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結合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政府部門力推職業院校和相關企業進行試點的一項工作任務。近年來,我系通過一系列的對外交流和教學實踐,不斷的轉變辦學思想、辦學模式和辦學機制,逐步摸索出了一條符合區域經濟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一、校企合作,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機制
1.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專業建設
校企合作是一種辦學模式,是工學結合的基礎和條件。2002年以來,本校網絡技術專業已與20多家企業和用人單位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每年組織專業教師到企業及用人單位進行人才需求調研及畢業生就業情況反饋調研,了解用人單位崗位人才標準及對畢業生的反饋意見,及時掌握企業用人信息:同時還通過舉辦不同規模的專業建設研討會,廣泛聽取企業和用人單位對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專業培養人才方案,改變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有力地推進了專業教學改革。
但是,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企業中的一線工程師工作任務繁忙,時間緊,很難長時間深入參與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只停留在提意見和建議的層面上,給校企在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方面深入合作帶來一定難度。為了解決此問題,2006年我們與銳捷網絡公司網絡大學進行專業建設及課程建設專項合作,“網絡大學”是銳捷公司中專門從事教育研究和培養的機構,他們有充足的時間、高水準的講師、企業化的管理,并且有豐富的職業教學改革和建設經驗,是學校與企業聯系的橋梁,經過一年多的合作,在專業及課程建設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
2.通過校企合作,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為了加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提高教師職業能力。
(1)每年有計劃地派遣1-2名青年教師到對口企業生產第一線“掛職”鍛煉,時間為1年,參與企業工程項目施工,積累工程項目經驗。
(2)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科研及科技項目研發和推廣工作,在科技研發、推廣和技術服務中豐富、發展基礎理論,提高業務能力。
(3)有目的地讓青年教師承擔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的設計工作。
目前,網絡技術專業專任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比例已達80%,這是保證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關鍵所在。每學期根據教學計劃安排,聘請一定數量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作為專業的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程教學及指導學生實習工作。建立一支實踐經驗豐富、具有較高教學水平、相對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是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證。
3.通過校企合作,促進實訓教學基地建設
實訓教學基地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的重要場所,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本著“合作共建、互利互惠”的原則與20多家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建立了一批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包括銳捷網絡有限公司、大連遠東奧特機電工程有限公司、沈陽訊舟科技電子有限公司、沈陽天久信息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等,這些校外實訓教學基地已成為學生實習實訓,提高崗位技能及職業素質的必要課堂。
同時,也大力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現有建筑面積為1500平方米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實驗、實訓教學儀器設備總值近600萬元。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內設有網絡技術、網絡布線與測試技術、軟件技術實訓室等6個配置先進的專業實訓室,可開展網絡工程、網絡管理、網絡安全、網站構建、數據庫應用等方面的實訓200余個項目。校內實訓基地除承擔校內專業教學外,還為企業及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先后承擔交通廳行業技能培訓、教育廳遼寧省中職教師培訓、團中央“振興杯”青年職業技能大賽等任務;同時也是銳捷公司東北地區渠道網絡工程師培訓基地,承擔公司渠道網絡工程師培訓任務。目前,該校內實訓基地已成為國內高職院校中具有功能齊全、儀器設備先進、現代化管理水平的優質實訓教學中心。
二、實現與崗位“無縫”對接,建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1.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實施與崗位“無縫”對接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從高職教育特點和網絡專業實際出發,深入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實踐,構建和實施了“2+1”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三年制高職教育中,用2學年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學習,1學年集中頂崗實習。2學年在校學習期間,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3學期每學期除正常完成若干門課程學習外,還有3—4周綜合實訓完成綜合技能及綜合素質訓練,采用進階“過關”式考核,學生若沒有通過前一階段考核,不能參加后一階段的考核,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4學期采用按企業崗位標準或職業認證標準來考核學生在校學習的綜合應用能力。在實施過程中,改變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專業課程普遍采用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法,實訓室集中上課,邊講邊練,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在1學年實習期間,學生以企業準員工的身份在企業頂崗實習,由企業管理,企業指派工程師作為學生實習指導教師,實習成績由企業根據學生在實習期間工作態度、工作業績情況來確定。按崗位職業能力要求,重構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密切校企合作,促進了“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頂崗”能力,實現與工作崗位“無縫”對接。
2.通過與企業合作,實現“培訓——實習——就業”一體化的就業模式
通過為企業培訓渠道網絡工程師的機會,進一步加強與企業聯系,安排學生寒暑假頂崗實習,學生通過假期頂崗實習,加深了對企業的認識,明確了學習目標,使今后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同時企業也對學生有了一定了解,選取一些適合本崗位的學生,簽訂就業協議。幾年來,以行業對口培訓和合作辦學為紐帶,初步形成了以沈陽、大連、北京為中心,輻射東北三省的就業市場。
從近幾年畢業生的整體情況看,他們普遍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強,踏實肯干,畢業前每人至少熟悉3-5個相關崗位操作技術,并至少具有一個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就業后能夠很快勝任三個以上專業工作崗位,實現了“無需崗前培訓”的人才培養目標,受到企業的歡迎和社會的普遍認可。畢業生一次性簽約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0%以上,2006年突破96%,年終就業率均為100%。“出口暢”帶動“入口旺”,學生報考率和新生報到率居高不下。
三、深化校企合作,嘗試“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幾年的畢業生跟蹤調查,發現網絡技術專業畢業生大多數在中小型企業就業,雖然企業一次性用人數量不是很多,但用人企業數量比較多,并且用人標準基本相同。通過與這些企業溝通,達成共識,校企雙方共同參與課程體系建設,整合或增設了與網絡工程師崗位要求相適應的實用課程,開發了《網絡互聯技術》、《網絡規劃與設計》、《網絡綜合布線技術》等3門項目教學課及《網絡綜合實訓》等4項實訓課,將企業對新員工培訓的內容引進學校教學計劃中。2006年,先后與銳捷公司、沈陽科圣偉業有限公司、沈陽聯華數碼有限公司簽訂了“訂單式”培養協議,選拔2005級30名學生,開展面向網絡互聯設備調試和網絡設備管理方面的“訂單式”培養。目前,12名學生已被派遣到沈陽億城有限公司和沈陽科圣業有限公司工作,他們能很快勝任工作,受到了公司好評。
四、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一致,推行“雙證書”制
在人才培養上,堅持跟蹤行業發展、采用工學結合方式、實現職業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三個“統一”,即:人才培養質量與職業標準的統一、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統一、課堂教學與項崗實習的統一。
為了開展好職業認證工作,設立了多個職業認證站(點),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包括勞動社會保障部及信息產業部的國家職業認證、銳捷公司的RCNA、RCCP網絡工程師職業認證。大力開展職業認證培訓工作,將職業資格認證納入教學計劃中,將職業技能培訓納入實訓計劃中,將專業技能考核納入學生技能考核中,實現了學生技能考核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接軌,推進了教育教學改革,實行了“雙證書”制度。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深刻的體會到: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開拓了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思路,體現了教育與經濟、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緊密結合,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是職業教育服務企業和社會的必由之路。
(責任編輯:班召