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有關中小學生自殺和殺人的報道,一幕幕慘劇令人觸目驚心,生命教育成為一個嚴肅而現實的問題。由于長期以來忽視生命意識的教育,有的學生確實學到了知識,卻忽略了對生命的認識、珍惜、尊重和欣賞,比較自私狹隘,甚至因老師、父母的批評,同學問的一點小矛盾就懷恨在心,將人殺死。
生命教育不能僅僅在德育課中進行,作為具有濃厚人文色彩的語文課,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教學的同時,也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生命教育的重任,重視對生命自身的關懷。
要進行生命教育,必先要喚醒人的生命體驗:意識。所謂“體驗”,是指“在實踐中認識事物”或“親身經歷”(《現代漢語釋義》)。“生命體驗”是用自己的生命來驗證事實,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作為初中生,正處于對生命本身的自發到自覺體驗的過渡階段。北京師范大學的肖川博士認為:“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沒有正確的生命觀,就不易面對生命過程中的困難,沒有生命體驗,也就無從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實現生命的價值。
反思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豐富,字詞的識記量大,所以教學中多強調識記,“重傳授、輕領悟,重知識、輕體驗”的現狀特別突出,這不自覺地影響了初中的語文教學。所以我們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喚醒學生的生命體驗意識。
一、從教學內容上看,也就是從“教什么”的角度,強化生命體驗意識的內容
教學內容是學科教學的中心。“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重要。
1 在我們的教本中蘊含了相當多的有關生命意識的內容,作為教師,應當予以強化處理
試以人教版初中語文的幾篇課文為例,我們可以作如下的分類。
(1)植物現象給人的震撼:《敬畏生命》《紫藤蘿瀑布》表現植物給人的生命的震撼。
(2)動物生命給人的思考:《白蝴蝶之戀》表達的是善心和復雜的情感。
(3)聲音現象對人生的啟迪:《安塞腰鼓》《在聲音的世界里》揭示了生命的不可遏止的力量,音樂對人生的啟迪,對人格的提升。
(4)熱愛生命:《熱愛生命》通過對比,告訴人們珍惜時間就是珍愛生命。
(5)珍惜幸福:《挖薺菜》敘述幼年的悲慘遭遇,表明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幸福、珍惜幸福;《提醒幸福》運用逆反思維指點人們超脫現實苦難,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生命。
生命的本質是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其思想的啟蒙,是要對身邊的動植物予以充分的理解與尊重,再推而廣之,尊重個體生命的價值及人格的尊嚴。我們知道,童心因爛漫而率真而純凈無瑕,心靈因細膩而博大而悲天憫人,由己及人,再由人及物,最終對整個人類乃至自然界的動植物,皆視同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一員,從而轉為博大。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該悉心培植學生這種貌似幼稚盼生命體驗意識,使之不因歲月侵蝕而流失,不時地幫他們感悟和理解對生命的關愛,體驗和生發對生命的愛心,讓他們堅守住生命底蘊,從而學會尊重生命,使自己的身心沉浸在語文課程所創設的人倫關懷的氛圍里。
除了語文教材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擴展視野,讀更多的美文,那些隱含在語文教學內容中許多與生命有關的東西,就成了語文教學中叩開生命教育之門的起點。
2 語言作為人之表征,是人的生命的呈現,作為教師,應當尋找字詞教學與體驗性學習的最佳結合點
生命的沖動、激蕩、困頓、覺醒,所有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都投射在個體的語言之中。“言語的生命狀態就是人的直接現實與存在方式,一個語言形式就是一個生命形式,它表征著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精神的投射,心靈的律動、情感的流露,是一個生命本相的展現。所以,語言即人,只有在語言里,人的內在生命才找到了它的完整、透徹而且客觀地理解的表現。”教師要將對語言的關注納入到個體生命體驗的范圍內,因為語言本身積淀了人類的生命感受。教師要對漢字本身所積淀的生命意識進行復現,使它們能夠涌現出原始的生命意象來,這樣,書中的文字已經可以走出紙面而進入我們的心靈。我們知道,早期的隱喻意象幾乎都是從自身出發的。例如漢語中的“首”,本義是“人的頭”,此后通過引申和聯想具有了更多的義項。如“第一”、“最高的”、“首領”、“首先”,等等。人類通過這套最基本的隱喻意象系統的把自己身體與大自然聯系在一起。這樣也就把“身外”的世界同化到自我的結構和感覺之中。這在當初就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
尋找字詞教學與體驗性學習的最佳結合點;引領學生體會漢字及漢語的神妙之處,并通過學生的智慧,實現經驗的生長。借用卡西爾在《語言與神話》中的一段精彩的論斷:“還有這樣一個心智的國度:其中語詞不僅保存下了它的原初創造力,而且還在不斷地更新這一能力;在這個國度中,語詞經歷著往返不已的靈魂輪回,經歷著既是感覺的亦是精神的再生。”
二、從教學方法上看,也就是從“怎么教”的角度,強化教學的體驗與生成
雖然我們說“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重要。但是,我們必須借助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產生高的課堂效率。現在,閱讀教學的重心已從關注“教師對文本的解說”轉向“學生對文本的體悟”。文本的體悟就是“理解”作品,而“理解的本質在于,它不僅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的情感、理智的交流,它就是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方式。它帶動著我的意識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無意識去追尋新的生命意義。”
因此,從教學方法而言,加強學習的“體驗性”,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習者全過程深入地參與,突出人與人、讀者(學生)與作者(教材)雙向交流溝通,尊重個體差異,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富有生命個性的意義,這便是體驗的生成本質。
1 從“教”的角度來看,要強調閱讀教學中的“喚醒”
教育首先是一種喚醒。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要用深情的語言喚醒學生沉睡的生命意識。
正如黑格爾所說的:“意蘊總是比直接顯現的形象更為深遠的一種東西。”教師可以用詩意的語言揭示語言之中的意蘊,比如在教學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時,我先向學生展示一組栩栩如生的自然界的各種生命現象的圖片,再讓學生誦讀關于生命的優美的詩歌,然后我用動情的語言訴說:“我們呼喚熱愛生命,這生命應包括每一片綠葉、每一聲鳥鳴、每一條波紋、每一朵白云。就這一點而言,我們都應該成為詩人,為新生兒的呱呱墜地、生離死別的纏綿、劫后余生的狂喜而動情落淚;更為雨打芭蕉的淅瀝、風掀林濤的洶涌、春天銜泥的飛燕、夏日荷葉上的露珠以及魚翔淺底的水泡和鷹擊長空的弧線而驚喜、神往……”從而喚起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和積淀在心靈深處的生命體驗意識,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學生學習《生命生命》,學生就能很深情地投入,師生就是這樣在人文情懷中一起自然地體味、學習文章的語言,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
2 從“學”的角度來看,要強調閱讀教學中的“體驗”
體驗,需要學生“張開”五官,擁抱生命給五官帶來的恩澤。要豐富自己的五官感受,使自己的心靈變得細膩。同一事物,同一現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寫出的作品也不一樣。比如幾位童話家曾就《神秘的眼睛》為題作過同題童話,結果每個人的視角、作品的風格,都因作家感知的特點和藝術情趣的不同而大相徑庭,或有趣、或優雅抒情、或寓含哲理意味……充分體現出作家主體對客體感知的能動作用的不同。這種不同來源于個人的認識,個人的處境,也就是個人的心靈感受。
3 作為教學的主狀態——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而言,需要對話,這是文本的生成過程,也是生命的體驗過程
閱讀教學,它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理解文本“就是當我們去解釋文本時,建立起的一種類似對話的關系。”沒有對文本的對話,就沒有深入的理解,當然對依附于其上的生命意識也會隔而不破;而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重要方式。初中的作文比較重視記敘文的寫作,記敘文,重于解放人的心靈、精神,釋放人的自身、人與人交流所積累的感受。因此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生命為前提,尊重他們的情緒、意愿和來自生活的各種體驗,讓學生真正的成為習作的主人,真誠地袒露心跡、熱誠地擁抱人生。
有一位六年級的學生,他寫了這樣一篇作文。
秋天的田野
盼望著,盼望著,秋風來了,秋天已經來臨了,我來到田野里去看田野的景色。
稻子成熟了,黃黃的,沉甸甸的,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秋風吹來,掀起了千層稻浪,還有浪花聲,你聽,誰知道呢,也許是小鳥的歌聲,也許是青蛙的祝福歌,也許是花喜鵲的友愛的歌,還有什么地方送來了農民的歌聲,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不就像海上午夜熱鬧的潮水聲。農民伯伯開著收割機,收割著。你看,它們有節奏地在收割機前面幸福地倒下。
當我來到田野的甘蔗林的時候,一棵棵甘蔗就像一位位戰士,身穿紫軍衣,頭戴綠色的鴨舌帽,屹立在操場上,都等待著他們的軍官一農民。
果園里飄出了股股誘人的香味,就像一只有力的手把我拉進果園,我看了看柿子、桔子、葡萄,紅的像火,黃的賽金,紫如寶石。都掛滿了枝頭。多么誘人呀!
我離開時,我還不時回過頭看那留在后面的田野,我有一點兒留戀,雖然秋天沒有春天那樣美麗,沒有夏天那樣炎熱,沒有冬天那樣寒冷,但卻有著一大片豐收的景象。
在這篇作文中,我們看不到一點個人的體驗,都是脫離現實的假話,或者說通篇都是所謂的“好詞好句”的集錦。雖然在小學階段與初中階段,語言積累比較重要,但是我們不能教育學生將個人的生命體驗泯滅了。語言化為生命感受的落腳點是生活實踐。實踐是將語言內化的必然途徑。語文教學中生成的生命教育最終也要通過實踐來內化。學生真切的生命啟悟或一絲的心靈顫動,才是構筑記敘文的活水源泉。
總之,喚醒生命體驗意識,必須要讓語文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成為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堂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是生命體驗意識生生不息一如小溪汩汩流淌或大河滔滔奔涌的過程。有了如此豐富多彩的生命文化場,我們何愁不能喚醒語文教學中的生命體驗意識?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將褪去生命的色彩,喪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毀滅藝術的創造,乃至釀成開篇所述的漠視和戕害生命的慘劇。
責任編輯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