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先摘選一份《揚子晚報》2007年7月12日的報道。
學校“掐尖”搶生源,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了,一些學校競相“取悅”家長,花樣、手段之多,已經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前幾年只有高中到初中“公關”,現在連初中都要到小學“公關”。一些“頂風違規”的學校竟向學生承諾,如果來他們學校,可直接進重點班或實驗班,三年后“保證”進入省重點高中或者考取名牌大學。除了這些“天花亂墜”的承諾外,部分學校還動用經濟杠桿:上他們學校減免費用,考取重點高中或名牌大學給予不菲的獎勵。
和到學校“公關”相比,直接對家長“公關”的手段更是層出不窮。各學校通過非常規手段,得到“尖子生”的個人和家庭信息,然后不擇手段地進行“情感公關”。從請學生及其家長參觀校園,到請吃飯,再到邀請免費旅游,個別學校甚至塞“紅包”,請家長的親友、領導“說情”,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之勢。……更有甚者,個別學校還給班主任或老師下“死命令”,讓他們無條件“看住”尖子生,每留住一個進行獎勵,每“流失”一個則進行重罰。
看罷,不禁掩卷嘆息:確實,這就是現今我們教育的真情實景,可憐天下的從教者啊!但轉念一想,更覺心驚后怕,我們的教育剩下的還有什么?孩子的明天還能從教育中得到什么?
談起現在的教育,真可謂一言難盡。從家長來說,為了孩子的前程,既憤“亂收費”,又趨“擇校熱”,不問孩子能不能,自己都要盡最大可能,用現下的通俗語,這也是“投資”。就學校看,創“名校”爭“名聲”是殘酷競爭下生存、發展、壯大的要務,可它必須要有“經濟效益”來支撐,而能否有“社會效益”當屬提升“社會知名度”,這中間最有說服力的支撐點唯有“升學率”、“錄取率”,否則誰來相信你。正如一些行內人士的戲謔:“市場經濟”使然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競爭是好事,它能使人萌生憂患意識、激發進取精神。但如“遠”“近”倒置,也可沖擊人的價值觀,導致思維偏激和不擇手段。君不見學年關口“生源大戰”的硝煙彌漫:口誅筆伐、互挖墻腳,你顯種種“優惠”、我亮招招“誘惑”,必欲置對手于死地而后快,無所不用其極。當然,學校自身勤修“內功”也絲毫不能懈怠,因為家長和學生的標準是:最佳的成績,最好的學校,所以到最后的根本終究要靠分數、名次。自然,教師的考核、晉級就要與之掛鉤,其他一切枉然。從教師的角度看,切身利益之下,只能圍著其轉圈、比劃、打拼。當然“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幌子要打、更要靚,但說穿了一些人只是將其當做一場追求時尚的“點綴”、一場吸人眼球的“走秀”,關鍵之處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其能變成分數。此之為實用主義,社會潮流,大勢所趨,誰能置身事外?
但問題恰恰就在這里。當我們用實用主義、市場化的買賣關系來遮蓋教育時,教育又怎么會不罩上市儈、銅臭的功利色彩?到了這一步,帶來的還Zj8MlkGJtp9LWlUJ/MlwsBFHjYj3WuAJsd5DXwO5s6E=只有擔憂,而更令人后怕的是人們心態的麻木,許多人也曾經警醒、激憤,可很快就產生了“眾人皆醉我何獨醒”的釋然,久之,也就理所當然了,再之,或聞“舊語”就不免當做天真之言而嘲笑了。試想想,當一個教育者帶著此種理念去施教,會將教育導向何處?
也許有人會說,教育從來就存在功利色彩,教育賦予了社會功能后就附著著功利,只要能趨利避害,它也會激發人的進取心,不失有其積極的意義,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表面看這話有道理,但問題也恰恰在于此:教育的本質是樹人,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精雕細琢的工程,目的在于樹立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個性張揚。如果在不知不覺中去套用功利的思維,又怎能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功利觀與功利色彩的熏陶是兩回事,混為一談,是對當下教育以人為本思想的扭曲。其實人本思想的精髓對學生來說,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掘他們的潛力、開拓其發展空間:對教育者而言,是運用教育所能賦予的全部功能來實現這一切。任何打上功利色彩的辯解都是對教育本身的一種褻瀆和曲解,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和短視行為,有違其“百年樹人”的人本宗旨。
“不以惡小而為之”,功利色彩的特點就在于其潛移默化的滲透,最終成為吞蝕教育者靈魂和學生心靈的毒蛇。現在一些學生中存在的“金錢萬能”的思想和行為可謂花樣百出:值日能夠代勞、作業可以尋槍手;互相攀比更是成風,吃穿用只嫌父母給得少、成績好不如父母好,等等。而我們對他們又有多大的影響:當家長來請客送禮我們順水承情時;當我們在課堂上檢查、提問,頭腦里在不自覺給學生按優生差生分等分類排隊時;當我們先入為主想到學生的父母是什么“長”時:當我們向學生推銷自己也不很滿意但人情難卻、回報豐厚的資料時;當我們對學生揮舞起“懲罰大棒”還為自己找理由時;當我們迫不及待地趟入“有償家教”的行列而潛心專務時,事情已經定格。當我們漸漸漠然、當我們習以為常、甚至當我們也身體力行時,我們還有什么資格直起腰桿去奢談教育的未來,因為我們已經掀動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根基。
所以,“以人為本”,當純潔孩子,而如此,則應純潔教育、純潔我們自己。面對功利,讓我們“嘴硬不如身硬,身硬不如心硬”。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墩頭中學)
責任編輯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