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育和素質與國家和民族的教育水平息息相關,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教師教育的研究和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在不斷的摸索中制定教師教育政策,旨在促進教師教育發展,提升國家的教育水平。二戰后,日本國內百廢待興,國家也重視教師教育的發展,制定一系列政策以促進教育水平的發展。在本文中,筆者將按照歷史沿革,對中日兩國教師教育政策制定內容展開比較,分析其政策制定的特點,并在比較中思考和借鑒。
一、二戰后中國和日本教師教育政策和內容的比較
表1[1]和表2[2]所列出的分別是中日兩國在二戰后所制定的、對教師教育的發展具有影響的政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說明了這兩個國家在教師教育政策制定的政策特點。
通過兩國相關政策的呈現,我們發現,中國的教師教育政策的特點是:圍繞體制為中心點,從辦學方向、學制建設、教學計劃以及領導管理等層面來制定。日本的教師教育政策的特點是:圍繞教師為中心,從教師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教師素質培養以及教師專業化等層面來制定。兩國教師政策最大的不同在于“聚焦”點的差異。聚焦的本意是使光或電子束等聚集在一點,本文引用聚焦的意義來體現兩種不同的教師教育政策類型。中國的教師教育政策的特點在于,政策始終聚焦于體制上,通過體制的不斷完善,不斷促進教師教育的發展。日本的教師教育政策始終聚焦于教師,教師是發展的主體,是教師教育政策制定的核心和出發點。在“聚焦體制”教師教育政策背景下,教師教育體制作為一種執行制度,帶有控制教師發展的目的性,教師在自身發展中處于受控制的客體地位,在發展中處于間接受益地位。在“聚焦教師”的教師教育政策背景下,政策保障了教師教育政策的直接相關者——教師的社會地位、工作待遇、職業的發展要求等,教師在自身發展中處于主體地位,直接實現了自身利益。


二、兩種聚焦類型教師教育政策的影響
教師教育政策的最終目的無疑是不斷優化教師隊伍,調動教師積極性,提高國家教育整體水平。優化教師隊伍,即保持教師職業有持續吸引力,發揮教師潛能,確保優秀人才從事教職。以上目的揭示了教師教育政策所應該具有的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力:第一,教師教育政策激勵教師的影響力;第二,教師教育政策產生的社會影響力。
在“聚焦體制”教師教育政策中,體制成為了政策的焦點,體制是政策的直接相關主體,教師成了教師教育政策的間接相關主體。體制的發展成了制約教師發展的外在約束力,通過體制的不斷發展來帶動教師教育的發展,教師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就被固定在體制的框架內解決問題和改善條件。這種政策對激勵教師的有效性方面將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如: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意識形態、集團利益沖突等。在我國,由于教師工作的繁重以及整體偏低,致使教師社會地位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師范教育收費后,師范學校更無法吸引優秀生源報考。從2007年開始,國家開始在六所師范高校試行免費的師范教育,這個具有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