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就一個字。在美麗的水電城——宜昌,在“全國首屆小學作文教學論壇”的現場,在王崧舟老師的作文教學課堂,這一個字,被演繹成了一篇篇動人的文章。我有幸親歷了這個演繹過程。或許,是這詩意的課堂觸動了靈性的綻放,我很自然地聯想到王國維《人間詞話》里的“三重境界”,這里,也想用這充滿詩意的境界來表達內心真實的感悟。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師:請拿出一張準備好的紙,這是一張干凈的白紙,清清爽爽,沒有一個字。
生:(拿紙等候)
師:請拿出筆,聽清楚要求。在這張最干凈的紙上,寫上你在這個世界上最愛的五個人。也許你最愛的人不止五個,可只能寫五個。
生:(開始寫)
師:因為是你最愛的人,所以你的字一定是最工整的。你在寫的時候,他們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你的面前。不著急,我們有的是時間。
生:……
師:最愛的五個人啊,帶給我們是快樂,是溫馨,是幸福,是家。好,現在請你拿起筆,聽清楚要求:在我們最愛的人當中,請你劃去一位。
生:(沉思、為難)
師:對不起,老師讓你難過了。但這是規則,必須劃去。請大家再劃去一個。
生:……
師:孩子們,記住,這是規則!生活中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你非常非常希望永遠和他們在一起,可是,在一個雪花飄飄的早晨,或在一個大雨傾盆的黃昏,他們其中的一位離我們而去,永遠永遠不會再回來。孩子們,請拿起筆來,再劃去其中一個。
生:(有的哭了)
師:放下筆,深深地吸一口氣,在干凈的白紙上,還剩下最后的兩位,不管他們是誰,一定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定是這個世界上你最愛的人,一定是你生命中最難以割舍的人,看著他們,你浮想聯翩,你心中浮現曾經有過或不曾有過的感受,你是那樣那樣需要他們。我知道這非常殘忍,可這是規則,必須把這最愛的兩個人劃去。
生:(趴在桌子上,流淚)
……
《“愛”就一個字》,臺灣歌手張信哲幾乎把這首歌唱到了家喻戶曉。說六年級的學生也能信口哼來,我絕對相信,可要說這群孩子能將這個掛在嘴邊的字,寫成一篇篇觸及心靈的文章,我表示懷疑。王老師巧妙地將心理測試的內容引進作文課堂,很快地吸引了學生的好奇,看到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輕松而理性地進入狀態,我的懷疑開始動搖。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是“悱憤”狀態是啟發教學的基礎。王老師正是利用了測試中虛擬的失去,一步步將學生送上空無人煙的“高樓”,送進“高處不勝寒”的境地。雖然這對習慣了被照顧、被保護的獨生子女來說是“殘酷”的,但看到孩子們的心情在一次次的“失去”中變得復雜,目光在“望盡天涯路”的“悱憤”中變得凝重,我又不得不從心里贊嘆這一精巧的設計。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片段一
師:請注視干凈的紙上這五個你最愛的人的名字,靜靜地看著他們,你覺得他們還是五個符號嗎?
生:不是,我看到了五個活生生的人。
師: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覺很溫暖。
生:我感覺是心與心的溫暖。
生:是無微不至的愛。
師:請換一張紙把剛才的過程以及你的感受和體會寫下來,三分鐘。
片段二
師:你劃去了誰?
生:我劃去了我的舅媽,因為我覺得她在我的生活中不經常跟我接觸,只是在我小的時候,她常帶我玩,所以我把她劃去了。
師:這不是理由,因為我分明看到你在劃的時候,手在顫抖。
生:我心里不想劃,可是……(孩子哭了)
師:我理解,但這是規則。
片段三
師:當你的筆尖觸及你奶奶的時候,心里是什么感受?
生:難受,不甘心。
師:還可以用別的詞來形容內心的感受嗎?
生:舍不得,很無奈!
師:當你劃去爺爺的一瞬間,你想到了什么?
生:爺爺無微不至的愛
師:你能說一件事情嗎?
生:有一次……(學生敘述了她生病時,爺爺送她去醫院的事情)
師:你用手中的筆劃去了他們的名字,你們感覺那筆還是筆嗎?
生:它變成了一把刀,割斷了親情……
片段四
師: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父親、母親是最親的人,失去了他們的愛,你感到無助,你仿佛來到了什么地方?
生:荒蕪人煙的地方。
生:我仿佛掉進了冰窟窿。
師:你孤獨,你想大聲地喊——
生:爸爸、媽媽,我愛你!
師:我也有最愛的人,那是真的失去。我覺得很奇怪,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了嗎?他們都好好的,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這是一個問題,你們這個年紀是該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請同學們把剛才發生的那一幕,用你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記下來。從上課的第一分鐘開始,老師說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在你做的過程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的同桌,你的伙伴,你要好的朋友,其他的同學,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在說些什么,他們有一些怎樣的表現?當你面對這五個最愛的人的時候,當你一次又一次地將他們劃去的時候,你的手,你的筆,仿佛……當最后兩位被你劃去的一剎那,你腦海里邊冒出的又是怎樣的畫面,一段怎樣的故事?孩子們,把所有的這一切都用你的文字記下來。給大家十五分鐘的時間。好,開始。
“‘愛’就一個字。”然而更多的時候,它像空氣,像水分,像陽光,因為免費而遭忽視,因為習以為常而被遺忘。但是,有一天,你發現這些東西在一點點消失,你恐慌,你窒息……你突然間感到愛對于你是多么重要!你想傾訴,想表達……“作文課就是要讓孩子們尋找到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找到這種難以抑制的感覺,要讓他們感到有話想說。只有情動于中而辭發,孩子們的作文才能夠做到下筆如流水。我們的學生不是沒有生活,而是沒有深刻的體驗。”這是我在王老師簡短的報告中記下的“語錄”。我突然明白:王老師勇敢而執著地選擇“親情測試”這個頗有爭議的材料作為習作教學的課程資源,其實是在踏踏實實地做著一件事情——幫助學生尋找一種深度的情感體驗。王老師的指導是到位的,從“寫下”到“劃去”,他指導的角度不同:“寫”重在整體感知擁有的幸福,“劃”重在細致體驗失去的痛苦。而在四個“割舍”的環節中,每一步指導的側重點都不相同:有“說表現”,有“談感受”,有“想象畫面”,有“回憶事件”……不是一步到位,亦不是浮光掠影,無論哪一步都滲透著深深的情感、濃濃的愛意。從“顫抖”到“不舍”、“無奈”,再到“孤獨”、“無助”,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步深入,最后用15分鐘的時間,寫就一篇篇飽含深情的文章。
三、“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