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教師是指剛剛從事教職不滿一年的教師。一般而言,師范畢業生開始走上工作崗位,實現由一名學生向一名教師的角色轉換,不管在學校準備得如何充分,總會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大量研究表明,初任教師在“入職期”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就很難體驗執教的快樂,會直接影響到他們以后從教的信心。因此,要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必須關注初任教師的適應狀況。
為此,筆者對本校幾名初任教師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跟蹤研究,通過對初任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觀察,并與其進行訪談,筆者深入了解到初任教師的確在職業適應中存在諸多困擾,特別是在教學方面,初任教師的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但是仔細分析原因發現,不能像學生一樣思考,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初任教師產生職業適應困擾的重要原因。
請看下面一個教學片段。
教師問一名學生3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公頃,學生沒有回答出來,教師生氣地說:“站著聽!”接著提問另一名學生,這名學生也沒能回答出來。教師不耐煩地自己講了起來,講完后又對站著的學生說:“抬起頭來,你再來說一遍,是怎樣換算的?”學生仍然不會回答。教師斥責道:“又講了一遍,再讓你說,你還不會,你在干啥了?像個傻瓜一樣!”
實際上,這一問題對一般學生來說的確太難了。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做兩次轉換,由平方分米轉化為平方米,再由平方米轉化為公頃,還要涉及小數點的移動,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思維過程,而且教師也沒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且不說學生,就是在教室里聽課的我一時也很難說出正確答案。學生回答出現困難很正常,但是教師卻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不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不反思所提出的問題是否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學生由于對所學的內容不能熟練掌握,回答問題沒能讓教師滿意,教師就對他們大聲斥責、諷刺、罰站,這樣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就會產生屈辱感,同時還會給他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在上課時惴惴不安,生怕自己表現不好引起老師的責備。但越有這種心理,學生在課上掌握知識就越困難。恐懼心會麻痹人的知覺、記憶、思維、言語等正常的心理活動,一個學生在正常狀態下能夠回答的問題,在恐懼狀態下就有可能驚慌失措。即使他腦子里有些知識,他也可能連一句話都說不出,或者說得顛三倒四。更為嚴重的是,這樣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的發展。
每位教師都是從學生這一角色走過來的,但是他們在學生時期學習知識的艱難經歷卻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地淡忘了。在現實的教學生活中,教師往往把學生的水平做過高的估計,因此難以理解部分學生在接受知識時的困難,從而缺乏耐心。從以上訪談和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初任教師產生困惑的深層原因是教師不能像學生一樣思考造成的。只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和教學內容,教師對教材難易程度的把握已遠遠偏離了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教師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結果造成學生主體性的缺失。
一個寓意深刻的教學比喻說,為了來學校學習知識,學生需要越過一些障礙(比如說,一條街)才能來到老師的身邊(學校)。但是,一個不接近孩子體驗的老師可能會意識不到這個學生仍在試圖從街道的另一邊來理解事物。許多教師簡單地期望學生能走到教師身邊來。這樣的教師是那些站在教室前面的講壇上只顧講解的教師,他們的態度是,學生理解不理解那是學生的事。如果他們沒有理解,那就是笨!可是學生可能就是有困難、缺乏興趣,或者就是不知道怎樣才能跨過障礙來到教師身邊。教師似乎對課程的內容有一種觀點、激情或者概念,并且期望學生也像他們一樣有同樣的體驗。但是,這些教師忘記了學習始終是一個個人事件。一位機智的教育者認識到要跨越街道走過來的不是孩子,而是教師。教師必須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兒”,“孩子是怎樣觀察事物的”,這個學生從他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困難,因而不能跨過街道走近學習領域。教師應該在孩子身邊,幫助孩子認識要跨過去的地方,為孩子尋找有效的方式幫助孩子順利走到另一邊來,走到這個另外的世界中來。可見,像學生一樣思考,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是何等重要。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真正能駕馭教學過程的高手,是用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的。”多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成人的許多觀念和行為就會發生變化,就能體會到孩子在成人世界里所面臨的種種困惑,從而對學生多一些寬容和關愛,少一些苛求和斥責。像學生一樣思:考的基礎是了解學生,了解他們“此刻在哪里”,他們是怎樣觀察事物的,其實質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初任教師通過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已經獲得一些關于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理論知識,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但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和復雜的教學情境,僅僅擁有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各種途徑把這些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教學實踐技能,以便使教學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體現其主體性,從而使自己能夠盡快地適應教育教學工作。
首先,課前精心設計,心中有學生。
只有根據學生的發展現狀和發展需求設計和實施教學,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備課時,教師要心中有學生,要以學生的眼光來審視教學內容。教師通過學生以往課堂的表現,作業、單元過關測試情況以及與學生的交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確定好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原有的能力水平、學習態度和興趣特點,并據此來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預測學生課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制定應對策略。
其次,課上善于觀察,眼中有學生。
教師教育研究表明,初任教師在這一階段,在課堂上較多地關注教學任務是否完成,而很少關注學生的表現,因而往往會出現忽視學生,教學脫離學生實際水平的現象。因此,在課堂上,初任教師不能只盯著教案和書本,應對學生的表現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敏銳的觀察力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隨時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和情緒反應,耐心傾聽學生的答問,并在學生做練習時認真巡視,要做到“目中有人”;敏銳的判斷力,是指教師對所觀察到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學生的兩眼放光,炯炯有神,表明他們專心致志,而且心領神會,學有所得;學生神色茫然,回答問題時含糊不清,表明他們思維遇到阻礙,沒有理解所學內容;學生的目光游移不定,甚至昏昏欲睡,多數表明他們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對所講授的內容不感興趣。遇到后兩種情況,如果屬于個別學生的現象,只需用適當的方式個別提醒即可t如果屬于多數學生的現象,就得考慮自己的講解是否有問題,或者所提的問題是否恰當,甚至要檢查自己的教學語言是否準確、通俗。善于在課堂上觀察的教師能夠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看待教學問題,為其迅速獲取學生的非語言反饋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再次,根據學生實際反應調整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初任教師不顧課堂上學生的實際反應,按照原有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不從自身找原因,而一味地抱怨,甚至諷刺挖苦學生,是教學無能的表現。初任教師應在充分關注學生,獲得正確反饋信息的基礎上,自覺地、有意識地對原有的教學設計進行調節和修正,使之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如講課或做練習時起點太高,學生接受起來有困難,教師就要適當改變教學方法,或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再進一步加以分解。如在開始提到的教學案例中,教師在提問幾名學生都沒能獲得正確答案時,教師應該做出正確判斷,學生對面積換算這一難點內容沒有掌握,并據此來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如先讓學生考慮平方米與平方厘米之間的換算,平方米與公頃之間的換算,然后再讓學生思考平方厘米與公頃之間的換算關系,最后,再讓學生解答3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公頃這一問題。只有初任教師對學生掌握的情況做出正確判斷,并針對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靈活地調整好教學,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學’得輕松,從而最大限度地克服職業適應困擾。
責任編輯 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