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但在創新教育實施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水平參差不齊的班集體——后進生,他們或是學習困難,或是表現不盡人意,人數雖然不多,但能量極大,是良好班風建設的最大障礙。如果說優生是明亮的珠玉,那么后進生則是暗淡的泥沙。要建立良好的班風,后進生的轉化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在工作中,如果能適時給予學生以人文關懷會讓你取得意外的收獲。
品學兼優的學生固然可愛,后進生則更需要教師愛心的澆灌,他們像彎曲枯黃的幼苗一樣,更需要雨水的滋潤。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只要教師施以關愛、真心對待、體貼其憂愁、排除其疑難,柔弱的枯苗有沃土的滋養必能迅速成長。
后進生的形成原因包括智力因素、家庭環境、社會影響等多種因素,教師只有深入學生,做學生的朋友,才能找出癥結所在,對癥下藥才有可能達到預期效果。
一、熱愛、理解、尊重
有些學生智商低下,各方面都明顯表現出理解遲緩、思維遲鈍、記憶力差、表達不清的特征。作為后進生,他們因成績的差異常常會受到教師的批評、家長的指責、同學的冷眼,久而久之,就會在心靈上留下創傷,失去進取的勇氣,造成心理變態,導致逆反心理的形成。對待此類學生,教師必須適時地抓住時機,尋找出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啟動他們的內在動力,給學生找回應有的自尊,捍衛其做人的尊嚴,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有些學生基礎差、缺乏信心、意志薄弱、耐挫能力差,教師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戰勝困難,從而迎接新的挑戰。
有些學生因為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淪落為后進生,如單親家庭、父母文化低、有惡習(嗜賭、酗酒、粗俗尚武)等。他們的性格往往表現為內向、古怪、偏激、自卑、厭學、逆反心理嚴重、自制能力差等。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筆者,給學生送去慈母般的關懷會讓你得到意外的收獲。因為在這種不健康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冷眼挖苦、暴風驟雨甚至拳腳相加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家常便飯,而溫柔慈愛、和風細雨卻很少光顧他們的生活。此時教師只要給孩子一線陽光,他們就會感受到整個春天;只要給孩子一滴雨露,就能滋潤他們干涸的心田;只要給孩子一聲問候,他們就會領略到驕陽的溫暖。因為慈母般的關愛,可以抹平心靈的創傷,可以溶化堅固的冰川,可以消滅所有的溝坎,可以戰勝天大的困難。筆者去年所帶的畢業班中有名女生,在她六歲時母親因車禍過早地撒手人寰,性格本來就暴躁的父親,從此變得更加怪癖,稍不順心非打即罵。家庭的影響造成了孩子沉默寡言、自卑孤僻的性格特點,對這株脆弱的花朵,筆者總是精心培育、細心呵護、耐心修剪。學習上幫助,生活上照顧,愛心的澆灌終于使柔弱的秧苗展現出自己的燦爛,成績也慢慢得到提升。
二、平等、民主、開放
傳統的師生關系注重“師道尊嚴”,教師站在“天、地、君、親、師”的神龕上給學生一種居高臨下之感。教師總是板著面孔、背著手,不流露一點輕松,不奉獻一點微笑,學生敬畏有余,親和不足,班級嚴肅有余,活潑不足,給學生尤其是后進生增加了心理負荷,不用說創造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難以實現,就連起碼的師生關系和班級凝聚力也很難維持。
“人生而平等”,師生、生生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而非主宰者,應自覺融入到學生之中,不能端架子、擺樣子。優等生和差生之間沒有永恒的尺度,不能用考試評比、排名、排座等方式設置鴻溝,這樣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勵作用,但更多的時候則是讓后進生自暴自棄,適得其反。學生是正在成長的人,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在所難免,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后進生在學習上、行為上出現的差異甚至嚴重的行為過失,教師要學會設身處地進行認識、理解和誘導,要站在“人”的角度尊重他們的人格,對可取之處應及時予以肯定,切不可“恨鐵不成鋼”,用過激的言行刺傷他們的心靈,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使他們“破罐子破摔”。愛默生“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則一語道破了教育的真諦。
民主、開放既體現在課堂上,也體現在班級管理中。雖說“嚴師出高徒”,不嚴無以正風,不嚴無以養德,不嚴無以束紀,若對“屢教不改”的后進生只嚴不寬,一有風吹草動便予以懲處,反而易激起學生的對抗情緒。課堂上遇到問題,應交給學生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只要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不唯師,這樣就有利于激發后進生參與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班級管理中,班規的制定、干部的選任、評優評教一律讓學生參與、監督,給后進生一展身手的機會,形成一種民主、開放、融洽的氛圍。
“十個指頭有長有短”,后進生則是最短的那一根指頭,“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光靠班上的優生建不好班集體,因此后進生更需要教師愛心的奉獻,人文的關懷。杜甫有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必須懂得心靈教育的藝術,對后進生多一些人文關懷,用陽光般的愛溫暖他們、關注他們、尊重他們,讓他們從教師、同學身上獲取信心、力量和挑戰困難的勇氣,從失敗中站起來,一步步邁向成功。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有希望,我們的明天才會更加燦爛。
(作者單位:河北省廣宗縣職教中心)
(責任編輯:劉季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