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2007年9月3日刊登的文章說,在大阪,孫海平締造了一個神話——他親自訓練的劉翔成為世界跨欄界第一個大滿貫得主;連著兩年冬訓帶教的史冬鵬在一年之內三易個人最好成績,并在決賽中一舉邁入13秒20大關;點撥了不到兩個月的邢衍安第一次參加世錦賽便闖入半決賽。
孫海平教練當然不是天才,他的執教方法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摸索,他自己做過運動員,劉翔之前的弟子是陳雁浩,但成績都不甚理想。他曾做過有意思的對比:“陳雁浩的訓練量是我當運動員時的一半,劉翔的訓練量又是陳雁浩的一半。劉翔每天的訓練時間是兩個多小時,最多也就是4個小時,其余時間都是調整放松。”中國體育界長久以來一直講究大運動量,孫海平教練的做法無疑是和傳統的訓練方式大相徑庭的。
“從比賽中找出問題,在訓練中解決問題,隨時隨地調整訓練。”這是孫海平賦予劉翔成功的最大秘訣。每次劉翔參賽,孫海平總會帶一個高速攝像機,把徒弟從起跑前一直到撞線后的全過程拍攝下來,回去以后再一幀一幀地研究。正是這研究,找到了問題之關鍵,使訓練能切中肯綮,減少了無用功,縮短了訓練時間。
敢于挑戰傳統,顛覆權威,孫海平的執教理念大膽而智慧;他的“做減法”,頗值得學習——教師的工作與教練的工作有相通之處,教師面對長期以來高耗低效的教育的困境,是否應該像孫海平一樣做一個有智慧的人,更有智慧地工作?
長期以來,我們不停地為教育做著加法,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有目共睹,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但實施起來舉步維艱。這固然有東方傳統的“望子成龍”的文化心理、獨生子女無法回避的家庭期盼、就業生存壓力的前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教育觀念的陳舊,以及不合理的教育考評機制帶來的教師之間的惡性競爭,這種競爭讓我們的教育有做不完的作業、數不清的考試,唯獨沒有快樂健康生活的空間,師生均不堪重負。靠延長學習時間加強學習強度來獲得分數,被越來越多的中小學認可并實施,功利在教育中泛濫。
雖然“熟能生巧”已經得到大家的認可,但“熟能生厭”也是不爭的事實,課業負擔過重,必然損害獨立思考能力,使教育成為記憶之學、機械之學,剝奪了質疑的權利,淹沒了探索的渴望,就無從談及創造。負擔過重導致的結果不僅僅是認知的膚淺,它還扼殺了興趣和健康。
孫海平為什么敢于在大家都強調大訓練量的今天減少訓練量?這種膽識來自對運動規律的深刻認知。有人曾開玩笑說:劉翔的成績越好,教練孫海平的頭發就越少。尋找規律,突出個性,以正確的思考作為行動的向導,事半功倍的背后是辛勤的精神勞動。一幀一幀的畫面研究,一次一次的比較鑒別,“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智慧在艱苦的深思中產生。艱苦的深思需要“視為止,行為遲”的專注,也需要足夠的時間。教育的可悲現象之一,在于教師在繁重的教學任務和殘酷的考評機制下,成了“體力勞動者”,無法專注地深思,從而漸漸地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忽視對教育規律的思考,“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就必將成為一句空話。教育者肩負著民族的未來,怎能拋棄思考?我們不但要思考學生學的過程,更要思考自己教的過程,用教育的“高速攝像機”攝下教育的過程,然后研究分析,問一問教育的主題是什么?教學方式是什么?明白了教育為何,教育何為,才能激活教育的肌肉,增強教育的機能。
智慧到底是什么?西班牙哲學家雷蒙?潘尼卡指出:“智慧要求有洞見、技能和才智。然而,智慧又超越它們并且抵達另一不同層次,另一深度。”《辭典》對“智慧”的具體解釋為:“智,意為決斷。慧,意為揀擇。”決斷就是決疑斷惑,揀擇就是考察切要。智是對事物的觀照,慧是對事物的了知。這種“觀照”“了知”就是雷蒙?潘尼卡所說的“另一不同層次,另一深度”。孫海平教練的“高速攝像機”起到什么作用?起到“觀照”“了知”并向高層次訓練進發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孫海平不僅拍攝劉翔,他還拍攝了阿蘭?約翰遜等名將的訓練和比賽,通過更廣泛地“了知”來突出訓練的“個性”。他針對亞洲運動員肌肉力量先天不足的特點,對劉翔采取專項肌肉訓練,結果使劉翔身上的每一塊肌肉,都為110米欄而動了起來。
需要強調的是,智慧不等同于知識,知識固然可以催生智慧,但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并不等于就掌握了智慧。現實中有很多人,知識豐富但智慧不足。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識技能這個膚淺的層面,教師應該做學生智慧的開發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智慧地做事,不搞一刀切,擯棄機械化,改變視角或采取新的視角,發現個性發展個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張揚個性,成為他自己而不是別人;讓他們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能提出更多的為什么,讓他們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他們敢于質疑和評判,讓他們有足夠的自信,有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和對真善美的熱切渴望,讓他們能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惟其如此,教育才能充滿彈性和活力,擁有長久的生命力。
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智慧“使得一個人能干并有遠見,能很好處理他的事務,并對事務專心致志。這是一種善良的天性、心靈的努力和經驗結合的產物”。“風物長宜放眼量”,教師的工作負擔過重眾所周知,但是做同樣的工作,它的出發點,可以是因為恐懼和受到強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榮譽的好勝心,也可以是對于對象的誠摯的興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行為的動機會直接影響到行為的結果,要追求教育的質量,應該更有理性梳理自己的思想,尋求心靈的平衡,以便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達到教育的高境界。
“智慧的特征是喜悅、歡愉、幸福”,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被教育者實現自我教育,快樂地學習,從而成就幸福的人生。人生總是為智慧的人預留一份令人歆羨的成功,未來也在等待著智慧的人去打開它的秘密,我相信,如果教育本身有智慧,就一定能夠培養出智慧的人,而有了智慧的人,就一定能創造美好的明天。
(作者單位:江蘇省清江中學)
(責任編輯: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