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課改三年多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回味課堂中呈現出的那些“迷人景觀”:教學評價“百般呵護”、情境創設“百態千姿”、合作交流“百家爭鳴”、自主探究“百花齊放”,著實讓我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可透過“浮華”,審視這些“熱鬧非凡的場面”,卻可以發現潛藏著不少值得我們去理性面對和冷靜反思的東西,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別讓“形式”晃了眼,莫被“假象”崴了腳!
一、棒殺不可取,捧殺更要不得
回首過去的教育,我們對學生似乎太多一味的批評指責,教育的“無人化”傾向十分嚴重,有人形象地稱其為“棒殺”,這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創造意識的發展、潛能的發揮……當然,“棒殺”是絕對不可取的,對此,我們已有共識,無需贅述。而今,新課程提倡鼓勵性評價。《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也強調:“評價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教師的評價應采用鼓勵性的語言,積極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于是如今的課堂贊美之聲不絕于耳!如:一節數學課上,教師問:“三角形有幾個角?”一生答:“三個”,教師表揚道:“棒極了,你真聰明,大家為他鼓掌!”諸如此類的景象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中屢見不鮮。
一些教師片面地認為,課堂上不大張旗鼓地表揚和鼓勵,就是與新課程理念相違背,于是為了體現“人本”理念,便盲目地進行所謂的“鼓勵性評價”,使不置可否的態度、廉價低俗的表揚充斥著整個課堂。試想,學生回答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也能讓老師翹起大拇指,是否會使學生認為這是對他智商的侮辱?這樣做會不會導致孩子形成淺嘗輒止、功利浮躁和隨意應付的不良品格呢?此外,過多、泛濫、無度的鼓勵評價,孩子還會在乎嗎?長此以往,會不會使表揚失去其應有的價值,使學生們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在名目繁多的物質獎勵刺激下,逐漸褪去成功和進步應有的喜悅,漸漸地“迷失自我”, 最終形成“表揚依賴癥”?筆者認為,這是另一個極端,是“捧殺”。“捧殺”同樣要不得!
其實,評價的首要原則是客觀公正,在這個基礎上,堅持鼓勵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價值的評價。在實踐新課程時,我們不要認為只要對學生肯定了、表揚了、鼓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重要的是要讓評價遠離“浮躁”,避免絕對化、形式化的傾向。帶有真情的、恰倒好處的評價,才能打動孩子的心靈,才能使評價成為他們學習的不竭動力。鼓勵性評價關鍵是要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讓評價真正發揮其保護自尊心、樹立自信心、激活進取心的作用。反思我們的課改實踐,“棒殺”不可取,“捧殺”也要不得!
二、自由誠可貴,自主價更高
《課標》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確,避免過分依靠單純的模仿和機械的灌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識。可是,反觀我們的課堂實踐,很多教師把“重要”演繹成“必須”和“唯一”,好像沒有自主學習就不是新課程的課,插手或者干預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是違背了新課程理念,于是他們往往“削足適履”,讓教學內容去迎合學習方式,片面追求教學方式的新課程化,令自主演化成自由,使自主學習遺失了價值引領。
如:一位教師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時,首先出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