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多元智力和多元價值取向決定了教學目標和結果的不確定性:學科的綜合性決定了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師生合作探究決定了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不確定性。面對教育中層出不窮的問題,教師需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思考教育現象背后的根源,才能使教育、教學工作富有成效。
一、教學反思的涵義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從而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過程。任何一個致力于教學反思的教師必須具備以下三點:一是思想開放,二是有責任感,三是有專心致志的執著性。思想開放能夠注意不同的意見和觀點,能夠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責任感表明了能積極尋求真理和運用獲得的信息去應付問題;執著性表明了能克服恐懼和具有始終如一的精神,并能批判性地評估自我和周圍的一切。
二、掌握學科特點,確定反思內容
各門學科都有著自身的知識學習、能力培養體系和思維方式。
1.反思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點,需要反思以下幾個方面。反思一,教學日標的三維性,即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否體現了新課標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目標要求,并確保三個維度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反思二,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即教學目標是否有不同層次的具體內容,以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反思三,教學目標的動態性,即是否把總的教學目標分解成若干塊落實到各個動態的教學環節中,讓活動去詮釋目標,化解目標,最終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目標。
2.反思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不等同于教材內容,需要反思以下幾個方面。反思一,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這個載體能否圍繞教學目標的要求,立足選用教材,吸收其它教材的優點,以保證教學目標的有效實施。反思二,學科教育價值性。教學內容是否蘊含了學科的教育功能,在科學發展觀、人地協調發展等觀念或價值取向上有所體現和承載。反思三,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是否注意觀察周圍的生活環境,要善于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種種現象,探究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就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從而實現學科知識的自身價值。
3.反思教學常規
教學常規包括備課、上課、布置與批改作業、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考核與評定等,這些是多少代教師在重復著的教學基本環節,是不可或缺的過程。然而,隨著新課程的推進,在每個過程某個環節中,是否都能體現出新的思想和方式,適應新教育改革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敏感的教育問題意識,對教學常規進行反思。一是反思它的弊端、缺欠和與教育發展相抵觸的地方,從而找到改革的突破口,進行開發和重建。二是反思教學常規中沉積下來的教育精華,對其進行挖掘和提煉。反思教學常規,擇取精華而創新,是教師進行教育改革的一種穩妥而有效的方法。
4.反思教學習慣
每位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都會不知不覺地形成一些自身的教學習慣,并漸漸地習慣成自然,形成思維定勢,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似乎覺得這些習慣的正確性是理所當然的。例如教師往往非常重視教什么、怎么教,在備課、上課方面頗下一番工夫;對于為何教,教得怎樣,教學與哪些因素有關以及這些因素間有何聯系等相關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意識薄弱。
5.反思學生表現
個性迥異的學生帶著各自獨特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常常會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見解,拓寬教師思路。
三、培養教師教學反思的策略
1.提高教育理論修養,加強教學研究
為了有效地進行教學反思,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教育理論修養。要不斷學習教育改革的理論,了解教育新理念、新技巧,用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加強教學研究。如果教師對日常教學的生活世界司空見慣,那么他既發現不了教學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也發現不了教育教學中潛在的問題。教師要以研究主體的眼光審視教學過程,徹底擺脫指令性課程范式下作為課程依附者和消極執行者的被動角色。這樣才能夠從中發現問題,發現新現象的意義,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認識。
2.在觀摩學習及與同事交往中提高自我
就像“照鏡子”一樣,他人的觀察與評價可以促進教師反思。經過多年的教學磨煉,大部分教師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有著迥異的教學個性,也有不同的教學感悟和教學體會,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思維才能夠得到碰撞,情感才能得到交流。教師要積極參與上級組織的名師觀摩課、學術報告,還有同級或本單位的集體備課、研究課等,以獲得最好的學習和反思的機會。通過交流學習有利于教師從一個新的視點,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對問題進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從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優化思維過程,揭示問題本質,探索一般規律,不斷充實和提高自我。
3.強化課后反思的意識和能力
課后反思是教師在教學結束后,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學生反應、教學問題等及時進行分析、研究、總結、提煉,從而使教學經驗理論化,逐步完善教學藝術。
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記錄課后反思。
一是記錄課堂教學的成功之舉。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與應用的過程,以及有何感觸與創新等。
二是記錄“敗筆”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如教學內容安排欠妥,教學方法設計不當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及時記錄下來,從主觀上找原因,并有勇氣請同行提建議,采用多種形式取長補短,使之成為以后教學工作的前車之鑒。
三是記錄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融合,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然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
四是記錄教學問題的設計。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通過教學反思,檢查自己所設計的問題是否把握在新舊知識的銜接點上,是否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難點。
五是記錄“再教設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雖然仔細研究了教材,寫了詳細教案,但課堂教學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教學過程又是互動的,因此在具體施教中必然會出現一些事先沒有想到的情況,隨著教學的進行,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也會相應地加深。教師在授課結束時,把這些理解和感悟記錄下來,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寫課后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如能持之以恒,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4.教師要學會敘事與傾聽
敘事是對日常教學的回憶與再現,把日常的教學經驗組織成有價值的事件,從而將看似平凡普通、單調重復的活動賦予獨特的意義。要求教師必須對教學情景、事件及細節進行深情關注和深入觀察,為敘事提供素材,才能實現對教學全面的、有深度的反思。通過敘事可以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知、體驗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價值和趣味。要真誠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聽從良心的呼喚,不要盲目地被時髦的理論遮蔽了心靈的“慧眼”。
教學反思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點,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通過反思發現新問題,激發教師責任心,把教學實踐提到新的高度:通過教學反思,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從而促進教師的自我發展。
(責任編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