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快速發展,需要培養大批既能適應學校發展,又能傳承與創新學校文化的優秀教師。杜絕在職教師的“平庸化”,解決教師個人發展中的“高原現象”,所有這些都不能依靠現行效率低下的教師培訓方式。因此,教師校本培訓這種新的培訓形式就應運而生。
目前,在校本培訓過程中,培訓模式、途徑、手段、管理以及評價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有的形同虛設,有的走過場應付檢查,有的違背教師的需求、背叛教師的意愿搞“以我為中心”的校本培訓,結果培訓者累,教師們不買帳,怎么辦?就此筆者在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建立校本培訓機構,完善培訓制度
1.建立校本培訓機構
目前,多數中小學僅有一名教師兼管校本培訓工作,校本培訓無組織機構。有的學校只重視對校本培訓意義的宣傳,忽視對校本培訓的管理和研究。如何使校本培訓真正促進學校與教師的發展,建立培訓的組織管理機構與培訓指導機構是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我們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校本培訓指導中心,負責校本培訓的組織、協調和管理,保證校本培訓時間、地點、人員和培訓內容的落實。校本培訓管理包括調查教師需求、確定培訓內容、選擇培訓方式、制定計劃及培訓制度、進行成果匯報、評估培訓效果等一系列復雜工作。
2.建立考核評價體系
建立切實可行、能激勵教師主動參與的考核評價體系,是確保校本培訓質量和水準的關鍵。學校制定的教師校本培訓評價標準,應從評價培訓效果出發,著重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全面評價,針對教師發展階段進行全程評價。要注意通過評價促進教師的發展,評價中要強調教師的主動參與,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尊重教師的個性和專業價值。在一種富有人情味的、溫馨的氛圍中,充分調動教師持續學習、主動提高的積極性,將教師參與校本培訓的表現及成績作為個人晉升、評優和選派人員外出學習的參考條件。使教師既是評價的客體,又是評價的主體;既是評價的接受者,又是評價的參與者。
二、制定校本培訓計劃
首先,根據當前社會對教師素質的需求和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以全面育人、張揚個性為主導,設置相應培訓內容,采取切實可行的培訓形式。其次,立足教師隊伍現狀,根據教師隊伍的年齡、學歷、職稱、所教學科等情況制定培訓計劃。再次,根據教師個人培訓需求來制定培訓計劃。教師對自己需要什么最清楚,所以應以教師為主體,制定培訓計劃,設計培訓方案。鑒于學科內容不同及教師個人情況和需求的差異,制定培訓計劃要堅持與教師的培訓要求相結合,考慮他們原有的特色、教育水平、能力和實績,想方設法為他們創造條件,以解決本校教師專業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校的發展。
三、采取多種培訓形式,使校本培訓充滿生機和活力
學校的發展需要多樣化的教師,其所擁有的優秀教師不可能千人一面,他們身上應既體現出學校的共性,又體現出自己有別于他人的個性。多元化、個性化及學科不同性質要求決定了培訓形式的多樣化。
1.集中培訓
此形式適用于通用性知識的學習,如新理念、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教育理論以及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可請專家做報告,與專家對話,幫助教師明確教育發展趨勢,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教育改革創新的使命感,激勵教師主動參與培訓。學校每學期可舉辦1~2次全校性的專題報告會。
2.課堂觀摩
所謂課堂觀摩,是指通過課堂教學實況,讓教師親臨現場觀看、學習、交流、借鑒,以開闊教師的眼界,使之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學技能。這是校本培訓一種常見的培訓方式。可以在以下兩種情況下使用:一是教師外出學習后進行課堂觀摩教學;二是圍繞每學期教研的重點推出課堂觀摩教學。[1]開觀摩課之前,學校要確定觀摩問題,向執教者講清楚觀摩課的意圖,要求并參與執教者的教學設計活動。聽課過程中,做好聽課記錄,記錄內容包括教學過程、聽后啟示、不同觀點、反思等。課后,執教者與教師們共同對觀摩課進行求真務實的討論交流,自由爭鳴,溝通觀點,相互切磋。同時教師還可對他人的實際教育行為、教育觀念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討,在交流中發現問題,學會研究方法。
3.師徒結對
學校專門為青年教師指定教學業務精良、指導經驗豐富的教師為“導師”,按就近、方便、學科對口的原則,采取導師帶徒、全程指導的方法,由一位導師帶2~3名徒弟重點幫教,注重對學徒的教材、教法、備課、上課、評課、說課、學生管理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輔導。學校規定師與徒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定期進行檢查總結。對于認真履行師徒義務的指導教師,學校要給予表彰、獎勵;對于認真學習、善于反思、快速成長并在教育教學上形成特色的青年教師,學校要大張旗鼓地表揚,并盡可能多地提供展示平臺。
4.專家引領教育科研
針對教師教學中的問題,對教師進行相關教育理論、科研方法的培訓。組織教師將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和困難收集起來,分類整理,然后逐一進行討論,篩選出共性的問題,轉入課題研究。在課題的選擇、設計、研究等一系列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參與并接受相應的培訓和指導,從而不斷提高在教育教學中開展科研活動的興趣和能力,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于校本培訓中與專門研究人員的合作問題,應特別注意。教師要增強自主和批判意識,積極主動探索和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通過大量的實踐反思和專家的指導、點撥,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教學能力。這樣既能以教師的學習和培訓促進教科研的深入發展,又能以教科研的開展推動教師主動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接受培訓。
5.教育會診
教育會診是一種針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審議或共同“診斷”,幫助教師解決問題、提升教育智慧的培訓方式。教育會診最常用的是案例會診和現場會診兩種形式。案例會診將教師培訓內容以教學案例的形式呈現出來,經過教師或培訓者講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自己觸動較大的典型事件,然后培訓者和教師一起對鮮活的實例進行分析、討論、評價,最后篩選出最佳的解決方案。現場會診就是培訓者以教師所在的班級為課堂,通過聽課、參觀或觀察等方式深入教育現場,并在此基礎上開展討論、做出判斷。[2]培訓者要針對具體情況對教師的發言進行及時點評。由于每位教師的背景、個性特點、知識結構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自然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展示出他們的亮點,這些亮點匯集起來就形成了燦爛的教育教學之花。
6.以賽促培
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技能比賽活動是促進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如針對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舉行教案設計、說課評課、編制試卷或教學技能競賽,組織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比武等;根據教學需要,進行“三筆一畫”、演講等比賽。通過比賽,促進教師的學、練、思,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由要我培訓變我要培訓。
7.網絡信息交流
教師通過搜集網絡信息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與交流,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學校通過校園網定期發布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信息,發布本校的優質資源,教師通過網絡搜集整理信息、評價加工信息,并將自己的學習體會以信息形式發布,實現教師間的網絡信息交流。網絡信息交流培訓,可使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具有前瞻性。[3]培訓中遇到的問題,也可到其他網站去檢索資料,在教師間進行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8.派教師進修學習
通過了解發現,教師們普遍希望走出校門,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啟迪自我。雖說是校本培訓,也不必完全限于本校,也該走出去,向外校取經。雖然活動場所延伸到了校外,但校本培訓的性質并未發生改變。目前,我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于提高,科研型名優師數量尤其不足,僅靠本校教師來指導新教師往往會遇到不少困難,同時還會出現“近親繁殖”發育不良的現象,因此,外出培訓、交流學習是必要的。
9.校際合作交流
校際合作交流培訓是學校與學校之間開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一種互學互助的教師培訓活動。校際合作的對象既有當地學校之間的校際合作,又有不同地域之間的校際合作。主要采用以下培訓方式。第一,送教代培。通過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培養鍛煉骨干教師,同時也為合作學校送去新理念、新方法。第二,借崗鍛煉。主要采用派學校行政領導、教研組長到合作培訓學校支教的辦法,借合作學校的崗位來鍛煉學校的教師。第三,專題研討。與合作培訓學校就某一專題共同進行研討,以達到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目的。第四,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學校與合作培訓學校合作申報各級課題,開展研究,以課題研究形式帶動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校際交流可以讓學校與學校之間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享學習資源。
當然,以上校本培訓的形式僅是舉例,隨著培訓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與研究,還會發現更多更好的培訓形式供培訓者采用。為保證校本培訓的可持續發展,使校本培訓“活”起來,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我們還要不斷探索和進取。
注釋:
[1]黃憲友.論校本培訓方式的發展與創新[J].教育科學論壇.2006(6).
[2]劉玉鳳.教師實踐性智慧提升的校本培訓模式探討[J].理論觀察.2006(3).
[3]張朝紅.“三位一體”——探索校本培訓新模式[J].北京教育(普教).2006(6).
(作者單位:1.河北保定學院繼續教育部 2.河北農業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