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使教師的角色和教學過程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要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的學習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要成為師生互動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課堂觀察是實現師生交往的第一通道。只有教師學會了觀察,交往才能順暢,教學才能事半功倍。
一、教師課堂觀察的意義
課堂觀察是教師運用視覺、聽覺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地收集學生的行為信息,以圖解釋和改善課堂教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它是教師研究課堂的基本方法,它能促進教師個人理論的轉變。真正決定教師行為的是教師的個人理論,這種建立在公共理論與教師實踐感悟基礎上的個人理論內隱而深刻,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在教師個人理論的轉變過程中,“外力”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教師個人理論的轉變不是僅僅依靠外力的“指示”和“指導”就能實現的,它更多地依賴于教師的自覺發現。課堂觀察能激發教師的自覺發現,從而實現教師個人理論的自覺轉變。
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在此意義上,真正的教育是從心與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