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需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實際需要,從學生的現有道德水平出發,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起到規范和引領作用,而部分中小學德育卻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和盲點。
一、當前中小學德育的現狀
(一)德育內容脫離實際
在一些中小學,學生喝酒、吸煙不乏其例,有些學生夜不歸宿,整日迷戀于網絡,更為嚴重的是各種各樣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層出不窮。導致這種狀況的部分原因在于德育過分地重視知識的傳授,忽略、脫離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很少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需要和學生的精神需要,難以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起到指導和教育的作用,片面地認為學生掌握了道德知識,相應地就會擁有理想的道德行為,學生也難以把這些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
(二)德育評價方式單一,目標“高、大、空”
當前的德育評價方法主要側重于考查道德知識,很少考慮其實效性,導致部分學生成了學校、老師的“棄兒”,學習成績上不去,思想上放任自流,于是便把注意力轉向其他方面,吸煙、喝酒、上網、打架等等。有人形容學校德育狀況成“金字塔”型:小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研究生是文明宿舍教育,留學生是熱愛家鄉教育。初中學生不會洗衣服,高中生不會疊床鋪。高校開學期間,不少學生的家長扛著行李送孩子到校,而那些天之驕子卻安然自得。
二、德育生活化的途徑
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組織保證生長的各種力量,以保證教育得以繼續進行。使人們樂于從生活本身學習,并樂于把生活條件造成一種境界,使人人在生活過程中學習,這就是學校教育的最好產物。”[1]陶行知先生也認為,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過勞動的生活就受勞動的教育,過科學的生活就受科學的教育,過藝術的生活就受藝術的教育,過健康的生活就受健康的教育。也就是說,無需他求,生活本身就在對人們進行教育。魯潔教授曾談到,“課程內容的德育生活化只是一個起點,最終和學生的生活融在一起,才是課程的最終歸宿”,“德育課程作為一門生活實踐的課程,從生活出發還必須讓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與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斷發生動態聯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成為其中的一個‘活性因子’去改善人們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去學會過一種有道德的社會生活。這才是具本質意義上的回歸”。[2]
一言以蔽之,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能忽略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教育應該和學生的日常行為結合起來,針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調整德育目標,完善德育內容,采用多種德育方式。
(一)關注學生的家庭生活
“即使是在目前父母和家庭的影響日益削弱的時代,父母親在孩子的幸福和發展中仍然承擔著主要的責任。”[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再優秀的教師也難以替代家長的作用。中小學生在入學之前所養成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對其以后的成長特別重要,家長要抓住其關鍵期,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的養成教育,并以身作則。
實例1:筆者所了解的一位家長,在辦理存款手續時,由于信貸員疏忽,多付給了6000元。當時,孩子的母親及孩子都在身邊,孩子的父母商量后,主動把6000元退給了銀行。父母的一言一行在無形中教育著、影響著自己的孩子,一次,學校門口的商店多找給了這個孩子三角錢,她毫不猶豫地把三角錢退了回去。
(二)關注學生的學校生活
1.教師應該身體力行
實例2:記得有一次,學校安排我們班打掃廁所,同學們面對臭哄哄的便池,都退了出來,看到此景,我拿著鐵锨干了起來,同學們見老師帶頭干,也爭先恐后地干了起來。無論春夏秋冬,霜雪嚴寒,我每天堅持長跑,把“不斷進取,超越自我”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樣既鍛煉了自己,也感染了學生,學生畢業后還不斷提到,老師堅持不懈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時時激勵著、影響著自己。(源自:河南省鶴壁王莊鄉一中牛星慧老師的自述,下同。)
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指出“灌輸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談到“做學教”的問題,“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真學”。身教勝于言教,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每天處于幾十雙眼睛的觀察下,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學生。教師只有在平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在各方面為學生做出表率,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一代新人。
2.抓住教育契機,充分利用活動感染學生
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學生有什么樣的活動,便會有什么樣的體驗,也便會有什么樣的發展。
實例3:在我擔任班主任期間,所在班級的一個物理老師眼睛做了手術,我帶頭捐資二十元,同學們你一角我一塊,有的甚至捐了十元,買了一些水果,去看望這位老師。當同學們看到老師還在打點滴,一只眼包裹紗布,而另一只眼睛卻連近在咫尺的物品也難以看清楚時,同學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這次活動的開展,使學生體驗到身體健康的可貴,體驗到人與人之間情的可貴、愛的價值。我抓住時機,開展了以“愛”為主題的班會,教育學生愛己愛人、珍惜友誼。有一位女同學因一件小事和一位男同學鬧了矛盾,經過這次活動的開展,他們主動和好。當時恰逢“兩免一補”的實行,名單上有這位女同學而沒有那位男同學,而男同學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跟著祖父母生活,家庭生活也比較困難,雖然這位女同學的家庭經濟狀況也很差,但是當她得知情況后,主動要求把這個名額讓給了那位男同學。
當然,一兩次活動不一定能改變學生的思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背景,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讓德育主體置身于生活中、置身于活動中,通過活動教育學生,通過心與心的交流感染學生,通過自身的榜樣影響學生,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學生的不良習慣一定會慢慢消失并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3.利用閑暇時間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教育效果的最優化,往往似和風細雨,“潤物細無聲”。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不一定都要在學校、課堂、辦公室進行,教師可以在一些非常規的教育場合,利用閑暇時間對學生實施教育。比如上公交車要排隊,見到老人要主動讓座,吃剩的果皮要入垃圾箱,公共設施要愛護,答應別人的事情要履行,處處是教育,時時在教育。農村孩子可以在父母的指導下,嘗試刷碗、做飯、整理自己的物品,到田間拔草、剔苗,感受勞動的艱辛,認識到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平時要充分利用一些活動去教育學生。比如,在植樹節進行環保教育,勞動節進行勞動教育,“七一”黨的生日、建軍節、國慶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教師節進行尊師重教教育等等。道德教育要更多地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精神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因時、因事進行教育。
注釋:
[1]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9,60.
[2]魯潔.再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向生活世界的回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4).
[3]馬克斯?范梅南.教育的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7.
(作者單位:1.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2.河南省鶴壁王莊鄉第一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