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升學至上觀念主導之下,班級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競爭,這不符合學生和諧健康發展的規律。從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積極建構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模式,弱化班級內部競爭機制,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應該成為班級工作改進的重點之一。
一、非競爭性班級管理涵義分析
所謂非競爭性班級管理是指班級工作中弱化制度對學生功利性的影響,尊重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模糊各種獎懲標準和競賽規則,積極為學生搭建發展的平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的工作模式。
非競爭性班級管理倡導一種“平均主義”思想。這里所講的“平均”關注的不是結果而是一個過程,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權利和機會。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成為老師喜歡的學生,教師必須積極為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非競爭性班級管理的核心價值是:1.尊重和理解。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學校以及班級的規章制度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的管理而設立的,是對學生行為的一種控制和制約,考慮學生的權益,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權利,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積極表現,以及成功和失敗,改變過去過于注重控制的制度化管理。2.參與和合作。非競爭性班級管理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防止不必要的功利性取向,積極尋求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幫助學生搭建合作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班級生活中去,并能珍惜每一次學習機會,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3.育人和創新。非競爭性班級管理在保證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如何將學生的素質提高和班級管理模式創新進行有機結合是提高其工作效益的重要指標,因此,班級管理過程中必須積極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提高班級管理效益。
非競爭性班級管理的學理探源。競爭一直被認為是促進現代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競爭使得每一位成員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沖動和自信。但如果學生發展實際水平對這種競爭認識還沒有全面了解的前提下,硬是將學生推到競爭情境下實施教育,這對學生是不公平的。競爭主要的理論基礎來自于古典組織理論,但其缺陷也暴露無遺:重視組織,忽視個人;重視服從,忽視平等。梅奧的“人際關系”理論強調個人,重視非正式組織,關注工作人員的社會性需求。以及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強調管理者要滿足人的發展需要理論后,管理理論突出人性化管理的理論架構日趨完善,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價值也日益普及。在實際的班級工作中,學生作為班級的主體,能從自身資源出發,積極為班級的建設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但由于擔心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大家認可,弱勢學生出現出一種自卑情結,而有的同學得到了老師的認可而充滿自信,而這種自信趨于一種功利化,對學生身心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必須從學生發展的視角進行定位,實行非競爭性班級管理。
非競爭性班級管理不排斥合理的競爭。這里所講的非競爭是指克服無序和功利性甚至是惡性的競爭,但不排斥合理競爭主要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而是將這種意識控制在教育的層面。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和健全人格的培養相對有益。這里必須解決幾個問題。首先,在一個班集體中,競爭具有雙重性:競爭可以激發學生的斗志和興趣,使他們愿意參與活動,自覺遵守規范。然而,如果調控不當,也許會發生惡性競爭,導致同學之間關系惡化,相互猜疑,相互攻擊。其次,培養適度的競爭意識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發展的動力都來源于壓力,而壓力的形成也是學生本能的競爭意識而產生的價值取向,這種取向不僅是學生自身的認識能力還依賴于外在環境支持,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再次,沒有競爭力的班集體是缺乏生命力的。班集體的競爭力來自每一個成員的積極努力,只有師生共同合作才會產生更大的競爭力。一個班集體如果缺乏那種積極向上的動力源,則會對學生的學習士氣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不能形成良好的學風。最后,競爭必須建立在學生可接受層面。這種可接受不僅從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還必須從學生的專業發展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科學定位,既要讓學生意識到競爭的重要性,同時也要避免同學之間的功利取向。
二、非競爭性班級管理的原則
非競爭性班級管理既克服了制度化管理的教條,也避免了“放鴨式”管理的混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基本策略。
規范性原則。所謂規范性是指在班級工作必須遵循的標準,使得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合理定位。首先,規范學生的言行。學生的言行所表現出來的習慣對班風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學生的學習動機的不同,使得學生在班級活動中所呈現的狀態也有所不同,因此,積極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規章制度,使得學生在集體生活中能有章可循,養成良好的學習和人際溝通習慣;其次,規范學生的考核機制。這是實現非競爭性班級管理的關鍵,長期以來,學生的考核機制都是精確化,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品行都有詳盡的標準,使得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表現都會有一定的功利性,因此,必須從學生發展的視角制定相應的發展性班級管理制度,重建健康和諧的學生發展觀。
民主性原則。所謂民主性是指班級管理中,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為學生創造民主參與的管理機制,保證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自己是主人,激發起穩定、持久的自覺性,激發集體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學風、班風。非競爭性管理機制的建立,是班級民主建設的保證。在班級管理中,組織管理的手段和程序是公平的,管理的過程也是開放化的。每一個學生知政、議政、決策,從制度上有了根本的保證,班主任要盡力為學生創造參與管理的場景和條件,擴大和完善學生參與管理的渠道,發揮他們在班級建設中的作用,克服包辦思想,這樣,既突出非競爭性管理的穩定性、又避免那種“無為”,學生有歸屬感和主人翁責任感,發揮群體智慧,使決策更科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能力。
主動性原則。所謂主動性原則是指班級管理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班級管理中,組織結構是開放的,組織中的不同部分的權利范圍是公平的,班委會和普通同學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重疊的。肯定學生在班級的中心地位和主導性,是現代管理實踐與管理理論發展的必然融合,魏書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應當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使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克制”。非競爭性管理的具體要求就是在思想上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僅僅把學生看成管理對象,看不到他們參與管理的潛力,就會壓抑學生的積極性,阻礙學生自我成才,必須善于幫助學生明確自我管理的價值和目標,使他們懂得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是形成良好班風、學風的基石。
人文性原則。所謂人文性原則是指班級管理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教育方法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并以尊重學生人格和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為宗旨。首先,在方法選擇上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由于學生個性不同,教師在教育手段上不能千篇一律。既可以從正面進行指導,也可以進行適度的批評教育,確保學生能夠接受,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現實性。其次,在教育策略上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人格要求在教育策略上保證自己的言語和動作不帶有任何歧視,尊重學生的隱私,對學生的觀點必須進行辯證分析,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最后,在班級管理的指導思想上關注學生的人文取向。其基本任務既要處理好學生的人際關系,更要著眼于學生自身素質的發展,由于學生自身素質直接關系到班級管理的成敗,從學生的思想根源和潛力進行細致分析,探究學生的發展潛力。
三、構建非競爭性班級管理的基本策略
建立扁平化的班級組織。長期以來,科層化班級管理模式一直是班級工作的基本樣式,這種由班長、班委、組長這樣的結構,使得班主任與普通同學之間的交往被隔斷,缺乏暢通的溝通渠道。因此,必須改變這種科層式的班級管理模式,積極探求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模式,減少學生干部的層次,使得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提高自己民主意識的機會。
營造民主、平等的共同體氛圍。一個共同體并不等同于個人集合體,集合體是一個自然組織,它缺乏管理與整體運行規則,因此,必須積極建構共同體,即那些共享平等學生的理性。首先,確立科學的班級目標。作為一個集體,必須要有一定的目標來幫助學生指導共同生活,幫助學生在集體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坐標,這也是全體同學在班級生活中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共同認識和理解的,科學的規則可以有利于良好班風的形成,這對于班級建設是非常有益的;其次,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權利。在班級體內,學生享有一樣的權利,同時又被賦予一致的義務。學生應該在班級共同體內學會尊重別人以及對規則的正確維護與遵守;第三,班級的資源均衡分配和共有共享。班級作為一種非物質化的文化和精神共同體,其資源開發是班級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源不是固定的,它既可能因為各種活動的組織與開展而大增,也可能因為組織不慎而盡失,非競爭性班級管理有利于班級資源得到公平支配。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班級生活中重要的一種人際關系,如何從學生實際出發,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則是非競爭性班級管理的基點。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面對新知識、新發現、新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權威受到沖擊,教師的教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這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學會與學生合作,加強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其次,教師與學生應當相互尊重。現代教育基本理念就是“以人為本”,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有獨立見解的受教育主體,允許學生的思想感情、行為方式個性化表現,開誠布公地與學生交流與溝通,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實施“非競爭性班級”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相應的評價體系。從價值上看,它不以分數作為考量依據,而是以整個班級的和諧發展、共同進步為取向;從內容上看,要淡化橫向比較、絕對評比,更要關注個體的縱向發展和相對評價;從評價主體看,倡導多元化評價,引導并尊重學生學會自我評價;最重要的是,要將評價與改進相結合,建立評價、合作、改進、再評價的良性機制。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教育科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