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伯恩斯在《領袖》一書中開宗明義:“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中,_個最為普遍的渴望便是對強有力的富有創造性的領導的渴求。”顯然,在中國這種感受似乎更為強烈,在教育中領導力的缺乏尤為明顯:我們有數以百萬計的校長、教育行政領導,但富有感召力、親和力、影響力,能夠真正留名教育青史的人物卻不多見。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渴望教育家,但又缺乏教育家的時代——可能不是因為我們缺乏對教育的思考,而是因為我們不善于把自己的思考轉化為真正的教育影響力,我們缺乏像蔡元培、梁漱溟、陶行知那樣把思想轉化為信念并付諸于行動的人。正因為如此,用領導力的思想觀點和方法改進學校,提升教育領導力,已成為教育變革的必然。
改進學校、提升教育領導力的前提是要學會從領導力的視角認識教育。
在我們看來,教育與領導有著交叉滲透、互補共贏的關系。領導力不是來自于外部的駕馭控制力,而是基于人格基礎上的影響力;不過這個影響力需要發生在一定的組織結構中,與一定的目標任務聯系在一起;從結果看它是個體對群體產生影響后所產生的合力。教育就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影響關系,這種影響使得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影響之下,朝著一定的方向生長,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與領導是一致的。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僅在于教師專業知識的高低,而更在于教師基于專業知識之上的一種影響,使得受教育者先親其師,然后信其道;先志于學,然后才能依于文、游于藝。
學校工作的基本方式是“以人育人”,管理與育人密不可分。學校工作很復雜,但基本包括兩個方面的領導關系:一是校長與教師的領導關系,一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建立的領導關系。兩個領導關系的側重點不同,但都可以用領導力的觀點來改善。
提升學校教育領導力,首先當然應該提升校長的領導力,這也是當前人們的廣泛共識。提升校長領導力,就是要充分運用好校長的權力性領導力,不斷提高非權力性領導力;就是要建立以教師為本的學校發展觀,用教育家的智慧、勇氣投入到教育變革中;就是要以現代領導者的品質與能力,感召人:鼓舞人、激勵人、喚醒人、成就人,與教師一起成長。我們希望更多的校長成為真正的教育家,而不是那些帶著官腔、拿著官樣、渾身一股衙門習氣的官僚。
領導水平高低就在于提升被領導者的領導力,現代領導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升每一個追隨者的潛在領導力?!耙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句話我們是認同的,但這句話是不完整的,應該是:一個好校長在于成就一群好教師,而只有有了一群好教師才能有一所好學校。教師的教育領導力在于參與學校變革的能力,在于創造性地完成自己工作的能力,其中教學領導力是根本。提升教學領導力要為學生搭建合理的知識結構,進而累筑適應終身發展的文化基礎;提升教學領導力必須反對交易性教學觀,把提高學生的領導力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既要滿足學生適應當下的自主、合作、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充分發揮學生群體間的影響力,也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奠定他們領導未來社會的能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