指引,把我的經驗告訴你,但這代替不了什么,一切得由你自己決定,做出選擇,并承擔責任?!?br/> ?。ㄗ髡邌挝唬罕本煼洞髮W教育學院)
?。ㄘ熑尉庉嫞簩O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