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開始的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通過改變傳統教育的學習觀、價值觀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評價以及考試方式的弊端等,以促進每個學生身心發展,培養良好品德,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然而,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似乎都把改革的焦點僅僅指向了施教者的理念和教學方式的改革以及課程自身的改革,卻忽視了對課程改革中學習的主體——學生關于新課改的學習目標、學習思想和學習方法的啟蒙教育。學生新課改理念和學習方式的缺失,以傳統的學習價值觀、學習思想和學習方法來應對教師的新課改,使得新課改舉步維艱、收效甚微,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課改的品質和整體進程。可惜的是,這一問題一直未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足夠的重視。筆者下面僅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實施新課改的巨大阻力: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和當代教育大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價值觀、學習思想和學習方法影響根深蒂固
1.傳統教育價值觀的負面影響
我國傳統的教育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培養人才的共同理念、價值目標和價值實現的方式和道路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精神源泉和動力。然而,無須諱言,傳統教育思想也具有反面性和消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干擾著新課改的品質和進程。而這種思想由古至今,自上而下,一直影響并規范著人們的教育和學習行為。比如,在學習價值的認知方面,功利主義色彩濃厚,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金榜題名”,將來混個一官半職,以光宗耀祖;能解決生計問題,衣食無憂,家庭生活美滿。在學習精神和學習態度的認知方面,崇尚堅韌和近乎“殘酷”的學習精神,贊美“頭懸梁、錐刺股”。在學習方式的定位上,提倡讀死書、死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在師生關系的處理上,過分的“尊師重道”,使專制的教師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學生養成內向、被動、恭順的性格,一切唯老師是從,不敢有絲毫的逾越和背離。師生之間根本不會產生高品質的雙向交流。這些傳統教育思想,通過社會、家庭等教育環境,滲透、彌漫開來,對當代學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我們的學生家長經常這樣教育學生,“在學校不要貪玩,聽老師的話,要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大學,我們就心滿意足了!”“考不上大學就沒出路,將來窮困潦倒,拉棍要飯!“一定要好好聽老師的話,不要和老師頂嘴,要做個好孩子。”家長對孩子的成績關心備至,每次考試都要過問成績狀況,進步了物質獎勵,退步了嚴厲批評甚至體罰。家長還不厭其煩地在學生面前絮絮叨叨:看人家的孩子多爭氣,一下子考了個名牌大學;千萬不要學×××,整天貪玩,結果沒考上大學,你看,多丟人呢!不僅如此,親戚朋友見了學生,關心最多的也是學生的學習問題。試想,學生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成長起來,傳統學習思想已深刻印記在靈魂深處。不改變這一思想現狀,要推進課改談何容易。這也是部分教師在新課改中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而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學前教育及初始階段的傳統教育為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方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就目前來看,各地實施新課改一般從小學、初中或高中的一年級開始,而參與新課改的學生自進入幼兒園開始,大多都接受過傳統教育的熏陶和“洗禮”,非常熟悉并認可教師的傳統教法,再加上社會、家長傳統思想的影響、鋪墊和滲透,學生在短時間內深得傳統教育的“精髓”。在此情況下,教師進行新課改,用的是新課程,實施的是新教法,而學生在傳統思想的奠基下,很難理解教師的新思想和教學行為。于是,只有在不很情愿、不理解的情況下,糊糊涂涂地隨著老師的“新奇”的“表演”而被動跟進;老師“跳獨竿舞”,學生是“盲目應付”,機械跟隨。這樣做,引發的嚴重后果是,新課改中學生學習主體的再次缺失:學習活動中自主性迷失,師生關系狀況“濤聲依舊”。在此情況下,不少學生對教師實施的新課改出現不適應癥,更有甚者還產生抵觸情緒,師生關系也可能因此而緊張起來,學生學習質量出現明顯下滑的態勢,并由此引發了家長、社會對新課改的懷疑乃至反對。我們曾經對某市2005年下半年開始新課改的幾所中小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在我們調查的學生中,不理解新課改、不適應或反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模式的占52.4%,而完全理解并適應新課改的僅占26.1%。學生不理解新課改,不支持新課改的嚴峻事實,已成為實施新課改的巨大阻力,對學生進行新課改的啟蒙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對學生進行新課改的啟蒙教育是課改初始階段教師必須認真做好的重要工作
筆者認為,教師課改之初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新課改的啟蒙教育。
1.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價值觀,樹立新課程的生命價值觀和人才觀
教師要立足于新世紀國內外對人才需求的高度,剖析傳統教育中學生學習價值觀定位的弊端和對生命成長所產生的嚴重的消極影響,引導學生逐步認識新課改高品位的價值定位和豐富的生命內涵;讓學生明白,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傳統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趨向的過于狹隘的價值定位,轉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實施真正的素質教育,使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和環境意識等。只有具備這樣高素質的人,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具有明顯的文化優勢。當然,學生觀念的更新有一個過程,教師需要反復地進行啟蒙教育。筆者相信,課改的新理念最終會深入人心,從而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精神源泉。
2.啟發學生正確定位師生角色,使師生關系逐步由傳統向原生狀態轉換
不少學生非常習慣甚至“迷戀”傳統的以“教師中心論”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師講,我聽;師問,我答;師寫,我抄;師給,我接;師說是,我尊從;師這樣講,我不能“旁逸斜出”,等等。現在,新課標給師生地位和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出了全新的界定: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展的、有獨立個性、獨立意義的人;教師和學生是朋友,是對話式的伙伴關系,二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生成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應互相尊重、相互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師生地位及其關系的變化使不少學生產生矛盾、困惑、迷茫。所以,教師要不斷教育學生審視傳統課堂教學中師生的角色和師生關系狀態及其弊端,引導學生逐步接受新的師生關系理念,并在新理念的指引下重新構建原生狀態的師生關系。不僅如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并幫助學生實現師生關系本原性的轉換。(1)指導學生樹立民主思想,追求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敢于張揚自己的個性,努力追求人生理想和幸福。(2)指導學生提高法制意識,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3)無論課上或課下,教師都要放下師長的身份和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在完全平等的背景下,和學生盡情地溝通交流,融入學生的群體中。(4)對學生要多表揚和贊賞,“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尊重每一位個體生命,絕不傷害學生的自尊等等。只有這樣,師生關系才能逐步實現從傳統向本原性的轉換。
3 改造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逐步構建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長期以來,學生由于受傳統學習方式的熏陶,已習慣教師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和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以及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習方式。這種建立在學生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基礎上的學習方式最終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隱退和消失。新課程力圖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還原學習的本質,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然而,突然讓學生改換學習狀態和學習方式,自覺主動地學習,肯定無所適從。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新課標下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構建的啟蒙教育任務是很艱巨的,筆者建議:(1)教育學生重新認識學習的本質,樹立科學的學習觀,讓學生懂得學習不是由一種異己的外在控制力量驅使,而是一種發自內在需求的精神解放運動,高品位的學習活動應該是以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為基本特征的自主學習。(2)教師宜加強對學生進行具體的關于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知識的傳授和引導,使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方法,加強自主學習的針對性,提高學習效率。(3)要特別重視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4)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教學手段,諸如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表演戲劇、詩歌朗誦、法庭辯論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習主體的主動性,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敢于表現自我,張揚個性,突破定論,追求真知。(5)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包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總之,教師要不斷摸索總結出豐富的經驗和科學的教學策略,更好地指導學生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從而使之在自主、合作的背景下進行高質量的學習探究活動。
4 改變學生傳統的課堂學習觀,逐步構建新課程的課堂學習觀
長期以來,學生由于受傳統課堂學習觀的影響,把學習活動限制在極為狹隘的領域里,極大地降低了學習的品質和效率,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以及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因此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新課堂學習觀的教育。(1)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和老師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雙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與觀點,豐富學習內容,求得新知,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2)指導學生正確看待學習與思考、學會與會學、知識與智力、過程與結果的關系,懂得學習的過程不只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3)在學習過程中,師生在學習的意義上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師生同時具有“教”和“學”的雙重身份,二者通過多種形式的平等對話,構建平等的精神交流平臺,那么,上課不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雙方生命真實的活動、專業的長足成長和自我的徹底實現,意味著雙方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展示、創造性的解放。(4)指導學生正確認識新課程(“文本課程”和“體驗課程”)的內涵,懂得自己不僅是課程的學習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學習的過程既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又是學生追尋主體、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因此,學生應依據自身的需求和興趣,對新課程進行有選擇地使用,并合理開發自己成長所需的高價值的課程資源。(5)教育學生逐步摒棄傳統的學習陋習,養成良好的學習作風。指導學生正確審視自我,明確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確定學習目標;指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和資質,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和專長;指導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指導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的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化,等等。
新世紀之初開始的課程改革,其目的是使教育回歸自然健康、高度和諧的原生的教育狀態,一切“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生命真實而有個性的生長奠定基礎。但就目前來看,各地課改實施的情況并不理想。筆者認為,由于我們忽視了對學生的新課改的啟蒙教育,造成學習主體的嚴重缺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課改的品質和整體進程。愿大多教育工作者都能正視這一問題,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并接受新課改,喚醒自主意識,積極投身課改,做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提升課改的品質,使之沿著科學、有效、健康的道路前進。
責任編輯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