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化是當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和必然趨勢,是實施科教興國的現實需要,也是教師改善自身地位和工作條件的必需策略。但是,考察我國中小學師資隊伍的現狀,我們不能不客觀地指出:與國際師資隊伍現狀相比,我國中小學師資隊伍的專業化程度明顯偏低,而且這已經成為影響當代中國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的消極因素。因此,本文致力于深入剖析影響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的諸多因素,并嘗試提出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升的針對性措施。
一、制約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的瓶頸問題
1.職業地位低
所謂職業地位,一般是指人們從事的某種職業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等方面的總體狀況。由此可見,衡量教師職業地位的高低主要有三個基本標準:一是教師的經濟收入和物質待遇;二是教師的社會地位;三是社會成員從主觀上對教師職業群體能力及整體狀況的評價,即社會聲望。我們可以通過教師和其他職業相比較來綜合衡量中小學教師職業地位的高低。就現實情況分析來看,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地位存在“三低”的現象,這已經成為制約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的一大瓶頸。
(1)經濟收入低。從某種程度講,教師的經濟收入水平直接影響了教師的職業地位。1993年10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從而在法律上保證了教師的經濟地位。經過多年的努力,教師的經濟待遇有所改善。但是,與社會其他各職業相比,教師的經濟收入雖然高于一般的體力勞動者,但卻低于其他一些同樣屬于腦力勞動的職業,教師的經濟待遇總體上仍與其社會貢獻不對稱。
(2)社會地位低。盡管我們的宣傳媒體總是把教師尊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與相當多的職業相比,教師的實際職業地位很難與其相提并論。據孫建華老師的調查,教師職業目前在社會上地位較高的僅占2.76%,地位一般的占43.38%,目前一般但提高趨勢明顯的占31.76%,地位較低的占22.09%。由此可見,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其實際的社會地位并不高。
(3)職業聲望低。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影響教師專業化進程的重要因素是教師的職業聲望。教師的社會聲望較多地依賴于社會成員的主觀意向,其影響因素有很多,既包括教師職業的經濟收入、福利待遇等客觀條件,更依賴于公眾對教師職業特征的認識,諸如教師職業的重要性、知識水平、職業道德等。衡量教師職業的社會聲望可以從教師職業在社會公眾擇業趨向中所處的位置來判斷。就目前我國的整體情況來看,社會成員對教師職業的態度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一方面,教師職業的重要性在社會公眾中似乎已經基本達成共識,但在對人們就職的意向調查時,教師職業卻往往無人問津。另一方面,教師整體分化嚴重,零點公司在對我國11個城市居民進行調查后發現,就職業聲望而言,大學教師在所列出的18種職業中排第3位,而中小學教師則列第12位,差距明顯。由此可見,就教師職業來看,中小學教師整體的職業聲望還很低。
2.從職意向低
教師所應具有的職業理想、職業情感與信念以及責任心等專業精神問題是決定教師專業化的重要因素。現在有很多人不愿意、不安于、不樂于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這已經成為制約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的另一大瓶頸。
(1)很多人不愿意從教。一方面,目前高師院校學生缺乏良好的從教態度與情感。如時偉就教師專業化課題在安徽阜陽師范學院做過問卷調查,在問及541名普通班本科學生“你認為影響教師職業專業化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師的教育情感與責任心;教師的社會地位;其他”時,選擇比例分別是32.7%、21.9%、44.3%和1.1%,充分說明了很多師范院校的學生并沒有從教的意愿與情感,甚至可以說缺乏做一名教師的興趣與理想。此外,在目前的大學生工作選擇意向中,存在著所謂“一流人才研究生,二流人才搞行政,三流四流教學生”等說法,也從一定側面反映了很少有人愿意從教這一事實。
(2)很多人不安心從教。表現在不少教師只是將教師這一職業視為謀生的工具,或是臨時跳板,而沒把教師職業作為自己的專業來發展,不能安心從事教育事業。分析原因如下,一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教師并不需要一流的人才去充當。在這些人看來,當教師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即可,既無需高深博新,也無所謂獨特精專。二是傳統觀念對教師無私奉獻精神過分強調,無視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忽視了其作為普通勞動者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合理需求,使得教師職業的社會功能與其物質待遇嚴重脫節,從而影響了教師積極性的發揮。
(3)很多人不樂于從教。由于種種主客觀因素,中小學教師往往只能成為既定教學構思的執行者,成為一個“教學技工”,沒有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使得他們把教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