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科學輕人文教育是在重科學輕人文觀念的沖擊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是作為對傳統人文教育的超越而登上我國教育發展的歷史舞臺的。與傳統人文教育積弊深重一樣,這一教育和影響它產生的觀念同樣也存在著致命的缺陷。
一、重科學輕人文教育在中國的產生
在古代,由于泛道德主義文化傳統的存在,道德君臨一切,包括教育在內的其他一切領域都始終處于道德的奴婢地位,都成為服膺道德和表達道德的工具,因此,那時我國的教育幾乎是人文教育一統天下。科學技術不得不處于次要的地位,因而一直被國人鄙夷為雕蟲小技和奇技淫巧而難登大雅之堂,科學技術遭受鄙視的厄運直接導致了中國古代的科學教育基本上處于一種自發狀態,科技教育因為得不到官方支持而只能以民間為主體來進行。輕視科學技術和科學教育的最終結果就是西方列強用他們的“堅船”和“利炮”輕而易舉地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近代中國備受列強欺凌和侵略,中國的知識分子不能不深刻地進行反思,而反思的一個共識,就是由于中國落后,最明顯的是工業落后、技術落后和科學落后。于是,急起直追,向西方學習,學工業,學技術,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為中國走向富強、走向進步、走向現代化的時代潮流。”于是,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改革開放”,盡管時代形勢各異,但加強科技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卻是我們永恒不變的主題之一。與科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日益受寵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文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生存空間卻日漸萎縮,從以前的“霸主”差不多淪落成了今天的“邊緣人”。
當今的現實是,人文教育日趨式微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顯得突出,以至幾乎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嚴重地步。有鑒于此,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以圖喚醒國人對人文觀念和人文教育的重視。文件認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進一步提高對哲學社會科學重要性的認識,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這一文件的發布,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印證了我國人文觀念和人文教育亟待加強的客觀事實。
二、重科學輕人文教育的實質
完整的科學教育有兩個層次:科學知識教育和科學精神教育。完整的人文教育也有兩個層次:人文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知識教育是精神教育的基礎和手段,精神教育是知識教育的目的和歸宿,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因而重科學輕人文教育即指重視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教育,而忽視人文知識的傳播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但因為特殊的歷史文化,重科學輕人文教育在我們國家又有著明顯的“中國特色”。長期以來,在我國的科學教育當中,一直重視已有知識的傳授,而忽視科學精神的培養。雖然國家不斷地強化科學教育,但從思想基礎上來看,其狀況與一百多年以前剛開始接觸自然科學時產生的“工具主義傾向”仍然表現出某和程度的相似性。這就意味著:“直接產生自然科學和技術燦爛結果的思想基礎:實事求是、求真、求實等科學精神,在中國都沒有很好地成長,更沒有形成自己在教育上的相對獨立的力量。”
可以說,我們現在對學生進行的科學教育是殘缺不全的。對于這種被“撕裂”的、只進行了“一半”的科學教育,魯潔教授曾經有過深刻的論述:“由于人們對科學文化的片面理解,不能全面把握科學文化的構成及其核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科學的價值觀、科學的精神等等排除在科學文化之外。以這種科學文化觀為指導的科學教育只限于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等層面,抹煞了它的屬人特征和內在的精神層面,使它變成了一種純粹‘與人無涉’的見物不見八的教育。”學生從這樣的科學教育中充其量只能學到一些現成的知識和結論,卻不可能養成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因為缺乏科學態度和精神的指引,現成的知識和結論極易淪為教條,而淪為教條的知識和結論反過來也會束縛科學態度和精神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創新與突破不是奢望又是什么呢?因此,我們所進行的科學教育決不是完整的、健全的:所謂的重視科學教育,實際上只重視了其中科學知識的教育,而對于其中科學精神的教育,它和人文教育一樣,基本上也是處于不被看重的地位。
以上是就我國的科學教育而言。就人文教育來說,一方面,在總體上,它被科學教育擠到了邊緣的位置;另一方面,它也因為重科學輕人文觀念的影響而被扭曲、被異化。
在科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之后,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尋求人文知識的科學化道路,并且試圖確立人文教育的科學化方向。最典型的莫過于道德教育的處境,“在學校教育中,因有免去其他教育活動‘道德教育之苦’這一‘特殊貢獻’而勉強有立足之地的道德教育,在科學主義及科學教育的強大壓力下,必須遵循新的‘游戲規則’,即必須按照知識教育的方法進行,否則就是不科學的,就會有生存之虞。”具有濃郁人性化色彩的語文教育同樣也逃脫不了被科學化的命運。重科學輕人文觀念促使人們用一種客觀的、理性的心態審視語文教育,所思考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在科學領域盛行的管理、效率、標準化等觀念被引進到語文教育領域,而科學所具有的可分析性、邏輯性、系統性等特性同時也轉化成了語文教育的根本屬性。語文課堂從此淪落為追求實用知識的場所,課文分析變成了機械地劃分段落和用統一的格式歸納中心思想的過程,寫作成了純粹技術性訓練,教學方法上則同理科一樣大搞“題海戰術”。科學化遮蔽了語文教育對人的情感、態度、個性、人格等方面的教化功能,消解了語文教育本應具有的審美體驗性、想象性和領悟性,語文課不再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溝通、性靈的升華,而是變成了讓學生苦不堪言的方法分析課、技巧訓練課。語文課如此,歷史、地理、音樂、美術等其他人文學科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有的甚至更加糟糕。這種按照科學教育模式裁剪過了的人文教育充其量只是發展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它與情感、意志、精神、價值、思想這些深層次的東西有什么關系?它又如何引導學生追尋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
因此,所謂的重科學輕人文教育,實質上只重視科學知識教育,而輕視科學精神教育,人文教育在總體上都受到忽視。在科學成就有目共睹,科學幾乎成了一種意識形態的今天,苦苦掙扎以求生存的人文教育不僅受到輕視,更慘遭被科學化、被扭曲、被異化的厄運。科學與理性緊密相關,但同時也關涉非理性。我們的科學教育遺棄了科學精神教育,同時也就遺棄了非理性。因此,我們所重視的科學教育只是培養了學生的理性能力。完整的人性既包括理性又包括非理性,而人文教育是一種注重人性提升的教育,真正的人文教育不僅關注人的理性,同時也關注人的非理性。但被科學化的人文教育與我們所實行的科學教育一樣,都和非理性是對立的,而理性是科學教育強力支撐的對象,因此,被輕視、被科學化的人文教育也只能培養人的理性,非理性已為其無情扼殺。另外,由于實質上只重視科學知識教育,而科學精神教育和整個人文教育都受到忽視,因此,重科學輕人文教育所重視的理性也僅僅只是一種狹隘的理性,即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因為和科學精神教育及人文教育緊密相關而同被遺棄。由此可見,重科學輕人文教育實質上是一種重理性輕非理性的教育,是一種重工具理性輕價值理性的教育,是一種重認知輕情感與意志的教育。在這樣的教育世界里,“概念、邏輯等被視作法則,世間的一切都要受它們的支配,生活世界本身的多樣性、豐富性、復雜性都要經過它們的過濾,來自于生活世界的人之具體感覺、經驗、體驗等都要被蒸發。”這樣的教育因為被抽去了向善的維度,因此,它所培養出來的人必將因為失去了“直面生活的能力、現實批判的指向和無可逃避的社會責任,”而只能變成沒有靈魂的空殼。
(作者單位:陜西省成陽市西藏民族學院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