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法制建設的復興,全國各大高等院校紛紛恢復或創立法學教育,研究生教育即是其中的一項重點項目。經過三十年法制建設和改革的歷程,法學研究生教育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和調整。筆者從一個受眾的角度,對現行的法學研究生教育模式進行了幾點思考。
在具體論述之前,首先界定一下,本文中的法學研究生,與一般教學和生活中的說法相一致,僅指法學碩士研究生;而法學研究生教育,在本文中也僅指法學碩士研究生教育,不包括法律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一、兩年的學制設置
起初的研究生學制,文、理均為三年。但是,最近幾年,部分文科專業尤其是法學研究生的學制紛紛由三年改為兩年。目前在國內的各大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南開大學法學院等眾多法學院都已經完成了三年到兩年的轉變。
法學研究生學制的總體趨勢之所以由三年改為兩年,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第一,大多數研究生畢業之后會選擇就業,少數會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學生這種心理意向的趨同性使得研究生教育培養研究性、理論性人才的目標在實踐中大打折扣,難以實現,因此與之相適應的三年學制也逐步失去最初的意義。第二,英美一些法治發達國家的研究生教育大多為一年,學制更短,對我國由三年轉為兩年的實踐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學制轉變實行數年之后,與三年學制相比,兩年學制有何優越性和問題呢?毋庸置疑,學習任務是教育的關鍵。學生能否在兩年內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以及完成的質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制設置是否合理。就目前來看,學生在兩年內完成計劃的學業,總體有些緊張,但仍然可以接受。以北京大學法學院為例,法學碩士要在第一學年完成36個學分的任務,第二學年的主要任務是學位論文的創作。這樣,在第一學年平均每一學期要完成18個學分的任務,具體每一天大約是三到四個學時,與三年相比,課程確實有些緊張,尤其是在各門課程任務聚集的時候,學生總會面臨繁重的作業。但是,這種忙碌的學習狀態很快就會被學生適應。恰恰在三年學制的模式下,學生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反而會過于清閑,如一些政法類大學就存在這個問題。
如何在兩年學制的前提下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呢?首先,在課程設置上綜合考慮研究生學習專業性強和學生自主性強的雙重因素,在必修課既定的基礎上增設選修課的總量,但應減輕選修課的學分負擔,并允許學生自由選課;其次,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從而為其以后的就業提供先期的支持。
當然,由于大多數學生就業目的十分明確,不免在學習過程中投機取巧。但是,這應該只是部分現象。對于立志從事學術研究的同學,現行模式也為他們提供了很多協調性或替代性措施,如北京大學法學碩士研究生學制改為兩年的同時,法學博士研究生的學制同時改為四年,清華大學法學院設置了彈性學制,可以選擇兩年或三年畢業,這樣,立志于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可以將碩士和博士相互銜接或選擇三年來擴充和強化自己的學習。
二、教師講授和學生報告并行的專題授課模式
研究生教育依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并以學生的課堂報告作為輔助形式,兩種形式都有其設置的必要性。學以師為范,加上專業課程的精深,教師講授仍然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但是,研究生的課程講授不同于本科,一般以專題為主,不應面面俱到。而專題授課的模式,也為學生的課堂報告提供了機會。課堂報告能夠克服單方面被動接受知識的弊端,因而具有必要性;另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本科期間積累的相對完善的知識基礎使得課堂報告具備可能性。
在教師講授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安排學生課堂報告呢?一般有學生自主選題和教師事先命題兩種方式,兩者相比,教師事先命題更為可行。首先,課堂報告作為教師講授的輔助手段,應與教師講授的內容保持一定的協調性,事先命題能夠使報告的內容和講授的內容一脈相承;其次,事先命題能夠使教師在報告思路、范圍和時間上較好地把握,進而對學生報告進行有效點評;再次,學生自主選題雖然自主性有余,但選題質量往往不足;最后,由于課程的繁多,學生亦更傾向于在給定題目的前提下報告,這樣既可以省去選題的苦惱,又不會減損報告培養和發展學生自主研究能力的作用。
三、論文寫作的考試模式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法學研究生采用論文作為考試的模式。之所以如此,與研究生教育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不無關系。論文寫作作為一種傳統的考試方式,優點不言自明,但現實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在校研究生大多面臨各種門類的論文,如期中論文、期末論文、導師安排的科研論文,最終導致各科、各類論文堆積。
由于寫作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而作為作業的論文的提交又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因此很難想象學生在短短的幾個星期內完成數篇優秀甚至合格的論文。論文質量的下降,也使研究生教育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目標大打折扣。如何才能處理好論文創造和有限時間之間的矛盾呢?筆者認為,首先期末應當允許學生自主選題并鼓勵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創作,這樣學生平時寫作的論文就可以作為期末論文提交,而且能夠保證論文質量;其次,上文提到的將報告內容進行整理形成論文應當被鼓勵;再次,在期末考試的過程中不應單純采取論文寫作一種方式,而應嘗試新的考試模式,如對熱點案例進行隨堂的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理性思維,又可兼顧學生的感性關懷,另外,讀書筆記、書評甚至影評也可代替期末論文提交;最后,在既有期中論文又有期末論文的課程中,兩篇論文在字數要求、選題方式和所占分值比重方面應有所區別。
需要說明的是,論文寫作不同于傳統的考試模式,在結果的評定上直觀性、客觀性有所欠缺,而且往往批改任務十分繁重。因此,在最終的評審中,教師應當堅持嚴格、認真、公正的原則,這樣既能實現論文寫作的意義,又能為學生進一步參加有關榮譽、獎金的評定奠定一個公正的基礎。
四、公費項目的取消和替代性的獎學金制度
近年來,全國各大高校紛紛取消公費研究生項目并以獎學金制度予以替代。以北京大學法學院為例,2007年入學的研究生不再享受國家公費項目的優惠,轉由學校按照不同的等級發放獎學金,分為三個等級。二等與往年的公費項目基本一致,一等稍好,生活補助有所提高,三等稍差,免去了每月的生活補助。獎學金覆蓋率大約為85%,每年有一部分學生需要自主籌集所有的學費和生活費。第一學年獎學金的評定以入學成績為標準,第二學年根據學生第一學年的成績予以評定。
這種制度上的變更既有其優勢,也有其弊端。取消公費項目,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打擊學生的懶惰和投機心理,避免一勞永逸,尤其是針對那些只為獲取研究生學位的學生更是有效;另外,獎學金不同等級的區別也體現了公平性。但是,作為獎學金評定的主要依據——學生的成績,因部分教師評分的隨意性而產生了必然的偶然性;另外,高額學費的壓力過多地將學生的精力束縛在課程上,從而隱性地限制了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
在公費研究生項目取消作為一項政策已成為一種趨勢的情況下,如何更為合理地安排獎學金制度成為當務之急。首先,在獎學金的評定上應當堅持透明、公正、合理的原則。其次,在傳統獎學金之外,學校和學院還應當積極籌措社會獎學金,社會獎學金的評定方式應當與學校獎學金相補充和協調,適當照顧沒有獲得學校獎學金的同學,避免一人因同一項目多次獲獎,另外在社會獎學金的分布上,應當兼顧社會整體的均衡分配,不能將資源僅僅限制在幾所有限的名牌大學。再次,在學校解決學生獎學金的同時,導師也應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上提供一定的經濟幫助,如助教崗位的設置、實習機會的介紹和輔助科研項目中的相應補助,需要說明的是,導師對學生的幫助絕對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學生體會到的更多是一種被關心的溫暖,在學生與普通教師之間關系淡漠的研究生學習中,這其中的意義是無法替代的。最后,學生應當自主解決經濟問題,勤工儉學,這個過程磨煉的不僅僅是能力,更是一種灑脫的情懷。
任何一種制度的形成、修正和完善,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反饋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法學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筆者希望,從一個受眾角度進行的淺嘗輒止的幾點思考能夠反饋到實踐中去,從而對業已形成的法學研究生教育體制的修正和完善發揮一定的作用。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輯:馬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