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實施新課程已有三年,在實施的初期,全體執教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態,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我體會最深的是:讓學生們都動起來才是新課程的主旋律。
政治新課程強調道德的發展有賴于個體的道德自主性,是個體內部狀態與外界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沖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于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展;以一系列的人際與社會情境問題啟發學生的人際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重視教學中的情意因素,用情和愛,用信任和真誠去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健康思想感情和人格。
中老年教師當初是在傳統教學方法下教育成長起來的,后來又用此種方法教育過一批批學生,在一些教師的頭腦中,傳統教學的觀念可以說是根深蒂固,而人一旦形成了定式思維,就不好改了。在這點上,我們中老年教師改變教學方法要比年輕教師困難些。我覺得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沒有將學生當成是學習的主體,而是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機器。
原來,我也曾固守一個觀點:知識的積累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基礎,過多注重知識的講授而忽視學生自身的感受。而這次新課程一再強調學生的“動”,給我提出了新的課題,新學期一開始,我就不斷告誡自己,一定要改變那種傳統的、教條式的教學觀念。好在新課程為教師才能的發揮提供了一個足夠大的施展空間,所以不管成敗,先豁出去試一試!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從第一節課開始,逼著自己每節課都讓學生活動。而“動”起來的前提條件,就是設計教學問題及活動內容。設計什么樣的問題和活動才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呢?這是一個曾經困擾著我的難題。開始階段我經常冥想苦思卻一點思路也沒有,后來學習了別人的教學案例,受到很大的啟發。實驗區的老師課改已進行了兩年多,他們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現在資源又共享了,不用太可惜,所以我就采取借用、改造和自創三結合的辦法,終于走過了這倍感漫長的教學實踐摸索階段。
在設計活動中,我摸到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始終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出發考慮問題,盡量與現實聯系、與學生生活聯系。新課程改革的這個基本思路,對我們的政治教學有非常大的針對性。過去的政治教學之所以教師不愛教,學生不愛學,就是由于缺少政治理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認為政治是僵死的,學政治沒有用,學完就忘。以前政治教材的第一節是導言課,記得我在過去上此節課時,總是反復強調政治課讓我們學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學政治、怎樣學好政治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這種依據教材講教材的教學方式,不知不覺地將自己變為一個教書匠。初一第一節導言課,我設計了“請你當一回小專家”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以自然組為單位,組長抓閹,確定具體參與內容,設計問題內容包括學校環境、同學情況、心理、道德、法律、國情等方面。活動一開始,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當學生一籌莫展時,我感到已水道渠成了,就讓大家思考:為什么我們不可能都解決呢?讓我們從思想品德課中去尋求、去發現、去理解、去領悟吧!本學期的起始課上,我看到學生真正是自己在思索探究問題,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說教,這真是我多年來沒有找到的教學感覺。課后,我總結導言課的成功之處:設計這節課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學生,從學生出發去設計問題,與現實及學生實際生活聯系,所以學生感興趣,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致就高,教學效果也就好。
在初三年級的政治教學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歷來是一個比較難學的內容,學生也感覺枯燥無用。該怎樣把它同學生的學習生活聯系起來呢?我教第五課《燦爛的中華文化》時,正好趕上同期的語文課已講了《論語》,我趁熱打鐵,讓學生結合語文課,自己介紹孔子,同時讓去過曲阜的同學講講游覽見聞,盡量結合實際,將孔子的思想講得透徹一些。當學生對孔子這一倍受尊敬的歷史人物產生感情后,我加入一段材料:山東曲阜因打掃衛生用水管直接沖洗地面墻壁,致使“三孔”古建筑內的油漆彩繪大片脫落,文物遭到破壞,其中孔廟最為嚴重。學生聽后十分氣憤,此時,我讓學生自己談感想,他們說:“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些人明明無知卻偏要蠻干,才導致這種破壞性的愚蠢行為出現。通過這個教學過程,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并且自己悟出一個道理:為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就要認真學習孔子的思想,養成踏踏實實學習、工作的態度。
在學習初一第一課《創建新集體》時,結合歷史第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讓學生思考諸子百家的學說中有哪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和利用,我參考其他教師的思路,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以儒道法三家觀點為主,談談用何家思想觀點來治理你的班級最好。活動是讓學生在課下準備的。第二天上課時,我發現班主任老師也坐在教室里,學生則無拘無束,對班級建設談自己的高見,說著說著,學生間爭辯起來,為能說服對方,大家極力爭取發言機會,一半的學生舉手發言,就連班級中一位不愛學習、經常搗亂的學生,這節課也舉手不下4次。不知不覺到了下課時間,學生們都意猶未盡,因為他們的爭論還沒有結束,我讓學生課下再去討論這個問題。課后,班主任告訴我政治課要討論班級建設問題,是學生告訴他的,學生還去采訪他班級管理的經驗,由于對此問題感興趣,所以就過來聽聽我講課,沒想到我講的竟是如此精彩。此時此刻,我進一步認識到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是多么的重要,而我心里很清楚:這節課學生之所以能充分參與進來,就是因為設計的活動關系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大家都能說上幾句,所以才將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倘若不從情緒和趣味上入手,縱使教師有天大的本事,教學效果也只能事倍功半。
在講授初二第五課《尊重和維護隱私權》前,我讓學生進行體驗式活動,做一個全班同學都參與的游戲。教師先公布游戲規則,然后將每組第一個同學叫上來,小聲告訴他們一句話。游戲開始后,每組第一位同學開始向自己身后的一位同學口耳相傳老師的話,依次類推,直至傳達到每組的最后一位同學。最后這位同學在紙上寫下他聽到話的內容,最后教師公布原話,同時讀出學生寫出的話。結果一個班最多只有一個組是遵循了老師的原話,其他組則是笑話不斷,學生在笑聲中結束了游戲。游戲做完了,學生紛紛談起了自己的感想:靠語言去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會受到時空的限制,并且容易出現傳遞誤差,如果再缺乏責任和信譽意識就會造成侵權行為。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用什么辦法能夠彌補語言的這些缺陷呢?學生回答:將語言記錄下來,使其成為文字,增強責任與信譽意識,提高自身修養。由此,學生不僅認識到文字出現的重要意義,而且更加感到尊重權利與履行義務對一名現代公民的重要性。
這種自身體驗式的活動,學生不僅記憶深刻,而且學生在趣中學、做中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然而這種教學模式也帶來了新的矛盾,學生發言和活動多了,課時卻不夠用了,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我的辦法是重新建構教材,即依據課程標準增刪內容。我個人認為:與其蜻蜓點水面面俱到,什么也講不透,到不如就一個問題做深入研究,并在研究的過程中,注意教會學生看問題、探究問題的方法,指導他們如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授人以漁”的思路,或許產生的效果會更好。外國曾有一位教師,兩個月的時間都在圍繞一個內容“城堡”講課,當然,外國有人家的國情,我們不可能全盤照搬,但國外的教學方法中合理的東西,特別是教學思路,應該值得我們去借鑒。泱泱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教師在課堂上是絕對傳授不完的,很大一部分知識要靠學生在課下自學。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傅的引導作用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記得有位老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在中學階段的教學中一定要‘授人以漁’,而在這個信息時代,只教給學生打魚的方法都顯得不夠了,還要教給他們尋找良好魚場的辦法。”我非常贊同這種觀點。
傳統的教學方法特點是重灌輸、死記硬背。直至今天,有些教師還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如何看待知識點的落實和能力、情感價值觀教育方面的關系?我覺得長期以來政治學習、教學存在著誤區,好像政治就是死的知識,靠教師傳授、靠人們去背記就行了。其實政治涉及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它能使人們思考過去,認識現在,預測未來。僅這一點即可知道“政治”的重任不是我們靠背就能實現的。認為政治僅僅靠記憶,是永45bB0PrUobRrgFz4tJ5CHz65LEPvC0kF78vSNel6w9M=遠無法認知政治的真諦的,也絕對無法引起學生對政治的興趣。因此我認為,既然歷史,政治、語文、音樂等新課程都加大了對能力和情感價值觀方面的培養,我們應當能夠得到這樣一個信息,即初中階段是普及化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就政治學科而言,它承擔著旨在培養現代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這才是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那么素養跟知識有沒有差別呢?當然有,而且有著極其關鍵的差別。譬如納粹頭子中很多人的文化素養非常高,有的還具有博士學位,然而這些素養充其量算是他們所擁有人文知識,不能算作是人文素養。知識是外在的東西,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人的生活和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否則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見得能有人文素養。
任何事物,有得便有失,這是辯證規律。在一定條件下,如果得大于失,寧愿失去。一些概念、原理記住了有用嗎?有用!到底有多大用?比起學生體會到的精神哪一個價值更大?我不是說這些單純的知識不重要,而是說光知道一些知識點,不聯系實際,不知道思考,終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教師習慣講,學生習慣聽,久而久之,學生思維方式定型,依賴起教師的定論,人云亦云,甚至思維也由此而受到局限,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在我曾教的一個班中,許多學生的學習方法就是這樣,物理老師在推導公式定理,目的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可學生們卻等不及了,“老師,推導過程沒用,直接告訴我們定理就行了。”這就是典型的重結果不重過程。那種將政治視為單純記憶課程的觀點,應該改變了。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政治更多地是能從中感悟到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可能只是一種情緒、一種觀念,或者一種體會。政治需要感悟,需要積累,需要執著,現在很多學生就缺乏這種政治意識。其實政治是非常有趣的,只要在課上把枯燥的事實講得有聲有色、有血有肉,教師不單打一,盡可能豐富教學形式,增加政治教學的趣味性,那么學生是容易接受的,并沒必要死記硬背,政治基礎的東西的確是要記住的,但只要你感興趣,這些基礎知識就會很快地融入到思維中去。這就是我們講的學習的可持續發展、終生學習。如果在初中階段就因為背而喪失學政治的興趣,以后看見政治就頭疼的話,你還不如不教他,教壞了更麻煩。
既然讓學生們都動起來是新課程的主旋律,那么使學生動起來的關鍵是什么?就是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設計教學問題和活動內容。
新課程能否順利展開,還需要老師們多在教法上下工夫,想盡辦法去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興趣高,課堂氣氛活躍,大部分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使整堂課都“活”起來,這才是教學的最佳境界。新課程雖然還處在探索階段,但我相信,它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 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