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管理和紀律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時間管理又是課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課堂中的行為管理(包括管理學生的紀律)是課堂教學得以維持的保證,那么課堂內的時間管理則是課堂教學取得成效的基礎。“課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是指鼓勵課堂學習的教師行為和活動,換句話說,教師為了有效利用時間、創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設性的學習環境以及減少行為問題,而采取某些方法來組織課堂活動、教學、自然環境等諸方面因素。”這種說法強調了課堂中教師的有效行為,特別強調有效利用時間。那么,究竟如何利用好課堂中的有限時間呢?
一、課堂時間的組成
課堂管理的目標是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時間,幫助他們有效地利用這些時間,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
卡羅爾在研究學校學習的模式中指出,有五個因素影響了教學效果,其中三項都與時間有關,這三項時間可以表述為所需時間、所許可時間和所用時間。卡羅爾進一步指出,學生學習的程度是學生所用時間與所需時間之間的比例函數:學習程度=f(所用時間/所需時間)。所用時間就是指學生定向于學習任務并積極專注于學習的時間,它取決于學生的毅力和參與學習的機會。而所需時間是指學生能完成該項學習任務所花費的最少時間,它取決于學生的能力傾向、理解教學的能力和教學的質量。提高教學的效率就在于管理好學生的所用時間和所需時間。按照卡羅爾的思路,教師在管理課堂上的時間時,應該盡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從而增加每個學生投入到某項具體任務的所用時間;另一方面,又要調動學習興趣,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盡可能地減少每個學生學習某項任務的所需時間。
丹博將課堂的時間分為四個組成部分:分配時間(allocated time)、教學時間(instructional time)、投入時間(engaged time)、學業學習時間(academictime)。分配時間是教師為某一特定學科課程設計的時間,也就是課表中安排的時間;教學時間是指在課堂中將常規管理所用時間(比如點名、處理課堂紀律問題等所用的時間)扣除后所剩的時間;投入時間是師生在課堂中共同參與到教學或功課中的時間,它不強調是否有效,而強調師生的參與時間;學生學業時間是指學生不僅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并且有效地利用好的那一段時間,它屬于投入時間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將這四種時間用下圖來表示,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四種時間是呈現一種層次關系。其中,就某個學生來說,學業學習時間大大少于其分配時間。

比較卡羅爾和丹博的課堂中有效時間觀,卡羅爾強調所用時間在教學時間中的比重,側重點是學習的程度問題。按照卡羅爾的觀點來看,提高所用時間是課堂時間管理的關鍵。而丹博則更加關注學業學習時間在教學時間中的比重,強調的是教學時間的層次性。依照丹博的觀點,學生在課堂中的學業學習時間是課堂中時間管理的關鍵,教學管理的目標也就是使學生擁有更多的學業學習時間。需要說明的是,強調學生的學業學習時間的重要性,并不是否認其他時間的必要性,重要的是安排好它們之間的比重,靈活運用好管理時間的各種策略。
二、留白策略與補白策略的含義
在具體的某節課上,對全體學生來說,課堂內的所分配的時間、教學時間都是統一的。表面上,大家都在同一課堂接受相同的內容,在同一個進度上做著同樣的事情,課堂中沒有空白的時間,但實際上,時間“空白”無處不在。比如有的學生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處于等待的狀態,這可以稱之為寄望于未來的空白時間;有的學生則在教學任務過渡后仍然停滯在自己的過去中,這可以稱之為停滯在過去的空白時間。當然“空白時間”也并不一定意味著學生處在消極的狀態那段時間,它也可以表現為學生能夠自主地思考相關的問題或做出積極的情緒調整的那段時間。
對于如何管理課堂中這些空白時段,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觀點,但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觀點認為,應該盡可能地減少課堂中的空白時段,讓學生跟著教師的節奏來走完教學的全程;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教師應該順應學生的差異,增加課堂中學生自主參與的時間,從而認為課堂中應該留有更多的空白時間。先不管這兩種看法的優點和缺點,只是借鑒他們分析問題的兩個不同的角度,將課堂時間管理策略相應地分為兩種:一種是“減少”學習任務而“增加”投入時間的留白策略;另一種是“增加”學習任務而“減少”投入時間的補白策略。
具體地說,留白策略是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讓課堂留有余地,不至于內容爆滿而又有益于學生群體需要,將課堂中的學習任務分解成不同梯度,讓不同的學生都有相對充裕的空白時間,從而使得學習有節奏的一種策略。補白策略是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讓課堂內容飽滿,但不至于內容偏激而又能滿足學生個體需要,讓不同的學生都有相對充分的學習任務,從而使得學習有層次的一種策略。
三、留白策略與補白策略的運用
課堂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課堂的環境以及在這個環境中的生存者——教師和學生——在不斷地相互作用著。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和學生使用著他們的時間,實現教學的互動。因此,針對課堂中的不同因素包括不同的對象,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可以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時間管理策略。
就課堂教學階段而言,不同的階段應運用不同的時間管理策略。比如,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師生都將時間關注到新的任務學習上去了,空白的時間相對較少,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個體的種種差異,課堂中空白時間也就增多了。此時,必須要對空白時間進行管理,就應該注意運用留白策略。比如,教師可以在安排教學任務的時候,呈現各種梯度不同的選做題,讓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選做的任務。在運用留白策略時,教師關注學生群體的要求,注重減少那些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的某些學習任務,讓他們在接受共同任務時,有著自己的時間去處理未完成的任務,而不至于成為班級的棄兒。
而當教師運用留白策略時,班級也會出現另一種空白時間,即學習速度較快的學生因為完成了教學任務后而出現的等待狀態,(需要說明的是,速度快不一定質量高。)此時,就需要運用另一種策略即補白策略,教師可以用增加額外的學習任務的方式,讓他們在完成共同任務后,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促使他們對學習充滿使命感。比如,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追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單獨地安排一些任務,或者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即將呈現的任務,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做出一些猜想,明確自己的規劃,檢測自己的任務,調節自己的學習心態,或者讓大腦稍作休息等等。
就教師而言,運用留白策略和補白策略不僅是指提供可供選擇的任務,也包括在選擇教學策略、準備教學資源、設計教學過程、運用教學方法、整理教學得失等方面。教師在使用留白策略時,要關注學生的差異,要留有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運用留白策略時,要使學生在有效學習過程中,能夠產生“空白”,使學習有張有弛,不至于大腦負荷過重。在運用補白策略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需要,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層次性,讓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得到補償或接受挑戰。要使學生在高效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填補“空白”,使學習深入淺出,游刃有余。由于學生學習速度會受到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課題、甚至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心理狀態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運用留白策略和補白策略時,不能固守某個模式,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能夠利用好可以控制的時間因素,包括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毅力,促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投入學習的時間;也要求教師積極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促使全體學生積極思維,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
就學生而言,在課堂中,要從一個活動向另一個活動變化,即教學中的過渡。過渡是課堂的“空隙”,也是課堂管理的瓶頸。過渡一旦出現問題,就很容易打亂課堂秩序,從而影響對時間的有效管理。過渡時將產生大量的空白時間,學生在過渡中,需要運用留白和補白的策略。學生運用的留白策略和補白策略不僅是指能夠安排自己學習的任務,也包括學會學習策略、選擇學習資源、分配注意資源、整合學習環境、調節學習情緒等方面。心理學家但瑟洛指出學習策略包括基本策略和輔助性策略。基本策略直接用于操作課本材料,以達到對課本的理解和領會:輔助性策略則用于維持合適的學習狀態,計劃和時間安排是一種輔助性學習策略。學生既要善于利用基本的學習策略,安排和管理好主要任務的學習時間,又要善于運用輔助性學習策略,調控好其他任務的學習時間。因此,在使用留白策略時,要計劃和安排好自己.的學習任務時,做到既適合自己,又留有余地:在使用補白策略時,應注意調節好自己的狀態,學會“專心”管理(即管理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專注度,使時間利用效率提高)和監視與診斷自己的學習任務。
總之,教師運用留白策略和補白策略在于控制好學生的學業學習時間,學生利用好留白策略和補白策略在于掌握好自己的學業學習時間,從而提高學習程度和學習效率。課堂中的學生的情況是變化的,時間管理的策略也將是變化的。根據不同的情況,綜合運用留白策略和補白策略,提高時間管理的效率。一句話,有差異的課堂才是有生氣的課堂;有層次地學習才是真實的學習。留白和補白正是尊重學生差異,重視人文關懷的體現。
責任編輯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