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今年著重要抓好九個方面的工作,“堅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被列為其中第六方面“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點,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對于如何促進教育快速、和諧地發(fā)展,溫家寶總理做出了具體的部署,代表們也對他們關心的話題進行了討論,提出了建議。可以看到,總理提出的問題,也正是代表們關心的話題;代表們提出的建議,也是2008年政府工作的重點。這充分說明,不管是政府還是代表們都更加務實,更加理性,這使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會向著公平、優(yōu)質的方向,取得更大的成就。
2008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堅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一是在全國城鄉(xiāng)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繼續(xù)增加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提高保障水平。適當提高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費的補助標準。認真落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措施。在試點的基礎上,從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這是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促進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舉措。二是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加強職業(yè)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深化職業(yè)教育管理、辦學、投入等體制改革,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優(yōu)化學科專業(yè)結構,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普通高校招生增量繼續(xù)向中西部地區(qū)傾斜。
義務教育關鍵詞:質量 公平 延伸
從2008年起我國將全面實現城市義務教育免費,這一舉措將在推動教育公平發(fā)展、保障公民受教育權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代表們對此表示熱烈贊同,同時也對其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義務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提出了建議。
針對當前義務教育在城鄉(xiāng)、區(qū)域、校際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的現狀,全國人大代表虞國慶建議,國家應建立并實施義務教育階段辦學的“國家標準”,避免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虞國慶說,雖然目前義務教育普及率很高,但只是低水平的普及和就學階段不完整的普及。應該由國家制定統一標準,對辦學點狀況進行核定,對現有教育資源進行優(yōu)化整合,建立以均衡為目標的義務教育評估體系。
同時,在現行的義務教育經費管理體制和戶籍制度下,流動兒童的教育經費不能隨學生流動的問題困擾著各級教育部門,也成為流動兒童就學的一個重要障礙。為此,全國政協常委葛劍雄提出,國家用于義務教育的經費,應能隨著學生實際流動而轉移,即實行早有人提出的教育卡(券)制度,給每位學齡兒童發(fā)一張“教育卡(券)”,不論遷移到哪里,都可以憑卡就學。并建議在戶籍制度尚未取消城鄉(xiāng)、城鎮(zhèn)、地區(qū)間遷移限制之前,應該允許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其他戶籍不在本地人員的子女進其實際生活所在地的高中學習。
隨著我國普九工作的完成和免費義務教育的實現,有委員提出了義務教育的延伸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劉焱認為,城鄉(xiāng)教育差距最大的領域是學前教育,不能讓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建議國家應該將“學前一年教育”納入國家義務教育的領域,以剛性的制度安排保障農村的孩子們(包括流動兒童)能夠獲得一定的學前教育機會。
職業(yè)教育關鍵詞:重視 深化
在溫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職業(yè)教育有了一些新的提法。全國人大代表陳聯群敏銳地捕捉到了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新提法。“這次談的‘基礎能力建設’是個新詞,這與‘基礎設施’又不一樣了,包括的面很廣,把師資都包括進去了,所以說這個用詞是很嚴謹的。”她還提出,代表們對于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討論得太少了。陳聯群代表認為:職業(yè)教育在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教學大綱方面都要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革。全國人大代表呂新萍則提出,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非常適合寧夏貧困山區(qū)經濟發(fā)展現階段的要求。希望國家在制定新的規(guī)劃時,有針對性地支持寧夏南部山區(qū)的職業(yè)教育,特別是向這些地區(qū)的職業(yè)教育實行經費傾斜政策。
高等教育關鍵詞:改革 公平
全國人大代表顧海良在今年的兩會上呼吁,“高等教育的重點投入,要和高等教育的調整和教育體制的改革結合起來。”認為高水平大學建設要充分注意三項改革:教育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評價制度的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鄭永扣建議,國家在高水平大學和教育部直屬高校區(qū)域布局中,應結合制定和實施中部崛起政策措施,加大傾斜支持力度。全國人大代表王剛對現行高考招生制度提出疑問,提出六條建議:一是合理調整高校布局;二是按目前全國統一高考的年度錄取率,根據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的人口、考生基數確定招生計劃;三是實行全國統考統招;四是擴大高校自主招生數量;五是改革報考政策與戶籍制度;六是實施各高校全國范圍的完全自主招生。全國人大代表洪可柱提出了關于“確保高招公平、實行高考錄取分省定額投放聽證制度”和關于“取消發(fā)達地區(qū)的高考特權、實行全國三十所名校聯考與地方自主招生兩次考試相結合模式試點”的建議,并設計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希望從制度層面對高招不公加之糾正。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辦好各級各類教育,必須抓好三項工作:一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深化教學內容和方式、考試和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切實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二要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完善和落實教師工資、津補貼制度。三要加大教育事業(yè)投入。今年中央財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將由去年的1076億元增加到1562億元,地方財政也要增加投入;進一步規(guī)范教育收費;鼓勵和規(guī)范民辦教育發(fā)展。沒有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沒有國家現代化的未來。要讓孩子們上好學,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
素質教育關鍵詞:高考平行志愿 農村教育創(chuàng)新
今年教育部首次在全國各地推廣高考平行志愿的填報辦法。不料這種志愿填報方式在部分代表委員之間引發(fā)爭議。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表示,和過去“志愿優(yōu)先”相比,考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則表示,雖然這種辦法主觀意愿是好的,可防止“高考落榜”現象發(fā)生,但它同時存在不少令人憂慮的問題,強化分數,違背素質教育理念。
在城市化進程的背景下,素質教育在農村教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存在的問題也更加嚴重,農村素質教育關系著農村社會的未來。全國人大代表龔玲呼吁要大力推進農村教育創(chuàng)新,以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將發(fā)生的激劇變化。龔玲建議,要使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緊密結合、協調,尤其是對農村學校布局結構的調整,要規(guī)劃未來新城鎮(zhèn)建設中的學校布局,使學校建設與社區(qū)建設相協調,也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農村教育要著眼于造就具有現代精神的新一代農民,為改變中國的二元社會結構儲備人力資源。
教師隊伍建設關鍵詞:教育公務員 免費師范生
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一直是近幾年備受關注的話題。此次兩會上,該問題又引起了代表們的熱議。周洪宇代表提出了關于建立國家教育公務員制度的議案,認為這是解決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中一些棘手問題的根本途徑。全國人大常委龐麗娟也提出建立國家教育公務員制度,同時呼吁建立國家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教師特殊津貼制度,以法律等剛性制度切實保障農村教師待遇、地位的提升。
2007年開始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試點,政策實行近一年后,多位教育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建議,認為現行免費師范教育政策應改進。東北師范大學副校長薛康委員坦言,部分免費師范生缺乏學習熱情、缺乏動力,免費師范生的考評機制、競爭機制乃至退出機制都不完善,還不宜在全國的師范院校推行。蔡繼明委員認為免費師范生教育應該在省及省以下師范院校重點推行,并提出國家對師范教育的重視和對中西部基礎教育的支持不應局限在師范院校內,可以試點在急需教師的中西部地區(qū)綜合性大學和一般性大學發(fā)展師范教育專業(yè)。蔡達峰委員提出,需要鼓勵和支持的主要應該是義務教育困難地區(qū)的師資建設,建議為了確保教師隊伍建設,可以設立兼職教師、短期教師、志愿者教師等各種崗位,給予各種鼓勵政策。蔡達峰還認為,高等教育不是義務教育,免費教育的概念不能隨便提出。
在此次兩會上,高校青年教師的待遇過低,并因此造成高校教師不斷流失問題也引起了代表們的關注。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委員表示,青年教師的待遇與工作所應該獲取的酬勞很不對稱。南開大學副校長陳永川委員提交了一份名為《關于關注高校青年教師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在高校工資的分配中,適當向青年教師傾斜,同時,在各項基金的申請中,繼續(xù)加大青年項目的比例。而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郝平委員則提交了一份《關于為高校青年教師集中建設兩限房和經濟適用房的提案》,建議有關部委協調出臺方案,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在各個高校集中的地區(qū),投入財政專項資金,專門劃撥建設用地,為高校青年教師集中建設兩限房和經濟適用房,以此解決青年教師的住房問題。
(責任編輯:張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