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時下,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很注重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但怎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舊金山的漁人碼頭,有一處海獅聚集的地方,游客只能遠距離地觀賞,碼頭上貼著布告:“此處碼頭屬美圓海軍所有,喂食、丟擲或恐嚇海獅,移送法辦。”美國在保護野生動物這方面,確實是先進國家,連“恐嚇”動物都會被法辦哩!
正出神觀看海獅的時候。一群小孩子吱吱喳喳地走到碼頭,由兩位年輕的女老師帶領,原來是幼稚團的老師帶小朋友來看海獅,戶外教學。在碼頭邊的大人紛紛把最佳的觀賞位子讓出來給小朋友——在札讓和疼惜老弱婦孺這方面,美國也是先進國家。
我聽到幼稚園的老師對小朋友說:“你們有沒有看到右邊那只海獅脖子上有一個圈?”
“有!”
“那不是它的項鏈,而是它的傷痕,這只海獅小時候在海里玩,看到一個項圈,它就鉆進去玩,沒想到鉆進去就拿不出來,小海獅一直在長大,項圈愈來愈緊,就陷進肉里,流血、痛苦。就在它快被勒死前被發現了,把項圈剪斷才救了它。”小朋友聽得入神,臉上都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
“所以,你們以后千萬不要亂丟東西到海里,可能會害死一只海獅。”老師帶著小朋友走了。
我在清晨的漁人碼頭深受感動,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但愿我們的老師也都能這樣地教育孩子。
(選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海獅的項圈》)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確,這真是最好的教育!我們從小朋友臉上十分痛苦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已經真正明白:千萬不能亂丟東西到海里!而且,不是一時的,一輩子都會銘記于心!那倒不是因為害怕會被“法辦”,而是出于對海獅的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人文情懷!相比之下,那一塊“此處碼頭屬美國海軍所有,喂食、丟擲或恐嚇海獅,移送法辦”的牌子顯得是那么的脆弱無力!
筆者不由地想起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多老師總喜歡用“恐嚇”的教育方式,譬如“不能隨便亂扔紙屑,被值日老師發現了會被記名字、扣班級的分數”、“自習課上不允許隨便講話,否則就要受到懲罰”之類的“布告”。的確,環境衛生情況好轉了,班級紀律大大改觀了,但是,要知道,這都是在“棍棒”的“威逼”之下形成的,這只是一種暫時的表面現象。因為,學生在學校里不敢亂扔紙屑,那時因為他害怕被記名字、被扣分,不是他的自覺行為,試問,他走出了校園,離開了值日老師的監視范圍,還會如此嗎?學生在教室里不敢隨便講話,那是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試問,他走出了課堂,在受不到懲罰的一些公共場所之中,還能如此嗎?
我們不得不佩服文中那位老師的高明,她并沒有指著布告的內容讀給學生們聽,也沒有向學生描述“法辦”是如何令人恐懼,而是通過一個故事,讓他們去走近海豚的傷痕,走進海豚的痛苦,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撼,靈魂受到了洗禮,知道了亂扔東西到海里會傷害到其他的生命,懂得了要為他人考慮。也正是如此,林先生在他文章的最后說出了“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但愿我們的老師也都能這樣地教育孩子”這句話。的確,我們也應該向文中的那位老師學習,我們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看到滿是紙屑的地面有何感受,讓他們聽聽地面的“哭訴”;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感受一下在嘈雜的環境中能否安心學習,從而明白應該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筆者認為,如果那樣的話,學生也一定會“聽得入神,臉上露出十分慚愧、后悔的表情”的,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無論是在校園里還是校園外,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公共場所,他們一定會懂得要為別人著想,因為這是最好的教育!
學生良好習慣的真正養成并非因為“恐嚇”,而是因為最好的教育!
責任編輯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