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科學的數學化浪潮正席卷全球,數學作為科學技術的語言和思想的工具,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現代社會普遍認為,科學的本質是數學,在學校教育中,數學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但現階段,使每個學生都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卻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小學數學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教學目標仍無法實現。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自主建構的,而非外塑的結果,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師生交往、互動,師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分享彼此的情感、體驗與理念,這意味著學生個性的解放及教師角色的轉變,數學課堂要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
一、挖掘數學的內在美
數學從內容到形式,從理論到實踐,都體現著美的特征,展現著獨特的風格,可以說,數學是一首優美的詩。數學的形態美,和諧、整潔、對稱、有序;數學的思維美,思路清晰,多向傳導,構思巧妙;數學的作用美,數學是人類最高超的智力成就,是人類心靈最獨特的創作,數學的每一個重要公式、定理,每一個重要的方法,都隱含著一個美好的歷史故事。若說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悅目,詩歌可以動人心弦,科學可以改善物質生活,但數學卻可以提供上述的一切。
數學的美蘊含在數學知識和教材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教材中的審美內容。如:乘法“九九”表,形式整齊,語言精煉,讀來瑯瑯上口,富有節奏感和音韻美;再如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圖形對稱、勻稱、莊重,通過切割、拼湊,可以組成新的圖形,猶如萬花筒般神奇,審美是愉快的,審美情感能改善人的心理活動,使心理活動和諧,是數學創新的強大推動力,學生一旦獲得豐富的美感體驗,就能激起質疑、探究、發現的樂趣,學會求知、學會自主發展。
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場深刻革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倡導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法指導就是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會學”知識,最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學習的“再生”能力,進而達到終生受益的目的。
首先,通過閱讀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數學教學中強化閱讀能力的培養,能很好地體現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的并重。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主學習,了解課本概況,了解課本重點和琢磨難點,自主構建學科體系。教材中的概念、結構、特點、特征須反復閱讀、體會、記憶,對于易混淆的概念要對比體會、做出標記。通過有目的的預習,可以有的放矢地聽課,掌握主動權。其次,要加強思維訓練,提高思維能力。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將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將部分組合成整體,形成系統化、概括化的知識體系。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演示課件方式向學生展示思維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學會思維。同時,教師還要加強思維策略訓練,有計劃地學習掌握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判斷與推理、假說與證明等基本的邏輯方法,發展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不同的角度來學習知識、討論問題。
三、讓數學回歸生活
數學應用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觀念,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進行基本理論教學時,要盡可能廣泛地聯系實際,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符號體系,是客觀世界內在結構及其運動規律的表述,即反映生活的“真”。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通過鮮活的生活實例引入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經歷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只有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實際出發,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生才能真正認識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數學本身是融為一體的,感受數學應用的廣泛性,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自學地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新課程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引導我們努力探索學習方式的變革,數學的學習,不只是概念、法則、公式的掌握與熟練程度,應該實現向生活延伸和拓展,成為有個性地探索與思考的過程,成為弘揚學生主體意識、發展個性思維的過程。
(作者單位:河北省隆堯縣山口學區)
(責任編輯: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