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某高中為穩定教師隊伍,激勵教師勤奮工作,出臺了《骨干教師獎勵方案》。每年從學校經費中拿出一大筆錢重獎骨干教師,被評為縣級骨干教師每人獎勵3000元,校級骨干教師獎勵1500元。按理說,這是一件好事。但是,當這一方案實施了兩年后,發現并沒有預想的那樣有效,反而出現了讓人始料未及的事情。一是學校中出現了忙著發表論文、忙著爭奪榮譽、忙著補課加壓的三忙現象,像班主任、德育、教研等在短期內無法見效,但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卻成了教師們應付的差事。二是教師之間相互拆臺,搞封閉,利字當先,事事斤斤計較,當仁不讓,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被嚴重削弱。三是教師牢騷滿腹,怨言頗多,干群關系緊張。四是部分教師和領導套近乎,拉關系,校園腐敗開始滋長。如此一來,反而加劇了教師隊伍的不穩定。
原因分析
一是忽視了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教師工作的主要動力來自內心的精神追求——塑造人類的靈魂,而不是外在物質的誘惑。如果一味地看重金錢和物質的刺激,發高額獎金,那么會破壞精神層面的需求,從而會扭曲教育的價值取向,使教育工作功利化、低俗化。原先一心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工作之中,忘我工作的教師,也會因此受到干擾。
二是績效主義行為必然的結果。“重獎”教師的做法說白了是一種績效主義行為。在這種管理機制的作用下,會使教師追求對個人有利的和短期內就能見效的東西,即骨干教師認定體系中的幾個剛性指標,如分數、論文和其它各類獎項等等。相反,對個人沒有利益或短期內無法見效的,但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的素質(如非智力因素),卻不愿顧及。正如索尼公司的常務董事曾說的:今天的索尼職工好像沒有了自發的動機,職工逐漸失去工作熱情,公司內追求眼前利益的風氣蔓延。這樣一來,短期內難見效益的工作受到輕視,團隊精神也消失了。凡此種種,原因只有一個,實行了績效主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于需要教師之間相互合作、持之以恒才能見效的教育工作,由此帶來的后果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在“重獎”之下教師們為了爭得高額獎金,而不惜犧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代價,殺雞取卵,學生的負擔由此加重;同事之間為了獲得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相互封閉,相互拆臺,而不惜犧牲他人利益;有的教師為獲取個人利益,千方百計討好校長,校園腐敗由此產生。
三是方案本身存在的疏漏。方案中認定骨干教師的條目無非是分數(或統考中的排名)、發表的論文、文憑、其它獎項及資格證書等。這些東西無法全面反映出教師的師德和工作能力。不少教師認為,除個別很優秀的教師外,大多數教師的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工作量、工作績效都是相差無幾,考評時不少教師往往以零點幾分之差(但這點差別根本不能說明什么)而與“骨干”無緣,與3000元獎金失之交臂,心中難免有不滿情緒。
解決辦法
一是倡導奉獻精神,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尤其需要一支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為此必須積極倡導奉獻精神,培養高尚師德。要堅持正面教育,抓典型、樹榜樣,要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勉勵教師,使之感到教書育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