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代背景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世界逐漸變為一個“地球村”,這就使得多元文化的分歧、沖突與對異文化的認同,成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一系列的戰爭行為、暴力行為、民族地區的沖突、恐怖分子襲擊等事件表明世界各國對彼此的理解與寬容存在欠缺。在現代社會轉型時期,人與人之間以利益為交往準則,缺乏溝通而導致沖突迭起,尤其是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結構方式,人際交往中寬容他人的精神尤其缺乏,如何讓獨生子女學會與人交往與共同生活的能力,成為教育面臨的問題。
因此,寬容精神是全球化背景下時代倫理精神的訴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指出:“寬容教育和尊重他人的教育作為民主社會的必要條件,應被視為一項綜合性的持久的事業。”確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這是社會穩定的需要。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圍繞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集體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應確立的基本價值觀念主要包括有:誠實、守信、公正、關愛、寬容、尊重、平等、合作、責任感和維護生態平衡等。由此可見,寬容是基本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容,寬容教育實際上是民主社會價值觀教育的需要。
二、寬容與寬容教育的內涵
“寬容”一詞來自拉丁文tolerate,《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把寬容定義為:“寬容: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于自己或傳統的觀點和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把寬容解釋為:“寬容是指一個人雖然具有必要的權利和知識,但是對自己不贊成的行為也不進行阻止、妨礙或干涉的審慎選擇。”我國《辭海》將寬容定義為“寬恕,能容人”。由此可見,中外對寬容的定義都包括兩方面,即寬恕與容忍。
寬容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讓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體驗寬恕、容忍與包容,使受教育者珍視、認同、并最終養成寬恕、容忍與包容的品質的教育活動。它包含兩層涵義:首先,要讓兒童體驗到寬恕、容忍與包容,即教育者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對兒童要寬恕、容忍與包容;第二,最終目的是要讓兒童珍視、認同并養成寬恕、容忍與包容的品質。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就指出:“寬容教育和尊重他人的教育作為民主的必要條件,應被視為一項綜合性的持久的事業。”
1.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對兒童要寬容 “教育者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對兒童要寬容”廣義上有三方面的要點:首先,“教育者”不僅指教師,還包括家長以及社會上一切對兒童產生教育影響的人:其次,“在教育過程中”廣義上說是指兒童成長的全過程,狹義上說則指學校教育過程,包括從教學目的、內容、方法、評價到校園文化的教學全過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對兒童要寬容”是指寬容兒童的缺點、錯誤與失敗,接納兒童的個體獨特性以及多元地評價兒童。
兒童是個完整的人,當然是優點與缺點并存,兒童又是一個未完成的個體,正是需要教育幫他克服缺點。“錯誤是有意義的學習所必不可少的。”“產生錯誤并不意味著失敗,它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一個有機而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思考這些錯誤是如何發生的,兒童得以從中學到新的東西,并發展一些策略來對付以后出現的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寬容兒童的缺點與錯誤。但寬容絕不是縱容,寬容是對錯誤的接納和容忍,目的還是引導和幫助兒童,它能使兒童在寬容中反思、醒悟、主動克服缺點、糾正錯誤,并在體驗寬容中學會寬容,最終養成寬容的品質和豁達、大度的美德。
“進入教育過程的個體是一個具有文化遺產的兒童,他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在他的內心有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四周經濟狀況的影響。”既然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個體獨特性,寬容教育就要求教師了解、尊重并接納兒童的個體獨特性,傾聽并尊重其不同見解,對其實施適合他的個性化的教育和多元化的評價,教師應從關注個體問的差異出發,尊重生命的獨特性和生成性。
2.讓兒童珍視、認同并養成寬恕、容忍與包容的品質
誠然,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對兒童的寬容是寬容教育的重要方面,但其最終目的還是要通過讓兒童從情感上體驗寬容,從而能珍視、認同并養成寬恕與容忍的精神。寬容教育是要讓兒童在體驗寬容中學會寬容,并通過在兒童身上培育寬容精神,進而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寬容的精神氛圍。
在人與社會關系層面上,要培育兒童對多元文化的寬容,在文化認同問題上倡導多元寬容精神。鼓勵兒童從多元寬容的文化立場出發,寬容、欣賞不同文化形態。在人與人關系層面上,要培養兒童對他人的寬容。在這里,要寬容的“他人”不僅包括教師、家長、同學、朋友,而且包括持不同意見者甚至包括敵人在內的一切他人;“對他人寬容”行為也可以具體化為以下幾個層次:首先要理解他人,在理解的基礎上寬恕,再試著去容納別人,在內心對其產生認可,最后達到一種彼此欣賞與共享的境界。這時候寬容他人的行為不再是一種強迫自己的行為,而是一種能體會到與人共享的幸福感的行為,一種“心向往之”的自由境界,這也是個體修養的最高境界。
三、寬容教育:從理念到行動
1.教學目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提出了“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理解、寬容和尊重”、“學會共同生活”等思想。《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作為教育的目的,即教育要教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共同生活、生存。理解、寬容、尊重等品質作為共同生活的基本能力,理應屬于教學目的范疇,寬容教育是價值觀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2.課程內容
首先,在專門的德育課程中明確加入培養寬容精神的內容,如思想品德課。其次,重視其他課程的滲透教學,尤其是加強人文課程。各科教學對價值觀教育所起的作用來說,是一個“沉睡的巨人”,潛力極大,不利用各科教學進行價值觀教育是一個重大的損失。例如:歷史課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寬容、民主、愛國等價值觀念;語文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覺性、對他人的尊重、寬容態度等。
3.教學方法
英國道德教育專家Taylor曾指出過,“價值觀教育得以實現的方式比價值觀教育的內容本身更為重要,事情怎么說的、做的,要比說了、做了一些什么更有影響力。”價值觀不能灌輸,也不能強加于人,同時,價值觀也不是抽象的,它就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實施寬容教育應排除強制灌輸的教學方法,而采用更民主與隱性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更多的“身教”與“引導”,從而讓學生更多的“感悟”與“體認”,要引導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中,體驗、珍視、認同并養成寬容精神。下文試圖提出一些探索過程中可取的價值觀教育的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與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是考慮到價值觀教育更需要“感悟”與“體認”這點而提出的,在這種教學方法中,情境的創設是關鍵因素,在想象中的逼真的情境中讓學生明確并進入自己的角色,通過對不同角色的親身體驗而得到不同的情感經歷,產生深刻的“體會”與“感悟”,使他們認識到別人的立場與情感體驗,從而能理解他人、寬容他人。
敘事:課堂教學就是一種敘事形式,此外,敘事還可以是學習者的學習方法與自我教育的方法,即個人故事敘述法。學生把自己扮演成一個故事的敘述者,通過故事的敘述來賦予自己生活經歷以及意義,通過在課堂上講述有關自己生活經歷的故事來表明自己在道德和價值方面的發展。
討論與案例分析:此法與敘事法有相同之處,即都是借助于“事件”與“敘述”,其不同之處在于敘事更側重于讓學生體悟“故事”中預先隱含著的價值要素,而討論與案例分析法則更注重于讓學生在集體的討論中去分析、判斷與選擇,通過自己的理性判斷與選擇形成特定的價值觀,因此,這種方法就尤其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以培養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實現對話溝通與交流分享的課堂交往:課堂交往是師生交往頻率最高的時空段,因此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渠道,應通過課堂交往實現師生間的對話溝通與交流分享。對話是雙方相互理解的過程,因此,對話表現為“敞開”、“包容”、“接納”、“承認”和“共享”,在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建立的是平等、自由、寬容、鼓勵、關心和幫助的關系,對話中形成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寬容的人際關系本身就是寶貴的教育資源。
團隊活動:寬容精神一定是要在具體的活動中、在與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所以,團隊活動是寬容教育的一種重要方法,學校可以組織開展的團隊活動包括課外活動和社區服務,讓學生在相互交往與合作的活動中體會與學會寬容。
最后,教學方法的使用不是單一的,我們主張綜合使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最好地達到我們價值觀教育的目的。
4.學校文化
學校環境是學生接受價值觀教育的“隱性課程”,良好的環境對形成學生價值觀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學校環境又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主要指校園建設,軟環境中重要的價值觀教育資源主要是學校文化的內容,包括學校傳統、課堂教學氣氛、師生關系、教師和全體工作人員的思想品行、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以及自由、民主、開放的校園文化氛圍等。
四、寬容教育呼喚教師的寬容
教師的角色在某種程度上內含著影響學生的力量,而且因為價值觀是內含在教學活動中的。因此,教師應把扮演價值觀和道德榜樣作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學校教育也應加強教師的價值觀建設,寬容教育呼喚教師的寬容。
首先,教師要有寬容的美德,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以承認和肯定學生的個體獨特性為前提,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想與行為,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以往不能容忍的一切,如學生因不成熟所犯的錯誤、學生的欠佳的學業成績、學生的看似荒謬的見解等等,并致力于糾正、提高他而不是一味責備他。通過這種以寬容與尊重為價值預設的教育,從而體現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并展現生命的多樣性。
其次,教師應躬行踐履正確的價值觀,即發揮“行為世范”的作用。教師本身是否尊奉并踐履著諸如平等、尊重、寬容等價值觀,教師本人對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樣的價值觀都顯在或隱性地傳遞著價值。
總而言之,寬容不僅是生活中的一種基本美德,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時代倫理精神的訴求,無疑是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內容。寬容教育并不僅僅是一種教育內容或教育行為,它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有把寬容精神內化到我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并最終從我們的行為方式中反映出來;只有把寬容視為待人處世之必然,而不再需要刻意地去教育之時,我們的價值觀教育才算是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責任編輯: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