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務院《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實施情況顯示,2005年中國流動人口約1.5億,18歲以下留守在農村的兒童已達2000萬,并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的比例已高達18%至22%。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發展成才,既涉及這些兒童的權益保護,更牽動著千萬家長的心,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關系到社會安定。本文從農村留守兒童引發的社會問題入手,分析其產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障留守兒童權益的法律和政策建議。
一、農村留守兒童引發的社會問題及其原因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流動人口開始大規模出現以來,留守兒童就產生了。但作為一個突出問題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則是在2002年特別是進入2004年以后。
兒童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生活,這種共同生活能夠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育提供比較理想的環境。而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或至少一方恰恰不能與這些兒童共同生活,傳統的雙親教養模式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多種形式的家庭教養結構:家庭結構不完整、隔代教養、寄養。子女與父母聚少離多,親子互動減少,由此親子關系也會不同程度地疏遠。這種社會轉型期特有的家庭教養結構使留守兒童的親子教育嚴重缺失,并給留守兒童的安全、心理、學習、生活、行為等方面帶來一系列問題。它使得留守兒童權利的實現狀況令人堪憂,并對社會穩定產生不良影響。
留守兒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監護,極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如留守兒童易成為被拐賣的目標、留守女童遭受性侵犯或面臨性交易的危險增大;留守兒童無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父母感情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個性、心理發展中的扭曲和變形,久而久之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社會化過程;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一般都不容樂觀,他們中的成績優秀者很少,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成績都處于中等偏下;此外,因監護權的缺失和不到位,留守兒童違法犯罪現象時有發生。
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大的層面上說,經濟、戶籍與教育體制的不合理是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而貧困是造成留守兒童最重要的原因。由貧困而產生留守兒童監護權的缺失或不到位,并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我國義務教育實行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的原則,適齡兒童少年只有在其戶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國家所規定的義務教育。目前還有多數城市規定,外出務工者如果帶孩子進城就讀,要繳納一定的借讀費和學雜費,許多無力負擔的農民工只好把孩子送回農村。盡管許多城市建了不少民工子弟學校,專門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就讀問題,但相比大量隨父母來到城市的農村孩子而言,民工子弟學校的數量還遠遠不夠,遠不能滿足民工子女教育的需求。
教育的省際不銜接,也導致許多孩子不得不當“留守兒童”。絕大多數的農民工子弟最多在打工城市讀到初中畢業就回到老家。這是因為新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之后,各省教材和高考命題不再統一,因此,孩子就讀地與戶籍所在地使用的教材和高考題可能是不一樣的。為了孩子未來能順利地在戶籍地考上大學,許多家長不得不忍痛把孩子送回戶籍所在地使其成為留守兒童。
二、對農村留守兒童權益保障的法律和制度建議
我國于1990年8月29日簽署《兒童權利公約》,1991年12月29日獲批準加入,同時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在符合憲法第二十五條關于計劃生育規定的前提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的規定履行公約第六條所規定的義務。公約于1992年4月2日對我國生效。該公約的要旨是:兒童應成為其權利的主體,兒童和成年人具有同等的價值,兒童的尊嚴必須得到尊重,應以通常尊重人權的方式尊重兒童的權利,并賦予兒童以任何人都可以要求享有的人權,承認兒童的人權并將兒童的人權置于國際人權保護的核心。
兒童人權是普遍性人權的組成部分。兒童人權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現在:權利的主體易受傷害;權利的享有需由成人加以保護;行使權利的能力受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