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是政治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時事教學能幫助學生能動地把握政治教材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時事政治內容覆蓋面廣,很多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加上中學生受個人認識、愛好、學習壓力大等因素的影響,大家不可能在時政學習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因此,教師要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時政教學的效率。
一、教學準備和組織的努力方向
1.總覽全局 突出重點
教學沒有重點,難免帶有盲目性,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作為教師,要對新近發生的國際、國內重大時政知識通盤掌握,尤其是對一些熱點問題的由來要了解清楚,對我國現階段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要爛熟于胸。在此基礎上找準切人點,全面規劃設計,將時政內容貫穿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始終。
時政教學所表現的學科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正面為主,充分體現國家改革開放發展的重大成績,宣傳黨和政府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二是以國內為主,國際時政主要考慮與中國有關,而且體現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體現中國為構建和諧世界做出的積極貢獻。三是以考點結合為主,時政教學表現為政治教學教育服務。四是以學生為主,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對學生深人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信念教育。
時事政治涉及面廣,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根據課程標準和中高考的要求進行合理取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那些直接反映黨和政府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的時政材料,選擇時要充分考慮其代表性、針對性、教育性、時效性,涉及現階段理論或從反面論證社會主義優越性,本質的內容要首選;而與教材理論聯系不大或不相干的重大熱點,可提綱式羅列;與教材理論能結合,但較淺顯的,可簡要提及。
2.著眼平時 因勢利導
時政教學貴在一個“時”,不抓住時間的特點,等時過境遷再去講,就會事倍功半。所以,當有重大時事事件發生時,教師就應該及時向學生通報,并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分析熱點時事,做到時政教學的經常化和制度化,以更好的理論聯系實際,體現政治教學的生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時政導入,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把學生帶入新課。新鮮的時事熱點開場往往能使學生由陌生、好奇轉為主動認真地對待學習,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用新的事實材料取代教材中過時的舊事例,增強現實感和新鮮感,從橫向上擴展教材的廣度,使學生對教材上的知識點有比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講財政、銀行時,可介紹我國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學生對我國經濟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在講財政預算時,及時向學生介紹“人大會議”和“政協會議”召開的情況,并讓他們時時關注“兩會”內容,如“政府工作報告”、“國家財政決算、預算”的審議等等,通過介紹引導學生理解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赤字,分析財政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使他們進一步理解要充分發揮好財政的作用,就必須發展經濟增加財政收入。也可以運用教材上的政治理論觀點分析時事中的熱點、難點,使學生對現實世界中紛繁復雜的問題有比較正確的認識。比如講《主權國家與國際組織》時就可以將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與所謂“入聯”、“返聯”、“公投”引入課堂,指導學生運用主權國家與國際組織的知識,明確認識:聯合國是主權國家參與的政治性國際組織。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擁有獨立主權,不可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加入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代表全體中國人民的主權國家。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提高時事學習的效率
1.組織活動 養成習慣
時政課外活動是時政課堂教學的延續,是時政教學過程的有效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創造力培養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時政課外活動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借助以下活動幫助學生養成關心時事政治的良好習慣。
一是講故事,將現階段發生的新聞編成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每一個故事都會對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和欲望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二是答記者問,將班里思辯能力較強的學生組成新聞發布團,其他同學為“記者”,通過“新聞發布會”發布熱點新聞,由小記者提問,發布團成員作答,以加深對事件本身的認識。三是新聞調查,對發生在當地的新聞焦點如本市的招商引資情況、經濟狀況等,學生三五人一組向知情人士作調查、采訪。四是撰寫小論文,就某些問題或對某個問題的理解,鼓勵學生嘗試書寫小論文,意在培養學生的獨創性。
當然,活動的形式遠不止這些,還可以有讀報、評報、辦黑板報、手抄報、“一周新聞播報”、“電視新聞評說”、寫時事日記等等。
2.確立專題 提高效率
時政教育內容的不穩定性決定了時政教育的學習方法需要討論合作,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上網、聽廣播、看電視、閱報刊,通過眾多的新聞媒體了解國內外大事,捕捉時政熱點,為課堂學習提供素材,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引領者的作用,帶領學生在典型性、深刻性、可操作性三個方面考慮確定時政材料專題。
例如分析美國對臺灣問題的態度,可以由班內思辯能力較強的學生領隊,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從不同角度側重準備不同的內容,可以分為知識鏈接、命題角度、例題分析等方面。知識鏈接主要是找和本專題有關的原理,命題角度主要是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例題分析就是選取部分有典型現實意義的角度分別聯系教材經濟常識、政治常識或哲學常識的原理,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以關注民生這一板塊為例,可以指導各組從背景材料、教材相關的知識鏈接、命題的思路和角度三個方面作準備,第三個方面內容較多,而且要求較高,可以配置能力較強的學生從三農問題、社會保障、就業問題、收入分配、教育等方面準備,特別要重視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和回答的有效切入點,問題不宜過多,要求有質量、有典型性。
在小組分工搜集整理設計專題的基礎上,必須組織各組進行課堂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修改補充,完善相應內容,最后將幾個板塊的內容匯總起來,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專題內容,課后大家都可以把文稿內容從電腦上拷下來,這樣每位學生既參與了主動學習,又通過交流可以資源共享,提高學習效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課時限制,一個學期可以有選擇性地發動學生準備幾個專題,數量不宜太多,盡量是有代表性的典型專題,要充分體現時效性。
總之,要提高時政教學的效率,教師一定要認識到位、時間保證、內容精選、方法靈活,緊扣教材和課程標準,在政治課教學中用時政材料印證思想政治理論,更新、充實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最終達成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金沙中學)
(責任編輯: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