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上,應試教育注重教師的主體作用而不是學生,即教學程序由教師主觀設計,教師講授時注重對知識的理解而不是注重幫助學生去理解知識。教師的主觀隨意性增強,就會嚴重脫離學生的實際,成為制約學生發展、學生成績低下的主要原因。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用“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追求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對于我們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用科學發展觀創新課堂教學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從辯證思維角度探討“教”與“不教”的科學內涵,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
一、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循續漸進,真正做到抓重點抓關鍵
學生的思維規律源于其共性和個性的結合,應試教育的弊端主要是用時間和汗水高強度地訓練,從學生的“共性”出發,忽視“個性”即差異性,缺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殊不知注重個性才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關鍵所在。學生的“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理上的差異性,不同年齡段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不一樣;同一年齡段學生個體的認知能力不同;不同學生的身體健康程度也不盡相同。二是受社會環境影響,來自不同家庭、不同學校、年級的學生,其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有著差異性。三是不同的學生學習時在現象上有真假之分,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時手里玩小玩意兒其實學習是認真的,也有學生看似認真其實并不在學習狀態。四是在一節課中的不同時段,不同學生投入的精力也不同。五是不同學生對同一課本的不同知識點難易度的理解有著差異性。六是外向型和內向型個性的學生學習時的表現欲望各不相同。七是不同學生對同一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方法的認可程度不一樣,等等。因此教師在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中,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實際,區別對待,揚長避短。哪些知識需要教師重點講解,用什么方法講解,哪些知識重在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感悟,哪些學生需要及時提醒幫助,哪些學生需要及時與之交談以消除隔閡,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把握整個班級和學生的脈搏。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經常觀察了解學生,從學生的信息反饋中發現問題,在授課時注意學生的表情,經常組織學生問卷調查,課后與學生交談,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等。在與學生的交往了解過程中,積累數據資料,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應試教育中我們主要是注重學生的共性,沒有很好地深入他們的客觀實際,不加區分,或者教法單一沒有創意,就等于是漫天撒網,收效甚微。所以,深入學生的實際了解學生,從現象上看是一種“不教”,但從本質上是一種更重要的“教”,是使學生達到“無師自通”境界的重要環節。因此,每位教師都必須認真做好這項工作,付出艱辛的勞動。
眾所周知,人的認識能力是由淺入深、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國家編寫的教科書和各類學生考試都遵循了這一認識規律。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必須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既要把課本作為知識載體提出問題引導思考,讓課本知識去“符合”學生的實際,又要充分考慮不同的學生實際,讓學生去“符合”課本知識。在這一“結合”上,學生的能力提高和知識增長與教師自身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設計的課題是否能為學生接受(恰到好處)關系極大。超前或落后的問題課題往往會使教師和學生處于尷尬的境地,造成啟而不發。因此,教師的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是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起點上,而且是漸進的。教師還要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針對學生不同的知識程度和不同的領悟能力,采用課后的個別輔導,使之趨于共同提高。如果我們一貫地堅持和實施,把“教”與“不教”緊密結合起來,就能完成由“教”向“不教”的過渡。
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是提高其能力的重要步驟和條件。教師的講課要根據課本內容,恰當地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對知識問題進行逐步深入了解,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結構并不斷擴展和深化認識。
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結合教材為學生提供適用的知識信息,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情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教師可從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和各類書籍中搜集信息資料,有組織地帶領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為學生不斷提供“源頭活水”,展示一片新天地,喚起他們對知識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加強引導學生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理解。因為現象是本質和規律的外在表現,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透過現象分析和理解本質和規律,抓住諸多現象的根據,以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和習慣。
由此可見,遵循認識規律,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從不同的學生實際出發,教給正確的學習方法,提供知識信息,培養善于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就是我們的“教”,目的是放飛學生的翅膀,讓他們能在“不教”的自由王國里飛翔。
二、遵循課堂教學規律,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舞”的舞臺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的課堂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作用,即能夠使學生得到發展,而不是為教而教。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尊重他們的表現欲望,為激發他們探索知識的欲望提供條件,而不是去替代學生學習,以此形成師生、生生互動的課堂氛圍。教育家魏書生上課時,是與學生“商量著似的”,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是民主的、可親的,無形中減輕學生身上的壓力使之輕松起來,為啟發學生思維創造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出課題,更多、更好地讓學生根據各自的理解大膽地去分析理解,去思考爭辯,去探索發現,給他們自由思考的活動空間,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加深他們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懂得教師思考問題的方法,逐步培養他們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大部分學生達到理解問題的預期狀態。在這種教學狀態中,教師處于“不教”,卻能收到“教”的良好效果,師生之間由此形成良性互動。如果教師采用“滿堂灌”,一講到底,有的學生甚至昏昏欲睡,無疑會扼殺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遵循教師講述課程的“適度”原則,讓學生感到恰到好處
當我們把很多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候,教師的課堂講述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準確、生動地闡述課本知識,使學生深刻體驗到教師的文化底蘊和思考問題的深度。一是教師講述要準確,不能有錯,力求科學。二是生動,表情豐富而富有感染力,做到和藹可親又不失嚴肅認真,真正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三是堅持“適度”,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該講則講,不該講的一定不講,閑話閉嘴,小心謹慎,不可輕舉妄言(萬一發生錯誤必須向學生認錯以求得諒解);在講述有些內容時(特別是“結果”)不要和盤托出,而要保留幾分,從而啟發學生思考,引導他們步入思維的自由王國;根據課堂內出現的變化情況適當調整教學計劃,不可生搬硬套;還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做出調整,如身體有病或精神確實不在狀態,就不能硬撐講課,以免影響教學質量。適度原則是在教學過程的“量”上予以限定,對于教師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四、從學生主體地位的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功能
作為育人者,教師要明確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明確自己的職責,明確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當黨和國家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基本國策時,教師受到了全體人民的尊敬。如果我們不珍惜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和待遇,整天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我們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現實生活中,有些教師總是抱怨某學生行為習慣不好、腦袋笨,或者讓學生放任自流、不負責任,這都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不稱職的表現。為什么我們不去反思自己對學生關心得夠不夠,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對所帶班級的所有學生都做到了公正、公平?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幫助學生找到學習上的實際困難,真正對每一名學生負起責任來,要讓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有所進步和提高;教師要用自身的道德力量去感化學生;在學習上積極主動地關心他們;經常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征求意見;盡量滿足學生學習上的要求,做到百問不厭。當我們幾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時,寓“教”于“不教”之中,人民就會用鮮花和掌聲來回報,這是我們畢生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
綜上所述,“教”與“不教”是對立統一的,兩者統一于教師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離不開“不教”,“不教”也是“教”,兩者相得益彰。當“教”不能適應和滿足學生的需要時,教師要重視用“不教”來否定和填補“教”的缺陷,全面協調,統籌二者的發展,最終實現“不教”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教師的情感得到升華,教學智慧日臻豐富和完善,最終成為教師隊伍中的佼佼者,“教”與“不教”就會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不竭動力,這正是黨和人民的期盼所在,也是葉老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真諦所在。
(作者單位:湖北省公安縣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陳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