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豆豆》是一部享譽全球的奇書,書中記述了作者在日本二戰前一所私立小學——巴學園中的學習生活,校長小林宗作以他偉大的愛心深深感動著全世界的讀者,他獨到的教育思想和方式給廣大教育工作者以無窮的啟迪——他可以長達四小時面帶微笑地傾聽一個一年級女孩雜亂無章的敘述,讓她幸福地覺得“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親的人”;他精心設計的“從地底下長出來的”校門、“電車教室”和每個孩子都有的“自己的樹”,比各種高科技的、宏偉氣派的現代設施更讓孩子們從心里喜愛;他提出的“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要俱全的說法,讓孩子們不再偏食并且享受到一起吃飯的極大樂趣;他在全校運動會中安排了許多別開生面的趣味項目,讓一個曾因矮小而自卑的學生靠著身材優勢大獲全勝,進而收獲了極大的尊重和自信。他在課程設置方面也有諸多有益的嘗試,如讓孩子們每天自己選擇先上什么課,又如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勞動中輕松愉快地學到農事知識,再如讓孩子們在韻律操的基礎學習和自由發揮中鍛煉身體并且用心感受音樂的美……
對我而言,閱讀本書后最大的收獲在于,我從中發現了小林校長避免孩子自主逆反的絕招。
孩子的逆反,是一個讓家長和老師都相當頭疼的問題,自主逆反則是其中一個最為常見的類型。在教育學、心理學看來,逆反行為是逆反心理的表現,指的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的與教育者的主觀愿望相反的言語和行動,表現為一種對抗行為,即不服從或者有意違抗教育者的說服和命令。逆反包括超限逆反、飽和逆反、禁果逆反、信任逆反、自主逆反、評定逆反、情境逆反等類型。其中,自主逆反是由于教育者教育方式的不當而使受教育者感到自主性受到威脅時產生的逆反行為,教育者的態度傲慢、專橫、武斷、粗暴等等,都可能引起自主逆反,甚至有一些孩子對好言相勸也不予理睬,只要覺得自主性受到限制,就會逆反,偏要對著干,以顯示自己的獨立。因此,自主逆反是最為普遍、最難避免的一種逆反。
《窗邊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長,就有一種避免自主逆反的絕招——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他很少嚴肅地擺出什么規矩來要求孩子們沒有選擇地接受,而是讓孩子們自己去體驗去判斷。
在去溫泉旅行的路上,大家都集合后,小林校長說道:“怎么樣,都準備好了嗎?這回可是又坐火車又坐船呀!大家千萬注意不要走丟啦!好,出發!”沒有說“誰不聽話就要批評、要懲罰”,僅僅這幾句提醒,大家上火車后“安靜得出奇”,“一個到處亂跑的小朋友也沒有,即使和身旁的同學講話,也都是老老實實的”……
有一天夜里,小林校長讓孩子們在寺院里玩“試膽量”游戲,“如果半路上誰害怕了,盡可以回來,沒關系的”。許多男孩立刻很興奮地爭著要扮“鬼”,他們先到寺院里埋伏起來了,其余的孩子們各自結伴從學校出發去寺院,可是沒走多遠就因為害怕,紛紛返回學校了,這才發現大家都一樣。有趣的是不一會兒那些扮“鬼”的孩子們也先后跑回來了,有的還被路上碰到的同伴嚇得哭哭啼啼的!“打從這天夜里以后,巴學園的學生們再也不怕鬼了。因為這下大家都知道了:那鬼自己也嚇得膽戰心驚呢!”小林校長沒有直接用“你們不要迷信,不要怕鬼”之類生硬的道理教導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己去扮演“鬼”的角色,在游戲中自主發揮,當大家最后全都戰戰兢兢地回到學校里,才“覺得這事怪有意思的,同時又因為恐懼心理已一掃而光,便哈哈地笑了起來”。這樣,在刺激的游戲中,大家快樂地、自然地懂得了不再怕鬼,這是比任何說教都有效的。
有一次小豆豆又犯了上完廁所低頭往下看的怪毛病,使得自己心愛的錢包掉到了學校的廁所里。她去勤雜工堆放雜物的小屋里扛出了一把灑水用的勺子,繞到學校后面的掏糞口開始打撈,聽到上課鈴聲也顧不得回去。這時小林校長剛巧路過,就問她在干什么,她一邊繼續探頭下去挖,一邊回答“錢包掉下去了”,小林校長只說了一句“是嗎”,就背著雙手像平時散步似的走開了。換了是別人,看到這樣的場景,多半是要生氣地訓斥她并且要求立即住手、回去上課的,可是小林校長只是這么輕輕地應了一句!過了一會,她掏出來的糞便已經堆成了小山,小林校長“又路過這里”(其實很可能他原本就沒有走遠,雖沒有禁止小豆豆的荒唐行為,卻一直在附近默默地注視),他“把臉靠近小豆豆的面頰,以朋友般的口氣說:‘干完了要把它們都送回原處去喲!’”小豆豆頭也不抬地“嗯”了一聲,他就又走了。小豆豆最后還是沒有找到錢包,但已經“心滿意足”了,“校長看到自己的行為不但沒生氣,反而對自己充滿了信任,完全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有正常人格的人來對待的”,“自從這件事發生了以后,小豆豆上廁所時絕不再往下看了,而且從內心里認為校長是最可信任的人,也比以前更加喜歡校長了”。試想一下,如果小林校長采取的是勒令停止的態度,那么對小豆豆這樣一個之前因為嚴重擾亂紀律、“無法管教”而被要求退學的孩子,會產生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良效嗎?
當然,不可否認,對于可塑性極強的孩子們來說,給予他們自主,是有一定風險的,如果尺度把握不當,放任自流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那么,這個尺度究竟應該如何把握?
要確保孩子的生活環境穩定,能夠提供言行舉止的模范,能夠保持健康積極的氛圍。小林校長無疑是孩子們的光輝榜樣,巴學園也正是這樣一個利于成長的搖籃——“巴學園的學生們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什么‘走路時要整整齊齊地排成一行’,什么‘在電車里要肅靜’,或者什么‘吃剩下的食物不要隨便亂扔’啦,等等。一些良好的品德和作風,比如:見到比自己小或者體弱的人就推推撞撞,甚至欺負人家,這是可恥的;看到不整潔的地方就要自覺地隨手打掃干凈,盡量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等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滲入到孩子們的心靈中去的。盡管如此,有的事細想起來還是不可思議的,就拿小豆豆來說吧,幾個月前還因上課時和化妝廣告宣傳員講話而給大家添了不少麻煩,而自從來到巴學園的那天起,她也能規規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學習了”。
當然孩子的生活環境不僅僅是學校環境,還有另一個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好是一個方面,同時要求家庭環境要跟學校環境和諧一致。比如小林校長總是讓孩子們穿最差的衣服去學校,因為在學校里他們可以盡情玩耍,對衣服的磨損是不可避免的。家長們對此也許會難以認可,這樣孩子們在學校與回到家里的環境就會形成落差,而發生沖突時家庭環境往往具有更高的決定力量——“就連信任校長、把孩子放手交給校長的小豆豆的爸爸媽媽偶爾也在心里嘀咕過:‘不要緊吧?’更何況那些早就對小林校長的教育方針持半信半疑觀點的家長了,他們之中有的僅以目前的事實就企圖做出結論,于是便產生了一個想法:‘再把孩子放在這里不管,可就不得了啦!’持有這種想法的家長終于給孩子辦理了轉學手續”,“上一個班里就有一個男孩……最后還是被父母領著走出了校門。他一次又一次地回過頭來向大家揮著手,依依不舍地走了出去”……是的,小林校長的開拓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對小豆豆,毫無疑問是顯著的,但是我們也很遺憾地承認,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這么幸運。
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包括社會環境,都可以歸為外部環境,就孩子的心理發展程度、也就是內部環境來說,要確定孩子已經具備自主意識,能夠判斷行為的好壞,能夠領會大人對自己的信任。當我們在孩子的心中種下喚起他們自主意識的種子,而他們的判斷力并沒有成長到足以理解外部環境尚無法提供給他們這樣的自主,那么這種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落差就很可能會催生嚴重的自主逆反。
小豆豆非常幸運,爸爸媽媽給她創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圍,小林校長及其巴學園更給她建立了成長的樂園,使她純真活潑的天性得以健康發展,即給予充分自主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和諧共融,相互促進,于是這樣一個剛上一年級就因“無法管教”而被要求退學的孩子,最終成為日本著名電視主持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
《窗邊的小豆豆》應該讓教育者(包括家長)都來讀。就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在短期內,絕大多數的孩子不可能在學校享有巴學園給予學生的那樣充分的自主。但是我們都應該學會在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中從每一個可能的細節去給孩子以自主,讓負擔沉重的他們能夠不時感受到自己得到了信任,從而少一些逆反情緒、多一些自覺的為自己將來的考慮,這也就是目前我們可以從小林校長身上學到和做到的了。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